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销量增速最猛的车企之一,小米汽车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外媒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小米SU7的订单从2月的5.3万辆增长到3月的8.34万辆后,累计订单开始增速缓慢。尤其是3月底高速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销量急剧下降,零售销量从3月的2.92万辆下降到一个月后的2.72万辆。
而导致小米汽车销量下滑的,除了高速事故外,还包括近期遭遇到的闲置车辆动力、碳纤维机盖、网上退单等事件的影响。在这些事件的合力作用下,小米汽车销量接连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2025年第16周至第19周,即4月14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主销产品小米SU7的销量同步下滑,四周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小米SU7 Ultra的销量也下滑到每周400多辆。
同时,根据官微发布的数据,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2.8万辆,环比下降3.4%。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出现销量下滑。可见舆论对小米汽车的销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
图注丨图片来源于桑之未V
2025年的春夏之交,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风暴。
从3月底的致命交通事故,到5月的碳纤维机盖维权潮,再到销量数据的持续下滑,这家以“互联网速度”闯入汽车行业的跨界巨头,当前正在被迫放慢脚步,并直面造车长跑中的残酷现实。小米汽车CEO雷军在一次内部演讲中坦言:“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舆论危机频发,销量连续四周下滑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碰撞事故,造成车内3人不幸遇难,事故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陷入舆论风波的小米汽车,其安全性能进一步被外界质疑。
尽管小米将“智驾”宣传改为“辅助驾驶”,但用户对技术可靠性的质疑已蔓延至全系车型,致命事故下的连锁反应,直接导致订单转化率的下降。
而就在安全事故的风波还没过去时,小米SU7 Ultra又陷入营销争议。
网传小米SU7 Ultra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为“装饰品”,存在实际配置与宣传不符的情况,甚至与刹车散热系统无物理连接。与此同时,有车主拆解视频与鼓风机测试结果在社交平台发酵,演变为300余名车主的集体诉讼,部分用户因此提出无损退车要求。小米虽推出改配铝盖及2000元积分补偿,但用户认为“诚意不足”。
这一争议事件再次将小米汽车置于舆论中心,消费者对其商业诚信产生质疑。
时间来到5月初,小米通过OTA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达成赛道成绩解锁,被车主斥为“性能*割”。加之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30-40周,部分用户因等待时间过长转向竞品。在软件争议与交付困境下,进一步加剧销量压力。
多重舆论迷雾下,小米汽车的销量应声下滑。
首先是在3月29日小米SU7事故后(3月29日,第13周),小米SU7周销量走势为先下滑后回暖再下滑,在今年第13周~16周的销量分别为0.71万辆、0.46万辆,0.58万辆和0.67万辆。在第16周达到近期销量高点后,小米SU7 随后周销量连续环比下降。
雷军曾在微博表示,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同时小米汽车在公布3月销量时称,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有信心达成35万辆全年交付目标。
但小米汽车4月销量却很快出现了同比下滑。当然了,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2.8万辆。环比3月的2.9万辆下滑并不多。不过,从近几周的交付量数据来看,进入5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已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19周数据比16周已经足足减少了2000辆。
5月19日上午,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宣布小米YU7定档三天后的5月22日发布,无论是提供额外的销量支撑还是“冲喜”为企业渡过近期的舆论风波走出“最艰难的时刻”,这款即将冲入主流新能源SUV赛道的车型,对小米汽车而言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小米汽车的销量趋势是否会对即将上市的YU7造成影响还不得而知。不过小米汽车的调整也在同时进行。比如,小米汽车正考虑将激光雷达从选装改为标配,以回应小米SU7事故暴露的纯视觉方案缺陷。
雷军的回应,小米的自救
在近一个月小米汽车面临下滑的时间段,掌舵人雷军也从流量明星变成危机管理者。
“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雷军坦言,小米SU7的致命事故引发“狂风暴雨般的质疑”,这种反应远超预期。在雷军看来,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已超越“行业新人”标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新人”,在汽车等领域已无“新手保护期”,必须承担责任。
