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新增订单下滑?雷军承认“压力很大”!

新增订单下滑?雷军承认“压力很大”!

汽车公社 1408浏览 2025-05-20 IP属地: 未知

作为曾经销量增速最猛的车企之一,小米汽车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外媒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小米SU7的订单从2月的5.3万辆增长到3月的8.34万辆后,累计订单开始增速缓慢。尤其是3月底高速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销量急剧下降,零售销量从3月的2.92万辆下降到一个月后的2.72万辆。



而导致小米汽车销量下滑的,除了高速事故外,还包括近期遭遇到的闲置车辆动力、碳纤维机盖、网上退单等事件的影响。在这些事件的合力作用下,小米汽车销量接连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2025年第16周至第19周,即4月14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主销产品小米SU7的销量同步下滑,四周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小米SU7 Ultra的销量也下滑到每周400多辆。


同时,根据官微发布的数据,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2.8万辆,环比下降3.4%。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出现销量下滑。可见舆论对小米汽车的销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


图注丨图片来源于桑之未V


2025年的春夏之交,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风暴。


从3月底的致命交通事故,到5月的碳纤维机盖维权潮,再到销量数据的持续下滑,这家以“互联网速度”闯入汽车行业的跨界巨头,当前正在被迫放慢脚步,并直面造车长跑中的残酷现实。小米汽车CEO雷军在一次内部演讲中坦言:“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舆论危机频发,销量连续四周下滑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碰撞事故,造成车内3人不幸遇难,事故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陷入舆论风波的小米汽车,其安全性能进一步被外界质疑。


尽管小米将“智驾”宣传改为“辅助驾驶”,但用户对技术可靠性的质疑已蔓延至全系车型,致命事故下的连锁反应,直接导致订单转化率的下降。


而就在安全事故的风波还没过去时,小米SU7 Ultra又陷入营销争议。



网传小米SU7 Ultra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为“装饰品”,存在实际配置与宣传不符的情况,甚至与刹车散热系统无物理连接。与此同时,有车主拆解视频与鼓风机测试结果在社交平台发酵,演变为300余名车主的集体诉讼,部分用户因此提出无损退车要求。小米虽推出改配铝盖及2000元积分补偿,但用户认为“诚意不足”。


这一争议事件再次将小米汽车置于舆论中心,消费者对其商业诚信产生质疑。


时间来到5月初,小米通过OTA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达成赛道成绩解锁,被车主斥为“性能*割”。加之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30-40周,部分用户因等待时间过长转向竞品。在软件争议与交付困境下,进一步加剧销量压力。  


多重舆论迷雾下,小米汽车的销量应声下滑。



首先是在3月29日小米SU7事故后(3月29日,第13周),小米SU7周销量走势为先下滑后回暖再下滑,在今年第13周~16周的销量分别为0.71万辆、0.46万辆,0.58万辆和0.67万辆。在第16周达到近期销量高点后,小米SU7 随后周销量连续环比下降。


雷军曾在微博表示,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同时小米汽车在公布3月销量时称,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有信心达成35万辆全年交付目标。


但小米汽车4月销量却很快出现了同比下滑。当然了,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2.8万辆。环比3月的2.9万辆下滑并不多。不过,从近几周的交付量数据来看,进入5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已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19周数据比16周已经足足减少了2000辆。



5月19日上午,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宣布小米YU7定档三天后的5月22日发布,无论是提供额外的销量支撑还是“冲喜”为企业渡过近期的舆论风波走出“最艰难的时刻”,这款即将冲入主流新能源SUV赛道的车型,对小米汽车而言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小米汽车的销量趋势是否会对即将上市的YU7造成影响还不得而知。不过小米汽车的调整也在同时进行。比如,小米汽车正考虑将激光雷达从选装改为标配,以回应小米SU7事故暴露的纯视觉方案缺陷。


雷军的回应,小米的自救


在近一个月小米汽车面临下滑的时间段,掌舵人雷军也从流量明星变成危机管理者。


“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雷军坦言,小米SU7的致命事故引发“狂风暴雨般的质疑”,这种反应远超预期。在雷军看来,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已超越“行业新人”标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新人”,在汽车等领域已无“新手保护期”,必须承担责任。


外部评价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雷军的演讲缺乏实质性反思,过度强调外部压力而回避具体改进措施,但也有分析肯定其将危机转化为技术宣言的表达。



而从最初的事故到后续多起危机,雷军的应对策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初期的保持沉默,在3月底交通事故后一周,雷军取消部分公开活动、暂停了社交媒体互动,引发舆论的质疑;随后在5月11日启动“磐石计划”,旨在72小时内完成故障诊断用技术救场‌;同期调整宣传话术,停用“颠覆性创新”标签,改为“安全第一”,并计划通过工厂开放日、用户委员会等举措重建透明化沟通,以此实现品牌重塑。


虽然小米汽车面对舆论使出浑身解数,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小米股价4月暴跌20%,市值蒸发超3000亿元,投资者对“营销驱动”模式的信心动摇。  


诚然,小米汽车作为一个将年交付量在35万辆的新兴势力,只靠雷军上态度表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拿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行。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也开始了生死时速。



而在这其中,首先就是产品质量管控。


因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从流量竞争到价值深耕的转型,在产品为王的环境下,没有产品支撑,一切都立不住。即便小米SU7的纽北圈速营销与实验室数据神话,但在真实使用场景中遭遇滑铁卢,无形中凸显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制造业长周期验证逻辑的冲突。


所以,我们也将看到在上市的小米YU7上,用标配激光雷来以弥补小米SU7纯视觉方案缺陷。但与此同时,当前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小米需在YU7上彻底解决SU7暴露的安全与诚信问题,否则也有可能恐陷入新品滞销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雷军手中也还有其他的牌可以打。比如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生态、3亿MIUI用户及智能制造经验......若能将SU7/YU7深度融入“人-车-家”场景,或许可以借助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总之,这场看似是小米汽车的困境,实则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后的集体反思。


当“颠覆者”的光环褪去,唯有对安全、对生命、对用户承诺的敬畏,才能让企业成功穿越周期。而雷军在演讲中强调的“15岁的小米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后续如何将口号转化为行动,将决定这家跨界造车巨头的未来发展。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639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