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过于“摇摆不定”,尤其是他不熟悉的领域。
最近,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又有新动静了,派出心腹旗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连续三次造访河南,签下了10亿元大单,承诺在郑东新区兴建一座全球总部。 根据规划,这是一座集合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产业基地,技术含量远高于手机组装工厂。旗下公司富士康还以不低于7200元的工资召回老员工,比原来的平均工资涨了20%。 老郭这架势,颇有一番大彻大悟的样子,网友也调侃他“被现实教做人”。何意呢? 几年前,这位七旬老汉说出了一句混账话,“是大陆离不开富士康,不是富士康离不开大陆”,狂言一出,一边收缩大陆工厂生产规模,裁撤员工,一边加大在东南亚和美国的投资,追随苹果的步伐。 不过,这副打死不回头的架势,在两年后,被现实击得粉碎。 七旬老汉回头了,重新思考在大陆的布局。不回头不行啊,鸿海的科技转型必须有庞大的市场土壤,中国市场,是很难越过的地方。 还记得,当时郭台铭点将刘扬伟,接他的班。他希望刘扬伟办成两件大事,一个是半导体和芯片业务,一个就是造车。 至今,这两件事只有半导体业务蒸蒸日上,被媒体称之为“半导体行业崛起的巨星”。据悉,2023年,鸿海集团半导体营收超过227亿元,2024年预期业绩目标增长10%-20%。 对于造车,兜兜转转十几年,有两句话形容,“起个大早,还没赶上晚集”“屡败屡战”。但是,生于眷村,作为警察的儿子,以“力、霸、狠”著称的郭台铭,不服输啊,又开始了他造车事业的新一轮折腾。 “落跑计划”,中道崩殂 跑出去了,为什么郭台铭还要回来? 原因其实很直接,“混不下去,只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当时,紧随苹果的步伐,郭台铭希望富士康和鸿海集团能减少对大陆的依赖,到东南亚开拓新的事业版图。所以,急吼吼地一边在印度、越南积极建厂,转移iPhone的订单,一边跑到美国立下FLAG,保证在美国建厂,“至少提供10000个就业岗位”。 还是老毛病,郭台铭喜欢画饼。 老郭常说,“我最擅长的,就是布局”,为了供应链布局,为了企业生存而布局,他就是一位擅长站在风口的生意人,个人英雄主义做派浓厚。 不理解的人,觉得他霸道甚至狡猾,支持者,又觉得他有情有义。但是,有一个形象是一致的,离开富士康的老员工,常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博出位的想法,占据上风。” 确实也博出位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苹果为了降本和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将供应链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一直唯苹果马首是瞻的富士康,也按照苹果的要求,斥巨资在印度建设iPhone生产线。 去年3月,刘扬伟受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高规格接待,与莫迪握手的画面,向世界传达了郭台铭的野心,他大手一挥,表示要投下195亿美元,与印度韦丹塔集团合资造芯片。 另一边,一腔热血在美国盖好了厂房。当时,特朗普还亲自出席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工厂的动工仪式,被媒体称之为“罕见先例”。 一时间,郭台铭风头无二。再加上,印度工厂可熟练组装iPhone 15,美国工厂投产在即等等好消息,让七旬老汉笑逐颜开。 不过,笑容并没有在他脸上停留太久,老郭的“落跑计划”就中道崩殂了。 首先,是与印度的造芯计划,在短短130天后,宣告失败。表面上说是富士康28纳米的芯片工厂没有达到印度的标准,但背后的原因都知道,一向“只进不出”的印度,是不可能掏钱来补助一个外资企业的,没有补助的富士康要在印度实现造芯计划,实在是难上加难。 其次,是代工苹果的良品率仅有80%,低到让库克无法“安枕无忧”。去年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15甚至还检测出大肠杆菌,频繁遭到退货,苹果最终被迫降价2300元进行促销。 吓得库克连夜坐飞机赶往印度富士康,不仅叫停了iPhone16在印度的组装计划,还让郭台铭赶快把订单转回中国大陆。 美国那边招工遇到麻烦。郭台铭想按照当地的最低标准每小时16美元向工人支付薪酬,每月支付4000美元工资,但工会要求涨薪到6000美元。这几乎是大陆工资水平的7倍。 谈不拢,招工受阻。工厂建成之后,富士康办了一场大规模招聘会,结果只有300人去面试,承诺的万人工厂最后也只招了1000人。再加上,全球面板产业急转直下,当地政府反悔了,拒绝提供减税补贴,以至于美国工厂熄火了。 郭台铭被当头一棒,开始思考“跑出去”的意义在哪?跑出去两年,好像就买了一些教训回来,对鸿海的业务拓展,对富士康的转型,有些“得不偿失”。 于是,也就有了七旬老汉拉下面子,三顾河南谈投资的事情了。 