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邂逅路虎发现家族(下):真·发现!百万级内豪华与越野兼得之选

邂逅路虎发现家族(下):真·发现!百万级内豪华与越野兼得之选

MJ车谈 9浏览 2021-04-21 IP属地: 未知

试完发现运动版回来不到半周,就接到在湖州的又一个路虎活动,起初只告诉我说是揽胜家族50周年的庆典晚宴。

晚宴当天,好家伙……整个山头都被揽胜家族占满了,像是揽胜和揽运的各种特别版本,初代揽胜,星脉等等。

晚宴非常盛大,星脉也发布了中期改款的售价。改款星脉,美丽依旧,但价格下来了一点儿,入门门槛降到了55.8万。

 

第二天,就由发现来加钟了。

很巧,轮到我试驾的时候正好是阴雨天,竹林间聚起雾气,乍一看很有路虎的老家——英国的乡间的味道。

 

上回书在描述发现和发现运动之区别的时候,我说二者除了冠名和家族外观有相似之外,其他方面就大相径庭了。但是在构思这篇评测的时候,又感到其实骨子里两者还有一个隐于表面的深层次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试图将同级中最强的越野性能和不俗的豪华感融合在一台车上,营造出一种“优雅中越野”的氛围。

当然,发现作为路虎发现家族中的老大哥,不论是豪华感还是越野能力,都要比发现运动版高出了不少。

▼发现运动版

▲发现

发现和发现运动的前脸非常像,如果只是看图片,因为无法感知尺寸,很容易将二者混淆。由于发现的尺寸来到了4956*2073*1888毫米,所以站在实车面前就很容易通过气势分辨出来了。 

发现的车尾我也感到有些微词,我还记得Jeremy Clarkson是这样调侃发现的▼

不过有一说一的是,发现的尾部质感是强的,至少我看久了,也就不觉得别扭了。

在编队行驶的时候,从后方看发现的屁股,会觉得这是一台很窄的车,但是不论看数据还是实际坐在车里的感觉,都不会觉得这是一台窄车,原因是在于发现的车身非常高。尤其是在越野的时候,空气悬挂升起,连身高1米88的我下车都要蹦跶一下。

 

说真的,对于越野其实我懂得不多。一台强悍的越野车应该满足哪些标准?我还真的很难说出太多道道来,但是回看我驾驶它一路走来的路况,相信你对它的能力也能有所了解。砂石、陡坡、交叉轴,还有雨后的泥泞进一步削减着车轮的抓地力,但是发现仍然闲庭信步地逐一将其穿越。

除了两把差速锁以外,发现之所以能如此悠闲地行走于这些路况的原因,个人觉得还有两点。

首先是超高的悬挂行程,标配的空气悬挂可以把车身顶起10多厘米,任路上的石块再大,我也从来没听到一下底盘蹭到的声音。

 

其次就是ATRS全地形科技中的可视化系统。

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路虎的ATRS科技。它其实不只是指某一个功能,而是一套覆盖面非常广的系统,囊括了“全地形技术、全地形设计、全地形工艺”三方面。

比如说,车身上下前后等宽的设计(也就是路虎所宣传的城堡式车身)、特殊的进气管道(提升车辆的涉水性能)等等,就属于全地形设计。而车身刚性、耐用程度就属于全地形工艺。

而我所说的可视化系统隶属于“全地形技术”范畴,这套系统在越野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

大家通过图片就能直观了解。

在当前的界面下,左侧显示的是两把差速锁的工作状态,以及当前悬挂的行程状态。右边是车头和两侧的实时画面,帮助你在遇到没把握能否通过的狭窄道路时,不需调整后视镜或把头伸出窗外就能准确进行判断。

 

涉水时,将中控界面切换至涉水感测,就能显示当前的涉水深度,并且将0.9米的最大涉水高度标明在车身上,让你更有把握地选择是否继续通过。

 

HUD在进入越野模式后,会变成如图的样式,直观地提供当前车身的倾斜角度。

 

总而言之,有这套系统,不需要你有太多的越野经验,也能定心地通过很多心里没底的道路。

除了可视化系统以外,“全地形技术”也包含了智能的越野模式选择。对于有经验的朋友,你可以自己判断切入哪种越野模式,是否开启低速四驱等等。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就将越野模式挂进自动挡,车辆会通过传感器检测你当前处在何种路面,智能地为你选择越野模式。

总体来说,发现的越野性能绝对值得称道,但我仍发现了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高配车型上的22寸轮毂,有些大。在一次下陡坡的时候,我过于依赖陡坡缓降,没有主动减速,车速稍微有点快,通过一块大石头时滑了一下,伤了一点轮毂,好在没有爆胎。

