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比亚迪奴役事件”背后,车企出海矛盾尖锐化

“比亚迪奴役事件”背后,车企出海矛盾尖锐化

新锐汽车观察 1115浏览 2024-12-30 IP属地: 未知

这两天“比亚迪巴西事件”持续升温,很多网民看不到背后的本质,也跟着起哄。

要说在巴西的中国工人生活条件不咋地,那是肯定的,我们国内这样的工地和工作环境随处可见,别说床上没有被褥,就算没有床都不稀罕。

但要说“被奴役”,那肯定夸大其词了,只要公司还是正规公司,人还是正常人,那根本就不可能。

奇怪的是,就这么一个常识性的、连不了解中国情况的人都可能会半信半疑的问题,很多中国网民却相信了,而且言之凿凿。

仔细想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比亚迪90年代靠代工起家,现在,底层思维里仍然带着粗放型制造业的影子,尽管最近两年汽车销量上来了,号称头部车企,但思维没转过来。

比亚迪基层员工的待遇,可以说一言难尽,不要说对比外资和国企,就算和三四线的自主比,可能也排不上号。很多基层员工,确实有不少怨言。

比亚迪本身的用工量又很多,进进出出,在比亚迪工作过或者与其相关的人,长期积累起来数量极大。内容平台经过算法推送,很容易就将他们汇聚成了一股洪流。

再加上“奴役”、“解救”等极具冲击力的词汇,在不需要逻辑、只有情绪的短视频时代,很多人将对比亚迪其他的怨恨,也发泄到了这个事件上,包括价格战对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很容易极度放大一个事件。

01.

关于网民如何看待,我们这里不深究,作为一个汽车博主,我认为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巴西为什么要这么干。

事件之所以指向比亚迪,是因为这些劳工,是在巴西卡马萨里市建比亚迪工厂的工作人员。

2023年7月4日,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共同宣布,双方在卡马萨里市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约45亿元人民币。

比亚迪当时称,会为当地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巴西总统卢拉在一个月前的二十国的峰会上,盛赞了比亚迪的投资,并且说未来它将在巴伊亚州将拥有两万名员工。

这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不一致,也就是说,要么卢拉吹牛了,南美的政客经常这么干,要么双方的态度存在分歧。

这次事件调查的主角,是巴西劳工部,很明显,它是代表政府的态度,而且工作职责也直接和本土用工相关。

你说事件背后有没有相关性?不敢说绝对,但大概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很多困难,文化差异、政策的可预测性等等,都可能决定成败。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车企出海,很简单就是用新能源车的技术和价格进行碾压,比亚迪特别明显。

从11月的数据看,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增长特别明显,销量增长 122.2%,达到 8048 辆。这意味着,一定有别的车在市场上被取代了。

中国车出海首先要想清楚的是,是否是用技术和价格打败对方,就是胜利了。也就是说,如果用国内的卷法,极限压低成本,打价格战,足可以打掉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但真的能胜利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号。

一是全球很多地方,特别是欧美,用工综合成本,其实远高于中国。这里不只是指工资,还包括工作时间、福利、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巴西的汽车工人工资尽管比中国低很多,每个月大概只有折合人民币两三千块钱,但人家是该下班下班,该休假休假,工作环境也有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巴西确实有严苛的劳工保护制度,劳工部的动作似乎也有道理,但这肯定是明面上的。

二是可能引发当地产业、政府的极度反感。一个社会要向上、要发展,其实是每一个主体都在想方设法扩大空间,而不是“内卷”。

很多国家,特别是老百姓注重生活质量的,政府和民间都极度反感“内卷”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价格战的杀伤力最大,如果不打价格战,中国车企就不可能快速打垮欧美系品牌。

但这一招很可能在海外行不通。还记得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吗?最后达成的协议是设置出口最低价。也就说,你想卖便宜,人家政府不让你卖便宜。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降价是为老百姓谋福利。欧洲政府也不傻,他们很清楚,如果放任这种极限卷,会把一个国家的消费力、上升空间全给卷没了。

所以,中国车企在出海中,最好不要带着卷的思维去,要不然,很快就会成为全民公敌。

02.

很多车企出海其实有一定的规模了,比如奇瑞,在海外有10个生产基地,已经遍及南美、中南亚、中亚、北非、欧洲,最近又建成了一个西班牙工厂。

比亚迪也在快速跑出去,计划中和已经建成的有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印尼、土耳其和柬埔寨生产基地。

不过,随着今年逆全球化风潮更盛,很多国家极右翼政党上台,欧洲、南美等已经特别明显,再加上美国的懂王即将上台,在超级全球化时代玩的那一套,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在未来几年更甚,中国汽车的出口已经阻力重重,包括比亚迪之所有去巴西建厂,就是因为巴西对新能源车进口恢复了关税,比计划提升至35%。

中国车企出海,到本土建厂,似乎是找到新市场的唯一路径。

但问题是,右翼主导的政府,会让中国车企在本土席卷市场?这恐怕不单是做生意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规则、利益,和新旧势力交替的问题。

几个月前,中国相关部门搞了一个主要车企高管的闭门会议,提到了两点:一是出海要谨慎,邀请中国车企去本土建厂的国家,往往是对中国汽车出口加征关税的国家。

话里话外有两层含义:有这种动机的国家,并不那么可信,有胁迫之嫌;从我们国家的立场看,汽车出口的利益,远大于车企出海。

日本在贸易战之后,产生了出海经济,索尼、东芝、丰田、本田等大企业在全球建设了大量的生产基地,但出海经济并没有挽救日本经济,日本还是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也就是说,出海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复苏和上升,没有卵用。很简单,出海经济是企业拿着资金,去别的国家投资,就业、税收等都在为别国做贡献,就算赚了钱,也是企业老板、股东赚钱,这部分人只有少数,且该消费的也已经消费,拉动不了本国的经济。

美国的懂王坚定地搞制造业回流,就是因为过去的出海经济,让产业遍布全球,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时间久了形成了锈带。

想想都闹心,别人在拼命拉投资搞回流,我们在鼓吹企业出海,还把跑出去的当英雄。

相关部门当然不好直接阻止出海,但提出了第二点要警惕的:车企出海要保护好关键技术,不要让所在国以市场要挟,换走核心技术。

我认为,相关部门太委婉了。原因很简单,中国新能源车现在的技术、成本和产业链领先,并非完全由企业力量促成,而是举国之力。

过去十几年,我们在新能源车上进行了大量的补贴,花的是国家的钱。如果拉动了本国的就业、税收,那还说得过去,但疯狂跑出去,受益的就只有少部分人和别的国家。

那汽车还要不要出海?当然要,但不要过度。每家车企都有扩张的冲动,都想获得新市场,相关部门则可以适度调配。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新锐汽车观察 180粉丝    193作品 关注 传播信息,分享思考,共享价值。
推荐作者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