七旬老汉为梦想窒息 此次,富士康和河南签约的关键词,落在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产业基地”。说白了,就是郭台铭又要为他的造车梦“窒息”了。 说是“为梦想窒息”,一点也不为过。尽管在汽车领域筹谋19年,此前的布局,换回来的只是一些边角料。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的“软实力”方面,一般不太能联想到富士康。 郭台铭的偶像是成吉思汗,他有“弯弓射大雕”的野心,却没有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耐心”。 他的每一次投资和布局,都是试图让鸿海和旗下公司富士康站在风口上“等猪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电动汽车……哪里热,哪里就有郭台铭的影子。 “太阳往哪里下山,就往哪里打。”是他的策略。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风口都能让猪飞起来。多年以来,鸿海集团所涉及的领域都是风口,除了半导体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切进了头部位置,即便,客户遍及全球,几乎涵盖了IT产业的所有著名品牌。 这要归咎于郭台铭的管理哲学:方向、时机和程度,都要靠速度完成。一旦嗅到风险,他很快会退回安全地带,剩下合作伙伴一地鸡毛。 浅尝辄止,这次词,很准确。 正因如此,“富士康造车”折腾至今大多都是草率收尾。原本是占了先机,笑到最后的都是别人。 七旬老板造车这事,并不是临时起意,可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富士康买下中国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安泰电业,开始制造电瓶线、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车用电子用品,被视为切入汽车领域的起点。 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众国产汽车品牌,诞生的年份多在2003年前后。按照时间来说,2005年富士康切入汽车,也算“起了个大早”。随后十几年间,富士康先后打入了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的供应链。 就算是电动化,富士康也赶了大早。2015年,电动化风潮云起的前夕,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组建新造车公司拜腾、爱驰的前身——和谐富腾,2016年撤资,撒腿跑路。 觉得造车这事不简单的郭台铭还说,对造车灰了心。 跟着郭台铭多年的老人说,当他认为有能力吃下更大市场版图时,绝不会耽搁。但一旦危机已显,他就会迅速做一些调整。就像是对和谐富腾的热情,持续一年就撤资退出。 后来,郭台铭也入股过小鹏汽车,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与Stellantis集团、美国纯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裕隆汽车分别达成合作,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不过,最后都无疾而终。 不停地折腾,是因为郭台铭期盼的,是摆脱依赖症、实现技术升级。他曾说,“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显然,他把造车想得简单了。而且,老郭过于“摇摆不定”,尤其是他不熟悉的领域。 富士康和吉利的签约,曾被视为郭台铭造车的转折点。毕竟,签约现场,除了郭台铭,集团财务长黄秋莲也出现了。有黄秋莲出现的场合,一般都是富士康战略布局与发展的重要场合。 不过,如今合资公司已被注销,合作落地后,双方在公开场合上的互动几乎为零。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和郭台铭隆重出席的签约仪式,也变成了一张留存照片,没有了后续的意义。 2021年富士康终于发布了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并带来中型SUV Model C、豪华旗舰轿车Model E、电动巴士Model T三款新车。事与愿违,富士康缺少代工经验,质量上又不过关,新车能见度微乎其微。 跌跌撞撞闯入了“造车局”,闯荡十几年之后,归来仍旧是“门外汉”。马斯克曾直言,“与手机与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说,给我造辆车。”即便,富士康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供应链伙伴。 “郭台铭投资汽车业务没有挣到过什么钱”,知道的都这样说。 其实,郭台铭入局造车,并不是一个苦行者,身后有着制造霸业鸿海的支持,鸿海的垂直整合,一直是秉持着“打不赢就买下你”的作风,收购、合资,入局汽车上下游产业,布局范围从中国扩至印尼、泰国,投资领域从整车到电池材料、再到智能驾驶舱。 看似一切准备就绪,郭台铭又经常出现左右摇摆,苗头不对就跑路的局面。