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高端的中大型SUV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该细分领域有着较高的市场表现。但凡事总有例外,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燃油车,东风日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也将日产探陆引入国内市场,那么这款车有怎样的表现呢?
现售的日产探陆共有8个版本配置在售,全系均搭载2.0T+9AT动力总成,官方价格知道区间从23.98万元至30.18万元不等,定价稍低于市面热销车型,符合选购中大型SUV用户的购车预算。了解完了日产探陆的价格后,下文将从多维度对日产探陆进行分析。
新车的外观采用了张力十足的线条勾勒车身轮廓,充满亲和力,LED大灯集成在车头两侧,中网铺满多根亮银色饰条,二者组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前铲的梯形元素熏黑处理,拉低车头重心的同时还增强了车辆的视觉冲击力。
日产探陆的侧面简单而大方,车窗线上沿通过金属饰条加以点缀,看着一点儿也不廉价。外后视镜标配电加热,高配版车型还多了锁车自动折叠和电动折叠,雨雾天气还能获得良好的驾驶视野。该款车的尾部虽未提供贯穿式后尾灯,但分段式尾灯中间加入等宽黑色饰条相衔接,营造出贯穿式效果,设计相当给力。
拉开车门进入日产探陆的座舱,黑色、棕色两种配色风格给到,沉稳或温馨的座舱氛围给到,车门板、空调出风口等区域还融入金属饰条点缀,精致感大幅提升。平底式方向盘前方的双屏均为12.3英寸,内置Nissan Connect超智联系统,支持卫星导航系统、道路救援服务以及手机互联,基本贴合主流用户使用需求。仪表盘UI界面直观,行车信息能清晰显示,驾驶员穿过方向盘上方镂空区域就能看到所需信息。空调出风口下方保留了大量的实体按键,一抬手就能对其进行操作,盲操性大幅增加,对智能化不熟悉的人应该更喜欢该设定。
座椅方面,日产探陆提供6座版和7座版两种车型,其中7座版采用了2+3+2布局,不如6座版灵活性强,而且满载状态下,第三排乘客有严重的隔阂感,所以对承载力不是特别看中的话,6座版车型更值得推荐。身高172cm的我坐在主驾驶位,调整好座椅后,头部距离车顶还有一拳三指余量,保持前排不动来到第二排,腿部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后排不坐人,完全可以座椅调整至最后方,此时半躺或跷二郎腿都能实现。第三排的坐垫偏短,对腿部支撑不足,因此更适合小朋友乘坐。常规状态下,日产探陆的后备厢容积为159L,将第三排座椅放倒后,后备厢容积会拓展至549L,较大的空间目测放置多个行李箱仍有空余。
日产探陆在动力上搭载2.0T+9AT动力总成,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185kW,账面参数强劲,但WLTC综合油耗仅为8.65L/100km(入门版),结合加注92号汽油来看,用车成本较为经济。通过对日产探陆进行试驾,我认为该款车方向盘盘径大小合适,指向精准,指哪打哪,随着脚下动作介入,动力随踩随有,起步提速没有顿挫感,深踩踏板会有推背感,但与电车那种还有一定差别,开起来还是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新车的底盘悬架调校得当,兼顾运动性和舒适性,通过颠簸路段几乎没有多余震感传递到座舱,转弯路段侧倾抑制明显,9AT变速箱换挡逻辑清晰,与发动机适配度高,换挡体验较为丝滑。
总的来说,日产探陆虽然未提供冰箱彩电等配置,但偏低的油耗、扎实的机械素质等仍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如果你也对这款车感兴趣的话,不妨去当地4S店试驾一番,相信它能给到你惊喜。当然,假如你更倾向于智能化程度高的车型,日产探陆暂时还无法满足你的需求。
设计师开窍了?博越新皮肤年轻十岁,老车主看完想换车?
“无形的手”失去作用之时,“有形的手”便托举起了行业。
尺寸膨胀到犯规!极狐T1携大空间+神设计杀来,纯电小车要变天?
续航最长659km还有激光雷达 零跑B01售价8.98万起
2025年7月21日,比亚迪在深汕工厂举行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比亚迪达成全新里程碑,超级四电旗舰轿车仰望U7作为下线车型亮相。
【E汽车】广汽集团:大象转身的魄力
视觉系智驾比激光雷达更先进吗?对比激光雷达有什么优势?
驾控全维跃升!腾势N9驾控OTA五大功能重磅升级
【E汽车】吉利博越PRO实车曝光
2025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力压特斯拉,在世界多国领跑!
海狮06 EV和DM-i展车到店,来看看产品实力
【E汽车】五菱之光EV305km进取型正式上市
奇瑞iCAR-V23出了无损复古套件,装上真的会是另一种更精致更复古的感觉,这台i车真的很适合玩,怎么玩怎么有型,玩起来还真不算破费!
13.98万中型新能源SUV!电动车再压燃油车一头!
宝马跨界风电领域!联手大唐集团成立行业首家绿电合资公司
比亚迪足球投资不止步:从王霜、孙继海、泰国足协,到国际米兰俱乐部
“智驾”事故到底谁负责?公安部定调了!
售价13.98万起 比亚迪海狮06正式上市
高能超享SUV,比亚迪海狮06正式上市 售价13.98万-16.38万
2025年7月21日,随着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汕工厂下线,比亚迪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达成“1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