当年BJ40用最纯粹的机械结构,吸引国内一众越野玩家的注意,经过多年的改进升级,BJ40依然宝刀未老。当然,时代也在进步,体验完硬桥硬马的BJ40,我们能深切得体会到,BJ60这款新产品的进步,带来的惊喜绝对不只是一点点。
在崎岖的山路当中,BJ60可以让玩家更舒适得前行,车身晃动明显要比BJ40少很多,颠簸也更柔和,前双横臂、后多连杆四轮独立悬架结构,配合宽大柔软舒适的座椅,双重BUFF的叠加,效果必然显著。硬朗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在面对复杂的越野路况下,也听不到车身轻微形变所产生的异响,而最重要的是,BJ60的隔音降噪水平确实有大幅的提高,它不再是原始风味的越野机器。
BJ60的体型其实并不小,5040/1955/1925mm的长宽高尺寸和2820mm的轴距,已经达到中大型SUV的级别。但在狭窄的野外道路当中,它体现出来的灵活性和视野都要比预期要好很多,哪怕平时开惯了小车的人,也都可以轻松驾驭。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BJ60的转向设定十分符合越野,转向圈数不会像传统硬派SUV那么多,大幅度颠簸时也不会觉得打手,精准度拿捏得也很到位,无论是烂路还是铺装的路面,都能很舒服地把握行驶的动态。在越野过程中,BJ60的转向无疑可以为玩家提供更充足的信心。
BJ60搭载的2.0T+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搭配8AT变速箱的动力组合,最大功率196千瓦(约267匹马力),峰值扭矩406牛·米,爬起山路来真的毫不费劲,它甚至可以在两驱模式下,完成这次所有的越野挑战。
事实上,它还配备了很多越野方面的配置,除了电控分时四驱系统和ATS全地形控制系统之外,它还有前桥和后桥电控差速锁、蠕行模式、透明底盘、涉水感应系统等等,假如在挑战难度更高的越野环境下,相信BJ60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老款BJ40各方面都很粗犷,这种糙汉子形象确实更贴合其硬派越野的定位。但是,消费者也不希望整天忆苦思甜,这样的车开起来会很累,因此这次现场展出的全新BJ40,一改往日粗犷风格,成为一枚精致时尚男。
从内到外,全新BJ40的设计明显要更精致更年轻,对于细节的装饰也更讲究,甚至还用上了无框车门的设计。当然,像经典的分段式尾门设计,全新BJ40还是继续保留下来。
全新BJ40的内饰也更加现代化,中控台和副驾驶配备了双联屏,显然是向造车新势力借鉴了一些经验。同时,它的内饰整体质感也有显著的提升,用料材质都显得更有档次。
硬派越野SUV市场如今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甚至出现更多新能源的对手。当然,北京越野也并没有止步不前,像BJ60和全新BJ40,未来也将会加入插电混动的版本,节能表现也将更出色,北京越野也将具备足够的实力应对那些新对手的挑战。
上汽大众 ID.3 GTX 套件款,真可玩性能否打动你!
坊间有句话是说: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用这句话来点评某些车型的市场表现也比较贴切,毕竟,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尽管某些车型的产品力不俗,向上冲的路上也很努力,但市场对该车的反应却比较平淡,比如斯柯达速派、广汽本田ZR-V致在等。
沃尔沃EX30智能呵护,助你优雅出行的好搭子!
零跑汽车近日累计交付量突破80万辆,成功从被传倒闭的困境中逆袭为新势力头部品牌。早期因知名度低、技术薄弱和资金链传闻备受质疑,但通过坚持自主研发,突破三电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提升产品竞争力。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亲民价格,加上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使其赢得消费者青睐。零跑用实力证明了......
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上市发布会南京站即将启动
真香警告!入门仅7万级,这三款插混车都是家用狠货
从月销百台到万台的“血泪长征”。
好了,经过一番体验下来,我觉得凯翼拾月Mate还是比较具有诚意的,虽然说它是后来者,但整体的表现,相比同级别竞品来说,还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说实话,同样的购车预算,凯翼拾月Mate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未来这款车能够取得怎么样的市场成绩,我们拭目以待,那对于这款车你有什么看法,欢迎......
中型豪华SUV的标杆依然是奔驰GLC
日产N7凭借超大车身尺寸,主流智能化表现以及低价高续航的策略,一上市大定超1.7万台。如此亮眼的表现是合资车不行了吗?显然不是,而是合资车找对了赛道和节奏。那么N7真的表现如何呢?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比亚迪欧洲五国销量暴涨60倍,自建船队硬刚封锁杀出血路
科技豪华精装修
别的车企卷价格,北京现代买车免费抽韩国三日游
5月轿车销量TOP10,价位更低的精致代步小车热度依旧很高,轩逸上升至第四名,小米SU7依旧坚挺。
中国车欧洲领跑!比亚迪月销破万,逆袭背后全是“熬”出来的荣光
中国车欧洲领跑!比亚迪月销破万,逆袭背后全是“熬”出来的荣光
月销超5千台 比帕萨特跟凯美瑞性价比高 别克君越适合抄底?
中国车欧洲领跑!比亚迪月销破万,逆袭背后全是“熬”出来的荣光
20万级SUV市场从不缺选择,但真正具备硬核实力的车型却屈指可数
一汽丰田bZ5和东风日产N7作为两款重磅车型,分别代表了各自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最新成果。这两款车型均瞄准10-15万元价格区间,但产品定位和设计差异明显,接下来将两款车进行对比,看看哪一款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