但是,造车需要拿得住寂寞。 郭台铭耐不住寂寞,但他依旧执着“为梦想窒息”。 为鸿海找一个“远见” 屡屡窒息,又为啥要执著于造车呢? “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 此前,郭台铭在清华的选修课上强调,“是智能制造基地。”他不遗余力地布道,为了给鸿海集团讲一个“智能制造”、转型的故事。 与此同时,受制于苹果,毛利低,议价能力弱,富士康的毛利率仅为苹果的1/8。随着手机市场不断萎缩,营收压力也与日俱增。 钱越赚越少,郭台铭想明白了,得为富士康,为鸿海找一个“远见”。 这个3C代工巨头,希望努力把半导体和造车当作新的征程。给制造装上芯片,打上LOGO,成为未来的华为,是郭台铭给刘扬伟的重任。 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单中,鸿海长期位居前30,在电子科技行业中,这一成绩也仅次于苹果和三星。鸿海半导体业务2023年收入破千亿台币,可以说成绩优越。 但是,当把鸿海的盈利能力数据拉出来,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科技企业。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净利润率“稳定”在3%左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郭台铭一定要把鸿海集团代入造车布局的原因所在。 而且,曾与富士康一左一右并立在深圳的华为,成为自动驾驶和智能造车被车企热切求合作的技术脊梁,疲惫的富士康需要寻找新的转型点,产业链上下游最为庞大的造车领域,是恰当的选择。 富士康希望在汽车软硬件方面筑起技术护城河。去年,郭台铭为富士康定制定了“3+3转型战略”。第一个“3”,是指富士康将代工新能源汽车、数字健康和机器人三个新产业。第二个“3”,是将自主研发AI、半导体、移动通信三种新技术。 通过“3+3战略”,可以看出,富士康想成为一家以研发为驱动、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参与造车的初衷,也是为了推广开放平台MIH。 作为开发的电动车平台,目前MIH平台1500家合作伙伴,数量众多,普遍实力不强。时任MIH平台软件负责人魏国章希望,在MIH上看到一个“软一点的鸿海”。 但是,富士康的长处是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电子零部件研发和充裕资源。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芯片、电池、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富士康技术积累薄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从刘扬伟的话里,也能看出富士康造车计划,其中一个重心是打造生产基地并对外提供代工服务。刘扬伟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郭台铭也曾多次表示代工电动车对富士康而言易如反掌。 “富士康可以在电动车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以往代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否复制到电动车生产领域?刘扬伟相信自己能在电动车领域复制同样的成功,富士康提供的价值,是减少开发和制造汽车所需的巨额投资。 局面,并没有想得那样从容。虽然,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富士康都有所涉及,但比较分散。 郭台铭并非看不清形势,相反他就是因为看得清楚,才三顾河南,重新投资,富士康有破冰的想法。这一次,郭台铭不仅亲自到场,还带来了高达10亿元的投资,计划在郑州兴建全新的事业总部大楼。 选择郑州的理由也好理解。一是富士康多年在此经营,有一定的市场认知。此外,郑州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众多新能源整车项目相继落户郑州,拥有了更多的发展资本,也为富士康造车提供了“就地取材”的基础。 七旬老汉再次出马,苹果的选择也是因素之一。对即将推出的iPhone16,苹果已经将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加入iPhone16供应链,成为新的代工伙伴。 苹果不打招呼就跳开富士康的做法,让郭台铭彻底坐不住了。只是,这一次再入局造车,郭台铭又能坚持到多长时间?未可知。 毕竟,富士康造车19年,归来还是一无所有。
同样都在造车,今年上半年谁赚的最多?时间来到9月,各家车企纷纷公布了各自2024年半年报,发布在销量、营收及利润等方面的核心重要数据。近一半的汽车公司利润都不高,特别是国企方面,上
蔚来从创立之初,一直饱受“倒闭”传闻缠身,但基本都是“一笑而过”。但是如今蔚来销量虽然不是新势力第一梯队,但是已经保持稳定,同时生产规模和产值也是稳定增长,此时被传出“破产”,却多
近期,多家媒体(含自媒体)报道了一则有关捷途旅行者发动机故障的消息。在相关消息中提到某车主在去年年底购买的四驱版捷途旅行者于今年五月份首保时出现故障,故障为发动机漏机油;随后相关媒
