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21.59万起的小米SU7,在9月份之后得加快交车速度了。
毕竟领克Z10预售价格太香了,21.58万元起的预售价(比小米SU7入门版的售价,还便宜了100元)。等到9月5日上市之后,落到最终的售价上,还会有惊喜。翻看领克 08 EM-p的预售价和正式售价,差不多有一万元的差距。按照惯有思维推的话,领克Z10的正式售价如果和领克08 EM-p策略一样,正式价格会低于预售价一万。
400V平台和800V平台都有,五款车型开启预售,三款400V平台的车会是整个车系的主销车型。这台车的针对意味挺强,车长5米以上轴距3米以上(比小米SU7大),但价格却又有着高度重叠。
纠结于小米还是领克的,可以好好想想你要什么。
虽然400V平台给了三个配置,但都是后驱车型,也没给四驱。主打的就是两个特点,便宜、好开。Pro版续航602km,配200kW单电机;Max版续航766km,也是200kW单电机。第三个是加了智能驾驶的,但续航和电机不变。正常且合理的选择,都会把决策落在前两款车型上,因为便宜。
站在续航角度,是多98km还是要更省钱?
领克Z10入门的版本电池用的71kWh磷酸铁锂电池,比小米SU7少了2kWh,但续航里程上直接少了98km。一方面,大一圈的领克Z10确实在重量上不占优势,而且还重了100kg;另一方面,更大的尺寸和重量,让电耗达到了13.7kWh/100km。所以在电池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比小米SU7少了98km的续航。
但价格便宜,至少会让一部分人觉得98km的纯电续航,没那么重要,而且又都是400V平台车型,也卷不出充电时间和续航达成率上的极致表现。所以,怎么便宜怎么来最合适。
动力和驾驶感受上,谁会更好?
聊这个之前,先简单概括一下400V平台车型的卖点,车身5米级、大空间轿车、驾控、座舱。这里座舱简单说,领克Z10用的车机芯片不是8295而是性能更好的AMD V2000;这套硬件配合Flyme Auto体验不会差。
接着可以聊驾控体验了,要舒适+操控都有的话,要满足两点首先要有大电池,然后最好有双腔空悬。但400V的车只能满足一个点,95kWh的大电池,起码保证驾驶的舒适度不会出错,操控感应该比不上800V用着双腔+CD+四活塞的那个配置(稍后讲)。
至少在悬挂上,刹车卡钳后置+REPS+双球节下摆臂的组合,和同平台的车型配置一致。对于这种超5米长的大尺寸车型来说,开起来的感受,是那种厚重感。但电机上,领克Z10的单电机后驱版只有200kW最大输出功率,少了20kW的功率,加速性能上没小米SU7那么理想,但舒适度上会有更好的体验。
400V版本的领克Z10,对小米SU7的话续航、性能上没有明显的优势。优势是性价比,从预售来看,至少入门版的价格会比小米SU7更便宜;然后是车内空间的优势,更大的车身也能带来更大的车内空间。
400V版本里有一个带智驾功能的车没拿出来单独聊,放在800V里一起看,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的无图NOA智驾方案,上市同期交付的一个配置。暂时来看,结论是小米SU7的智能驾驶会更好用一些,已经交付一段时间了,成熟度来说,领克Z10还比不上。硬件方案都不错,Orin-X芯片+128线激光雷达,就看领克Z10上市交付的智驾效果如何了。
到了800V这个层面,真的更不用纠结续航长短了。小米的两种续航,830km/800km对比领克的两种续航806km/702km;领克Z10的800V续航,都不如小米SU7。这个时候其实是更拼充电速度的。
95kWh的金砖电池,15分钟充电573km(95kWh电池包,5C级充电)。对比小米的800V车型(两台车一个2C级充电,一个3C级充电),15分钟充电510km的充电效率来看,能多充60km的续航。整体续航级别,其实对应的充电场景是家充,没有时间限制的那种工况;但跑长途的工况,少数人才会追每次在服务区充电都充满,多数人还是越快越好的高效率充电。
然后是领克Z10的驾驶体验,这次800V的版本会比400V的更好,加速和操控都会有明显提升。依旧还是95kWh大电池包的前提下,这其实也是对车辆低重心需求的一个保证,之后电机功率匹配的是310kW后置单电机以及580kW前后双电机的四驱版本。这套电机组合,和极氪001上使用的一样。
800V的后驱版加速性能看电机功率参数就够,多了90kW功率(122马力),意思就是比小米SU7重了109kg之后的零百加速性能,和它差不多,也可以有5.7-6秒左右的加速表现。其实到目前为止,领克Z10的驾驶体验感,也只是够快、够舒适。
加上双腔空悬和CDC可调阻尼,其实是可以对操控带来一定提升,尤其这种大尺寸车型。双腔空悬通用两个气室的设计,可以根据驾驶条件和乘客需求调整悬挂高度和刚度。这种技术能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路况,如高速行驶时降低车身以提高稳定性,而在颠簸路面上则可以升高车身并提供更柔软的悬挂以吸收震动。
所以,双腔空悬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减少颠簸感。
其次,CDC阻尼可调,允许悬挂系统的阻尼根据实时路况和驾驶模式进行调整。例如在转弯或进行紧急避让时,增加阻尼可以提供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减少车身侧倾,使驾驶者能够更精准的控制车辆。而在直线行驶或颠簸路面上,减少阻尼则可以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震动对车内的影响。
