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BusinessCars 913浏览 2025-08-01 IP属地: 未知


距离懂车帝的智驾测试已经过去了5天,舆论还在发酵。

有网友评论,要是没有央视的背书,懂车帝早就凉透了。令人意外的是,在舆论发酵的第一时间,央视便与懂车帝划清了界线。

不仅下架了视频,还在转发文案中,把“联合央视视频”的说法进行了删除,言外之意就是测试与我无关,这不是我的意思。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7月23日,懂车帝36辆车的辅助驾驶进行了实测。按照官方的说法,事故场景模拟选择在真实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上进行,总共15个科目,使用国内外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设置了车辆、假人等模型,并模拟出真实车流。模拟结果显示: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的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过马路项目的通过率是58%。

但实验过程中诸多不严谨不客观的地方,也让广大网友质疑懂车帝测试结果的合理性与真实度。

我们也试图从几个方面把这场闹剧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说道说道。

为什么懂车帝会做一个这样的测试?

从出发点来看,懂车帝做这样一个智驾测试绝对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毕竟在海南三亚万宁封了一段高速公路,没有官方配合也不太可能实现。

并且在懂车帝视频发布的当天,7月23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说是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来去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王强表示:“如果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时候‘脱手脱眼’,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手脱把,两眼不是观察前方,而是低头看手机,甚至是睡觉打盹,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着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几乎在同一时间,科技部也发布了《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确立安全优先、公平公正等原则,按辅助驾驶等级(L0-L5)明确责任主体,防范科技伦理风险,强调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时应实事求是。

可以很明确地说,央视视频发布懂车帝的智能测试就是为顶层设计做一个配合,希望外界能够明白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知道智驾不是万能的,人才是最终责任人。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但央视视频自己做这件事是有成本的,而且本身专业性也不够。懂车帝作为汽车行业内第一大媒体,在这中间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执行者。

只不过央视没想到这个看似很专业的执行者,居然如此粗糙,甚至可能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央视视频与懂车帝划清了界线。

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智驾已经成为汽车生产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仿佛没有智驾就落后了整个时代,甚至有些车企还喊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

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温度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共识,但安全的边界却越来越模糊。尽管有不少车企表示因为智驾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事故的发生恰恰也是因为智驾,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四月份小米事故就是最大的例子。

更因为有了智驾,出现了一大堆不把自己生命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安全放在眼里的危险驾驶。

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如果有些步子迈得大了,是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这种时候就需要官方咬咬耳朵,拉拉袖子,敲敲边鼓。让技术的脚步稍稍慢一点,也让中国先存巨量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一的老司机和未来即将上任的一大批新手司机能统一认识跟上步伐。

7月23日,两大部委以及央视视频的统一发声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结果在懂车帝缺乏专业严谨的测评中出现了动作变形,也让舆论走向彻底偏离了顶层设计的初心。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一场本应该是安全驾驶边界的大讨论,演变成了谁更厉害,谁第一的闹剧?甚至是外资特斯拉与国产华为孰优孰劣的对立。

对于测试结果有争议一事,懂车帝近期也是回了一句:“有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第一,而我们更关心你安不安全。”

尽管初心如此,但看上去有点道貌岸然,这话也不应该是懂车帝自己来说。

懂车帝到底错在了哪?

都说挨打要立正,但懂车帝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甚至对网友的疑问一一回应并打成了谣言。

在初中生物中,对照实验最基本的流程就是控制变量。争议最大的“消失的前车”项目中,懂车帝基本没有控制变量。

给出的回应也仅仅是“车辆的跟车距离主要由车辆自身的辅助驾驶系统逻辑设定,不同品牌车型的默认跟车距离存在差异,且测试中普遍采用中档距离设置。”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这也让实验本身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前车的速度、变道时机的选择、变道姿态、甚至是隔壁车辆的距离和速度统统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

从逻辑上看,懂车帝的做法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的,毕竟车辆本身的设定就是各个企业都有不同,如此做法也是尽可能模拟真实路况。在突发情况下,根本无法保证是哪种速度、哪种姿态,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但这依旧还不是懂车帝最不严谨的地方。

华南理工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晏俊伟表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太多了,特别是在一些很难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结果往往是偶然的,我们有些生物实验基本上每遍做都不太一样。”

懂车帝测得不是智驾,是人心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且只有一种,“多次重复实验,取高概率。”

想要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只有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问题。通过一次测试,来给车辆的能力打勾打叉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这里给懂车帝提出的意见是,每个项目至少重复十次,在十次中呈现每个车型的完成度。如果觉得麻烦那还是别做了,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通过一次测试对车辆功能下判定是草率而不负责任的。那句“有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第一,而我们更关心你安不安全”的回应,也在这种草率的结果判定下失去了表达立场。

因为懂车帝给出来的结果就是有人第一有人第二,有人行有人不行,有意在能力上去做了一个高低较量,而不是对智能驾驶的是否真正安全可靠去做重点突出。

难免会让外界对这样的实验结果,特别是跟传统印象中大相径庭的结果产生质疑。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懂车帝给出的最终结果是外资的特斯拉和国产华为的强烈反差,用一个如此偶然性的结论制造对立,就不要怪舆论跑偏网友们骂得难听。

相信央视视频以及各官方部委也是希望懂车帝能够给出类似某某车型在某项目十次有三次不成功,突出智能辅助驾驶不是万能的、不是百分之百靠谱的,一个更侧重于安全警示科普教育的结果。

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不能见如来。”此时再去讨论懂车帝的非蠢即坏、讨论是华为第一还是特斯拉第一恐怕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不转变外界对智驾的态度,就算是测一百次也是徒劳。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相关推荐
BusinessCars 7480粉丝    3040作品 关注 玩味汽车,解码商业!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