外部评价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雷军的演讲缺乏实质性反思,过度强调外部压力而回避具体改进措施,但也有分析肯定其将危机转化为技术宣言的表达。
而从最初的事故到后续多起危机,雷军的应对策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初期的保持沉默,在3月底交通事故后一周,雷军取消部分公开活动、暂停了社交媒体互动,引发舆论的质疑;随后在5月11日启动“磐石计划”,旨在72小时内完成故障诊断用技术救场;同期调整宣传话术,停用“颠覆性创新”标签,改为“安全第一”,并计划通过工厂开放日、用户委员会等举措重建透明化沟通,以此实现品牌重塑。
虽然小米汽车面对舆论使出浑身解数,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小米股价4月暴跌20%,市值蒸发超3000亿元,投资者对“营销驱动”模式的信心动摇。
诚然,小米汽车作为一个将年交付量在35万辆的新兴势力,只靠雷军上态度表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拿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行。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也开始了生死时速。
而在这其中,首先就是产品质量管控。
因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从流量竞争到价值深耕的转型,在产品为王的环境下,没有产品支撑,一切都立不住。即便小米SU7的纽北圈速营销与实验室数据神话,但在真实使用场景中遭遇滑铁卢,无形中凸显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制造业长周期验证逻辑的冲突。
所以,我们也将看到在上市的小米YU7上,用标配激光雷来以弥补小米SU7纯视觉方案缺陷。但与此同时,当前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小米需在YU7上彻底解决SU7暴露的安全与诚信问题,否则也有可能恐陷入新品滞销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雷军手中也还有其他的牌可以打。比如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生态、3亿MIUI用户及智能制造经验......若能将SU7/YU7深度融入“人-车-家”场景,或许可以借助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总之,这场看似是小米汽车的困境,实则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后的集体反思。
当“颠覆者”的光环褪去,唯有对安全、对生命、对用户承诺的敬畏,才能让企业成功穿越周期。而雷军在演讲中强调的“15岁的小米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后续如何将口号转化为行动,将决定这家跨界造车巨头的未来发展。
这款海狮 07 DM-i 不光是配置出众,16.98万元—20.58万元的价格也是非常的有诚意的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5日,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及比亚迪副总裁李巍等出席仪式,并共同见证这一中欧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奇瑞为什么在安全方面这么较真?其实说直白点就是“良心”的问题。
二季度首月,比亚迪宋家族以84088 辆国内销量再度夺魁,连续多月稳坐中国车企主流 SUV 家族市场销冠宝座。在传统销售淡季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下,宋家族在中国SUV 市场的领先优势仍无可撼动,持续领跑行业新高度。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颜值动力都拉满?小米YU7凭啥力挽狂澜?
魏建军揭秘长城新平台有啥黑科技,可油可电可氢、混动续航400km+
小鹏MONA M03 Max版520官宣 智驾、颜值、续航全拉满
三年之痒
80后夫妻选车记:第四代CS75PLUS Ultra与星越L终极对决
不到12万就有激光雷达,零跑B10怎么样?听听首批车主怎么说
奖励生活的「伊」万种「莓」好!宏光MINIEV×伊利牧场官宣联名
问界M8四月上市至今,预订量超过10万台,已经成为中大型SUV的爆款。虽然它的起售价高达35.98万,但在冰箱彩电大沙发、双腔空悬、双电机、宁德时代电池、HUAWEI ADS智能驾驶辅助的加持下,依然极具性价比。
中匈合作的不断深入,加上欧洲市场的不断突破,比亚迪更坚定在欧洲长期发展的决心,比亚迪也正在成为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汽车品牌。
2023年,我们第一次见到魏牌蓝山,当时三排座全家庭化的布局,常接触位置甚至进行抗菌处理,细节让它定调成“为家服务的新能源SUV”。去年,魏牌给蓝山更换了一套全新的内饰,今年新增全新蓝山焕新款,这些改变是想告诉我们,魏牌在为用户改变。
从被动跟随国际标准到引领技术协同,从本土深耕到全球赋能,奇瑞这么死磕安全,也给行业内那些营销式安全、参数式突破,来了一场震撼的“安全教学”——安全不是作秀和口号,也没有捷径,唯有下足“笨功夫”。
工信部频出手,新能源汽车安全放首位
神龙汽车自主新能源品牌“HEDMOS示界”首款车型示界06正式上市
承包“小蛮腰”,买车送婚礼!秦L EV车主太幸福了!
政策东风劲吹,比亚迪化身国家安全 “硬核担当”
吉利银河M9来了,20万左右的大六座!买9字辈千万等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