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判断,我觉得将来应该有一半的份额。”这是本次上海车展上,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先生对我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这个预测相当乐观。而从今年开始,特别是全极耳技术的成熟与突破,大圆柱电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这个发展态势,让原来的领军企业特斯拉也有点黯然失色。而在宝马也进入这个赛道后,格局显然也在发生改变。
同时,大圆柱电池也在eVTOL、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和领域掀起新的竞争,BBU(Battery Backup Unit,电池备份单元)也让18650/21700(也用全极耳技术)焕发新的生机,让人不禁感叹,圆柱电池卷土重来了?
01大圆柱的“原位升级”
“圆柱电池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效。”江吉兵举了方壳电池的例子,为什么现在方壳电池都在搞平台化?因为多样性的方壳电池,成本并不小。研发落地,都是要验证的。所以,他认为,市场上影响效率的事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圆柱电池会慢慢展现它的价值。
江吉兵表示,现有的产业落后产能慢慢淘汰掉之后,需求会慢慢向大圆柱电池靠近。原因很简单,电动化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汽车工业一定会回到本身价值上,也就是标准化。
那么,一个问题就是,亿纬锂能为什么坚持大圆柱电池这个赛道?
实际上,选择大圆柱电池,跟亿纬锂能的公司战略很相关。亿纬锂能做了22年的圆柱电池,本身就有相当的技术沉淀,而且公司上下对此很有Passion,就是很有这种使命感,江吉兵表示,“这个市场上你只有做到最优,才能活得更远。只有不断创造价值,你的企业才能够可持续的。”
其次,是跟“原位升级”的原则息息相关。因为方壳电池很难做到“原位升级”,每种材料的膨胀力都不一样,中间的界面材料都不一样,但圆柱电池没有“膨胀力”这个概念,没有应力抗衡的过程,也就更具有优势。
而且,亿纬锂能认为自己已经踩过很多坑,交过很多学费,比如十年前就有全极耳技术。其次,就是大圆柱电池要做到“定向泄压”,要做到本真安全,“在全极耳的焊接过程当中,包括我们定向泄压的整个泄压技术层面,其实是一个新的赛道和领域。”
虽然说跟18650、21700看似相同,46系圆柱电池工艺上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定向泄压就要跟系统形成协同,这就涉及到量产效率。目前亿纬锂能现在的量产效率做到300PPM,当然,这里面也有设备供应商比如逸飞激光的技术突破。
此外,亿纬锂能的PACK系统垂直度控制精度能做到200μ,也就是0.2毫米的精度。据悉,亿纬锂能花了四年功夫研究出来这个控制精度的技术,构建了相应的技术门槛。
江吉兵的自信在于,别家再来做大圆柱电池,有一个时间成本,“我们在全球布局了那么多专利,如何绕开我的专利能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定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已经做了。如果你绕开我的答案去做,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已经构建出这样一个技术壁垒。”
这里介绍一下亿纬锂能的情况。亿纬锂能近年通过差异化做到了“逆袭”,比如储能电池方面的突破,达到行业第二。根据财报,亿纬锂能2024年营业总收入486.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5亿元,营收与净利润与去年基本持平。
出货方面,2024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30.29GWh,同比增长7.87%,实现营业收入191.67亿元。从占比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的占比约为4:4:2。
亿纬锂能的产能,位于湖北荆门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电池产能最大,截至2024年底,其电芯总产能超100GWh/年。2024年公司生产锂电池229,239万只,产能利用率为86.56%。
提升产能利用率的秘密在于,亿纬锂能通过“原位升级”,也就是电池里面材料体系的调整,产线可以做到满产满销。产线不用动,通过材料体系的调整去适配车型。
产线不用调整还意味着,随时可以切换生产别的产品,不用停。而且,能很好地减少研发费用。随着研发费用减少,甲方主机厂的投入也会减少。毕竟,双方合作每款车都要做很多的实验。所以,亿纬锂能认为,大圆柱电池特别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
这也是亿纬锂能之所以选择大圆柱电池并一直坚持的原因,“我们认为它具有很好的符合汽车工业特征的要求。”这背后的逻辑,是现在的动力电池在“做减法”,快速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亿纬锂能还在狂扩产能。3月24日亿纬锂能发了总额达50亿元的可转债,用于投建两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一是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二是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预计到2027年,亿纬锂能的总产能将达到328GWh,4年内产能扩大3倍。
02
大圆柱电池又风生水起
不仅是亿纬锂能,跟基于双干法电极的特斯拉不同,基于湿法电极和全极耳(非揉平)方案的宝马,同样开始强力市场渗透。