 

根据教练事后的说法,很多装配了大轮毂的SUV车型在越野的时候,过薄的胎壁承受不起大力的撞击,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爆胎的情况。果然,颜值和实用性还是比较对立的两个面,如果大家今后真的会开车下野地,在轮毂尺寸的选择上要三思。

 

其实除了“颜值”和“实用”容易形成对立,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汽车产品在“操控,越野和舒适”这三个方面往往也是三角关系,一方很突出的情况下,另两方就要做出妥协。

 

但在下午的道路试驾,这台发现又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台正儿八经的豪华型中大型SUV。操控性没有特别突出,但它在马路上开起来非常顺手,不会像硬派越野车那样有着很大的转向死区,或是很大的车身侧倾。而豪华感、舒适性表现,就令我印象深刻了。匀速巡航在铺装路面上,发现的底盘犹如把地面熨平,细碎颠簸只能通过轻微的反馈和声响得知,我想这跟全系标配的四根空气悬挂,以及扎实的底盘用料有着很大的关系。

 

动力部分有着比较重大的更新。高功率的360PS车型仍采用3.0T的6缸发动机,但是气缸排列方式由V型变为直列L型,增压方式也由机械增压变为机械+涡轮的双增压,并辅以48V轻混系统,最大功率提升20马力,最大扭矩提升50牛·米,分别来到360马力,500牛·米。变速箱仍然是之前的8AT。

 

这套动力总成在发现这台中大型SUV上,简单来说就是刚刚好的稳。其实驾驶发现的第一脚地板油,我觉得还有点枯燥,无非就是顺,直到瞄了眼时速表,才发现早已来到限速的边缘。得益于发现足以称得上“豪华”的NVH表现,以及非常高的坐姿,我的速度感在车内受到了“欺骗”。

 

最后,聊聊还没说的车厢内部。其实我对发现的豪华度有着高度评价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其内饰的质感,大面积的真皮和金属材料的运用,其实真的可以让它在同级的几个竞品中成为佼佼者。

 

其余的更新较多体现在交互方面,最显眼的就是更新了系统的大尺寸的中控屏。其下的空调面板也可打开,内部提供了一个藏私房钱的好场所。

 

其次方向盘也有了变化。以颜值标准来看,我反而觉得老款那种烤漆按键更漂亮。但是论操作起来的实用性,明显新款方向盘更简单,且也不易留下指纹。

 

最后,换挡机构从旋钮变成档杆。这只档杆的包覆面料不是Alcantara,有点像麂皮,摸起来特别舒服,不粘手,但是拨动的手感非常轻,头两次需要适应。

后排的空间无需多说,2923毫米的轴距给第二排带来充足腿部空间,关键是作为一台四驱SUV它的后排地台是纯平的。

第三排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实际坐进去体验,目测空间相比同级7座产品过而无不及。注意看C柱,上边还有一个空调出风口,这在奔驰GLE和奥迪Q7的七座版本上都是找不到的。

 

像这样给我留下印象的小细节在发现上其实还有不少,比如第二排顶上的出风口、尾箱里每张座椅靠背的电动升降以及悬挂的升降。

还有尾箱的一块挡板,收起时可以帮助固定物品,展开后非常牢固,可以当成低配版的揽景座椅。

 

最鬼畜的是一键放倒所有头枕的操作。我不知道这在其他车型上有没有,反正我是第一次见,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功能。

 

我有个朋友,每次坐我的车为了看前面的风景,坚持硬跨着地台中央的凸起坐在中间,还把中间的头枕升起来,下车时从不复原,导致我有时想看眼内后视镜,发现被挡住视线,手又够不到那么远去复原。这个一键放倒头枕虽然很少会被用到,但真的一下戳中我心里了。

 

最后的最后,在这台车上,我还是找到了两个有意见的小地方,一个是明显的槽点——中央扶手箱盖一点阻尼都没有,而且还挺重。我的数据线被扶手箱盖猛砸2次,直接产生了折痕,手也差一点被它咬了一下(还好单身20年手速快)。

另一个就是设计的分歧了——车窗键放在窗沿上,车门把的位置正好被大腿挡住……我看了下,这好像还是路虎的家族设计,大部分高端车型都是这样设计的。这确实能让门板看上去整洁不少,但着实不太符合人体工程学,每次开门腿都得先让一下。

 

你知道路虎这么安排开关位置的原因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答案,期待你的醍醐~

—END—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越野
 
相关推荐
MJ车谈 3万粉丝    2354作品 关注 选车、养车、玩车,我们是认真的。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