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汽车品评 1874浏览 2025-02-14 IP属地: 未知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文 字 | 陈飞翔/陈梓萱

设 计 | 胡   旭

监 制 | 陈梓萱



谓春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喜庆祥和,而在背面却是有人用很多思虑和举措,酝酿着狂风骤雨。

即便是这两个企业的中层干部,也鲜有人提前知晓这样的谋划与风声,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事作风,是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这件事关乎全局,十分重大。

2025年2月9日,东风汽车集团(简称东风)与长安汽车(简称长安)几乎同时发布公告,并且在公告中均曾提及其间接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长安、东风两大汽车集团正在筹划重组事宜,成立全新的汽车集团”的消息很快带给刚刚复工的汽车行业第一份新春震撼,重磅消息来的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细细想来,这份意外之中,其实也带着点理所当然,关于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三大央企合纵连横的小道消息,已经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风起于2024年3月,只是当时我们都没有足够重视张玉卓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总归有些细节,在我们眼前溜走,草蛇灰线,绵延了整整一年。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卷和战,变和乱,都在推动着很多企业被动迎战、被动应变的,这些变化不断刷新人们的旧理念。要求变,就要有魄力,有不动则已,一动惊人的效果 。

山雨欲来。

兵临城下。

在公告发布次日,东风系、兵装系上市公司集体高开,东风集团股份涨幅甚至超过了25%,包括东风科技、长城军工、东安动力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集体大涨,两纸公告引发的是行业的“大地震”。

解读公告 剖析细节

如今三日已过,在公告发布之后,更多的合并细节还没有被透露出来,各方各界都三缄其口,讳莫至深。

这是在意料里的,每每逢此类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人事调动,每一个游离于核心之外的个体或者新闻机构都会显得彷徨无助。中国已难再有独家新闻。

到今天下午截稿前,关于东风与长安集团的具体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及更多细节,都还没有公布出来,但我们仔细研究双方公告,其实也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此次央企的闪电重组涉及三大集团,分别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民用汽车业务,就包括着长安汽车和中国长安,他们也将全部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并,旗下军工业务全部合并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也很符合此前定下的“军归军、民归民”的改革方向。

而至于民用汽车市场谁来主导,是长安,还是东风可能就只能静待后续发展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重组后实际控制人将继续由国务院国资委把控,且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也从侧向表明,无论市场环境变化如何,国资委将对汽车央企的改革和战略方向继续把控,央企也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协同发展,以提高行业竞争实力,提高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从“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一句中也不难看出,此次重组也并不会出现长安从重庆搬迁到武汉的问题,或者东风从武汉转移到重庆的问题。

长安在重庆,东风在武汉,早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集群,轻易并不会做出过多的改变,毕竟需要涉及到就业、税收、地方经济等诸多问题,所以本次重组目前看来一定是会保留现有品牌和地域布局的,也就是说此次重组更可能将通过“小总部+业务单元”的方式进行。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根据互联网消息,东风和长安合并后组建的汽车集团的这个“小总部”的领导班子,很有可能包括着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治平、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而曾经呼声颇高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原东风集团副总经理刘卫东却在2月12日开始接受组织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周治平先后在一汽、长安以及东风三大汽车央企工作过,是少有的在三大央级车企都有工作经历的高管。

从目前的情况以及行业重视程度来看,这将不仅仅只是两个汽车央企集团的整合,更可能的是会涉及技术、资源、行业、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而“新的中国汽车航母”将要诞生。

苦苦挣扎的销量“危机”

求变,总是好的。

2024年,长安汽车累计销售新车268.38万辆,同比增长5.12%,未能完成年初定下的280万辆的销售目标。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境况更惨的是,东风汽车集团2024年累计销量为189.95万辆,同比下降9.2%,连续7年销量下滑,连续5年没能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而来到2025年,东风汽车1月累计汽车销量为11.68万辆,同比下降约48.5%,也给了东风一个开年暴击。

如今中国汽车行业早已完成了从合资品牌的强盛时期到自主品牌的激战时期的转变,因此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目前同样也处于转型的阵痛时期。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东风汽车旗下目前有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而长安汽车则有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合资品牌,伴随着传统燃油汽车市场遭受进一步挤压,合资品牌的销量与利润也正在经历着重重压力。

而东风猛士、东风奕派、岚图汽车、阿维塔、深蓝汽车等东风、长安旗下自主品牌目前羽翼仍未丰满,销量成绩迟迟无法独挡一面,如何平衡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早就是摆在两家车企面前的难题了。

不过从反方向来看,两家车企中合资品牌销量占比都偏大,也说明着自主品牌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在价格战的重压之下,合理利用资源共享、互补技术研发能力、减少同质化竞争、形成协同效应等诸多利好,也在推动两家车企走向合并重组之路。

看似突然 实则必然

大多数的变化,大抵都事出有因。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在2022年预测,未来3至5年将有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

而在去年的3月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一举措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汽车央企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能力,需要改革,而大规模整合其实正是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汽车企业早在2024年就开始进行各种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结构、品牌矩阵、管理制度改革等举措。时代的重压之下,人会窒息,企业也开始呼吸困难,变革,是唯一的应对方法,亦是未雨绸缪。

在去年底,吉利汽车集团就已经将几何品牌并入银河、完成领克与极氪合并这样的大事件。而在日本汽车行业,也传出了本田、日产、三菱涉及三家车企的合并事宜,但是区别同企业下品牌的合并,日本三家车企合并如今也遭遇到了阻碍。广汽集团从去年11月份以来,已经开始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也进行重大的调整。

所以如今东风与长安合并已成必然,如何规避风险,去除惰性与大企业病弊端,如何将这条必经之路走得简单、走得更加高效,也是摆在很多领导案头的首要难题。

我们难以妄下结论,这需要智慧。

中国汽车产业开年地震 东风长安合并背后是什么?

从简单的数据来推演,按照2024年的年度销量来看,这个新的汽车集团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全球第五大车企,超过排名第五位的比亚迪与第十位的吉利汽车集团,而前面的对手是丰田、大众、起亚与Stellantis。

真实的世界是,很多事并非是简单的数据能够推演的。

结语

对于东风也好,长安也好,新的公司叫什么名字也许也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应该保持住理性和冷静。这不是终点,也不是终点的起点,但有可能是起点的终点。

过去的历史里,我们看过了太多敷衍了事的汽车企业转身离开,所以也清晰的知道这个行业如今面对的压力有多大。我们更是亲身经历了,很多兼并重组之后的企业集团,只是一厢情愿向好,却在时光的流逝里,消失不见。

如今的东风、长安合并重组,我们在五味杂陈中,更多的是理性期待以及对于汽车行业的深度凝视。

既然趋势势不可挡,不如顺从,不如接受,不如迎接,新的中国汽车航母将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很多事,能想清楚,就不必问。

行业地震的强度并没有评定标准,至少这件事会影响很多人,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另一场中国汽车行业的地震应该也会很快到来。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品评 1.3万粉丝    6664作品 关注 致力于传播和传承卓越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文明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