而且,诸多车企如通用、保时捷、沃尔沃、Stellantis、奔驰、蔚来、岚图、江淮、一汽奔腾等也前前后后都加入了大圆柱电池阵营。同时,诸多电池企业均在46系圆柱电池领域有所布局和作为。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有点骨感的。大圆柱电池的现实还是仅仅开始。
根据起点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为531.5GWh,同比增长47.82%。其中,圆柱电池的总装机量仅为11.15GWh。虽然连续3年递增,但也仅仅2+%的份额。而且,2024年数据中,32及以上尺寸大圆柱电池装机量约4GWh,主要还是18650/21700为主的,18系为52%,21系为43.37%。
46系圆柱电池2024年的装机量,也就占到0.3%,还没到小趋势的1%。今年应该会很快。
从各大研究机构的预判来看,2025年全球市场对于大圆柱电池的需求将达到百GWh级别,2030年的市场需求相比2025年还将有4~5倍的增长空间,对应市场规模达到了千亿元级别。
今年最先“亮剑”的,是宝马大圆柱电池。在性能参数上,根据宝马公开的资料,相较第五代电池,宝马第六代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0%,能达到350Wh/kg,比特斯拉的4680高差不多50Wh/kg。
此外,电池续航里程增加30%,充电速度提升30%。而且,宝马第六代电驱整体能效提升20%,成本更是降低40~50%。单就参数来看,宝马的大圆柱电池不比特斯拉差,关键是良率高太多了。
到目前为止,宝马确定的三家大圆柱电池供应商分别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AESC)。而跟前面讲的亿纬锂能不同,宁德时代自2022年与宝马签订长期协议后,官方披露关于4680电池的消息甚少。实际上,2023年宁德时代已经研发出4680和4695两种型号大圆柱电池,还规划了8条共12GWh的大圆柱电池产线。
只是,出于方壳电池的市场地位,宁德时代对大圆柱电池的应用很低调,而且重点应用于高端车型。根据去年11月20日的报道,宁德时代区域运营总监Jason Chen表示,该公司在匈牙利的新电池制造厂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投产。预计后续将逐渐推进4680电池排产。
而作为传统车企,宝马集团已经准备大干一场,部署5个生产第六代电池包的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德国伊尔巴赫、美国伍德拉夫、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和中国沈阳。
而且,宝马集团自身就有电芯技术三大能力中心——电芯技术能力中心(BCCC)、电芯制造能力中心(CMCC)与电芯回收能力中心(CRCC)。技术储备方面,确实是深藏不露。
众所周知,宁德时代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跟最初宝马集团向其提供800页技术标准分不开的,这一标准涵盖从电芯一致性到热管理,从生产流程到质量体系的每个细节。如今,宝马在第六代大圆柱电池上发力,继续赋能供应商,任谁都不敢小瞧。
大圆柱电池因为特斯拉的采用,成为动力电池热门方向,但是,特斯拉自己却迟迟没能将其大规模产业化,导致这个赛道一直非主流。如今,国内的电池企业发力,加上宝马进入,格局又为之一变。
不过,作为动力电池的主流,方壳锂电池的巨头们并没有睡着,也在不断前进。所以,鹿死谁手还是共赢,还是未知数。至少,圆柱电池的几个新领域是方壳电池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是大圆柱电池的一个定心丸。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留待后解。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门把手,这些不合理设计早该管管了?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东风日产新能源转型首款“最家”力作——N7大定用户突破1万,上市即热销,成为行业最快大定破万的合资纯电车型。
小鹏P7大改款亮相!何小鹏:有史以来情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
比亚迪又被恶意造谣、抹黑,最高悬赏500万打击黑公关
豪华品牌一季度净利润榜:4个品牌腰斩,沃尔沃降6成?
近日,网络平台集中出现大量针对比亚迪挡位设计的雷同内容,以R挡在前D挡在后反常规为话术进行恶意攻击。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发布声明,将对这种典型的“黑公关”行为一追到底,绝不姑息!同时,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表示,不要为黑而黑,网络是有留痕的,不要以身试法。
东风乘用车三品牌15款车型齐聚华中国际车展
已立案!小米被诉,律师车主要求退一赔三!
多品牌“圈地”时代终结。
质价比爆棚,吉利银河L6 EM-i称得上“国民新能源家轿”吗?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汽车”)(0175.HK)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同比增长264%,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同日,东风日产在上海新能源品牌体验中心举行首批车主交付仪式,开启全国交付新篇章。
警惕潜移默化
家用SUV怎么选?零跑C16,实用与性价比全拿捏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门把手,这些不合理设计早该管管了?
语音交互双车对比!乐道L60 VS 阿维塔07!同为中型新能源SUV谁更猛?
5月18日!江淮1van全系新能源车型焕新上市,开启绿色运力新时代
红旗抱零跑大腿!老牌豪门要靠新势力“逆天改命”?
尹同跃:如何守住造车这门“良心活”
资本市场高度看好,宁德时代为什么能成为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