小米SU7顶配也有这个硬件配置,主要还是看调校吧,毕竟领克Z10的顶配多了263kg重量,调校的风格也会有明显不一样,参考极氪001的调校。前者追求的是快、准的驾驶体验;后者追求的是稳、轻松的驾驶效果,目的不一样。
虽然领克Z10已经直击小米SU7的底价了,但领克Z10的400V版本在没有高续航的前提下,只是性价比的选择,价格低也是应该的。反观800V的两个版本,整体续航没有优势的前提下快充确实比小米SU7更好(尤其是小米还有三元锂电池),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充电,这对于大部分高速或者有快充需求的场景下,是很大的使用感受提升。
关于续航里程,由于现在的领克Z10仍然没有公布电池技术的相关核心信息,所以我们无法对续航里程的真实性、达成率做出结论。小米SU7和领克Z10,究竟谁的续航达成率更高,真实的电耗水平更低,等实测后,才能有结论,至少数据上来看,领克Z10的续航里程不占优势。
关于智能驾驶,硬件难分高低的两款车,这部分还只能等9月5日领克Z10上市之后公布智驾功能的时候才能下结论。
今年中国618购物节提前至5月13日鸣锣开市,各大电商平台试图通过拉长战线刺激消费。TechInsights发布的数据显示, 尽管此举带动平台总成交额(GMV)实现增长,但智能手机市场却呈现出复杂图景:销量整体持平,销售额却因零售价格普降而遭遇下滑。
OMEN暗影精灵 11 游戏笔记本(后简称暗影精灵11)可以说是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游戏本,硬件规格主流,性能释放不低,关键是价格太香了,国补后RTX 5060版本最低也就6000多一点,RTX 5070版本国补后最低甚至低于7000元,性价比放在一线品牌中十分突出。今天我拿到了暗......
容声冰箱携“寻鲜之旅”养鲜答卷鲜耀南博会!
日前,多个招聘平台的招聘信息显示,潮玩巨头泡泡玛特正在招募小家电研发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等专业人才,月薪在1.5万-2.5万元,岗位职责明确指向复古小冰箱、咖啡机、早餐机的开发流程,甚至要求十年以上家电行业经验。这家以盲盒玩偶风靡全球的企业,正在向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伸出触角——......
发动机质量日系遥遥领先,但要说技术还得是德系!
日前,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在苏州盛大举行,此次峰会上,高通携手广大主机厂、供应商,展示了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Snapdragon Ride平台至尊版等汽车平台,以及落地方案,展示了基于舱驾融合理念下的汽车智能新体验
全球高端电视市场的竞争格局,正迎来中韩巨头深度较量的关键时期。一边是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巨头,凭借深厚的显示技术底蕴和品牌积淀强势布局;另一边则是以TCL、海信为首的中国军团,以极具性价比的创新技术与灵活策略发起冲击。这场交锋的核心焦点,已鲜明地聚焦于新型显示技术路线的争夺:......
颠覆传统豪华:阿维塔06带来的不只是变革
挂耳式耳机什么牌子好?怎么选?开放式耳机测评推荐
日前,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在苏州盛大举行,现场,除了有高通汽车平台硬核展示之外,还云集了汽车领域的诸多大佬,留下了不少精彩瞬间
华为智驾灵魂人物空降,吉利迎来iPhone时刻
在生物柴油上涨的推动下,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随之修复。
当方盒子遇见摇滚灵魂,iCAR V23以先锋态度助燃苏见信「尽兴而活」成都巡演
智能驾驶当下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从L2级别辅助驾驶向L3级别自动驾驶迈进,另一个就是实现算力硬件的自研,比如说小鹏即将在G7上首发上车的自研图灵AI芯片。哪怕是财务状况一直紧张的蔚来,也在不遗余力推动自研神玑NX9031芯片的发展。
“一家在海外市场已经很有知名度的中国电视品牌,利用其现有渠道转做空调,但其净利润率仅为3%。”2025年6月底,深圳“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的发言引发关注。
罗姆宣布,与领先的车规芯片企业芯驰科技面向智能座舱联合开发出参考设计“REF68003”。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激烈角逐中,“打死不做增程” 的呼声背后,是对更优技术方案的探寻。长城汽车的 Hi4 技术应运而生,以破局者之姿,重新定义混动四驱新标准,尤其是在与增程技术的对比中,优势尽显。
强到没朋友,指纹加密+100W快充,这款至高8T硬盘盒颠覆我的体验
森萨塔的 SIM200 绝缘监测设备可检测高压电气系统(如EV充电)中的潜在隔离故障以帮助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中国车企自动驾驶正经历量产普及、技术跨越、生态输出的三阶跃迁,2025年也将是针对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爆发元年,中国车企需把握数据主权与技术普惠双轮驱动,构建全球智能汽车新秩序。我们在家“坐等”新车上门的时代,也许就在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