随着电车领域的高速发展,商用车市场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电动化浪潮,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向电车市场迈进,上汽大通MAXUS也不例外。为迎合市场发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用车需求,上汽大通M
在新能源狂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汽车界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而在这场变革大戏里,长安凯程无疑是商用车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从最新的成绩单来看,长安凯程8月狂甩15800
油价的“蠢蠢欲动”对新能源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种成全,对于靠出车挣钱的人们来说新能源商用车要比传统的燃油车香太多了。燃油商用车的使用成本居高不下暂且不提,就是越来越多的限行对驾驶员来说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步入中场赛,车企们的竞争焦点却开始收束——高阶智驾,成了一张必须拿下的终场赛入场票。随着高阶智驾装配率不断提升,智驾的比拼已经变成技术、工程、产品的“铁人三项”。头
随着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拉开序幕,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成为焦点。刚刚出炉的8月新能源品牌销量榜上,各大品牌纷纷交出亮眼成绩单,共有12家品牌月销破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那么,在9月
在车与车的较量中,能在最后能取得胜利者,凭借的无非是实用性、配置、口碑等等。目前,江淮瑞风E3与上汽大通MAXUS新途EV70就陷入了一场被对比的局面中。至于这两款车谁的亮点更多,
2024 年 8 月 25 日,哈尔滨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迎来了一场激情四溢的体育盛宴 ——2024 哈尔滨马拉松。三万热情参与者如潮水般涌来,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运动的活力之中。在这
上汽集团,这位汽车界的“老大哥”,稳坐“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头把交椅长达18年之久,如今却面临着王座易主的风险。随着新能源浪潮汹涌来袭,汽车界的格局也一变再变,比亚迪等新能源新贵如
有的车改款钣金都没动一下,仅在细微之处小敲小打就自称换代;有的车改款把动力系统、底盘悬架、智驾系统换了个遍,却给自己安了年度改款的名头。究其根本,就在于品牌底气的差异。没有干货就需
最近,小鹏的M03特别火,我身边也有不少人去了解这款车,据说小鹏目前还要求供应商提高零部件的产能,由于太过火爆,需要提高M03的产能和交付效率。目前,M03每天订单量超2000台,
在当今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皮卡车型因其强大的载货能力与卓越的越野性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皮卡车型,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难题。今天,我们将为您推荐
很长一段时间里,比亚迪旗下品牌各车型背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平台,无论是在纯电领域还是混动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其中最新的第五代DM混动平台更是顺利上车,凭借全新宋L DM车型一举将
国产皮卡市场的崛起皮卡车因其出色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一直是远途旅行、货物搬运及商业用途的理想选择。然而,由于早期各地的封禁政策,这一车型在国内市场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随着皮卡解禁政策
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人气度依然泾渭分明。自主头部和一些新势力品牌人声鼎沸,而与之相比多数合资品牌展台则有些冷清。实际上关于合资品牌走向和前景,一直是网友热议的话题。就在最近本田公布
汉作为比亚迪向高端市场冲击的首款车型,它不仅是比亚迪品牌转型的开始,也是中国品牌打响逆袭合资燃油品牌的第一枪,汉上市以来一直是比亚迪重要的销量担当之一,蝉联过B级车和C级车市场销量
长安第四代CS75PLUS先享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