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天和Auto 0浏览 2025-02-19 IP属地: 未知

燃油动力汽车有一个非常有趣且广泛普及应用的技术:发动机下沉。

有汽车爱好者问电动汽车能否借鉴该项技术设计出“电池组下沉”技术;这是一个好问题,那么这项技术是否可行呢?

在解读问题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发动机下沉技术的概念。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汽车的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的金属隔板叫做“防火墙,”功能顾名思义但并非那么简单;这道金属隔板还能起到碰撞保护的作用。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碰撞,强度往往只有500~600Mpa的防撞横梁会很轻易的被折断;随后则会撞击发动机。如果撞击力度过大,发动机则能轻易撕裂防火墙并侵入驾驶舱;前排乘员可能会被发动机严重伤害。

于是就有了发动机下沉技术。

这项技术是通过给发动机安装特定的轨道支架,在高速撞击的时候会推动轨道支架向下倾斜;角度改变之后就算撞击力很大也不会让发动机侵入驾驶舱,从而有效提高高速撞击事故的驾乘人员生还率。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能否借鉴

不止一位汽车爱好者提出过相关问题。

然而笔者认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组无法使用这项技术,而且即便能用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电动汽车的高速碰撞事故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电池组内部电芯是否会热失控,一旦多个电芯热失控则可能引起爆燃的后果。所以保证电池组在高速撞击过程中的变形程度是很重要的,只是如何才能保证呢?

假设采用“电池组下沉”技术,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则有可能将电池组抛出车外;电池组在车辆撞击过程中可能不会严重变形,但是依然有可能被其他车辆撞击或碾压——这不过是把危险从车内转向车外,对于其他车辆是不负责任的。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并且电池组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不只是储能总成。

电池组总成的外壳材料有两类:

钢铝合金

钢壳的电池组总成较多,钢的材料强度和电池组几何结构强度都是比较高的。于是电池组总成是一部分车辆底盘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包括提高车辆的抗扭强度;在碰撞过程中也能起到缓冲撞击力,以及降低车辆变形量的作用。

如果设计出“电池组下沉技术”的话,高速撞击时一旦丢掉电池组,车身(驾驶舱)的变形程度则有可能加大。

“发动机下沉技术”的初衷是提升驾乘人员的安全,控制撞击造成的车身变形量;而丢掉电池组又有可能加大车身变形量,所以这项技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对电动汽车没有意义。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还需要从电池本身寻找解决方案。

理想的解决方案自然是从电池材料方面寻找突破口,找到一种不会热失控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方案。只不过这将会是一个行业难题。目前看来依然只有固态电池相对理想;可是固态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成本确实偏高,只要实现市场规模化之后才能逐渐拉低成本。然而如果没有政策引导的话,目前使用的各类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已经具备成本优势,可以帮助车企“吸金;”此时想要让一种高成本的技术方案被车企们普遍接受是不现实的,所以固态电池想要破局则需要等待一个车企中的破局者的出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哪家车企敢于破釜沉舟。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结语:

电动汽车不适合使用“电池组下沉技术。”

体积小巧且布局方案灵活的电动机也有更适合的方案。

关于电池组碰撞安全的难题需要从电池材料的方向突破,车身结构方面很难有理想的解决方案;不过新能源汽车(含插混类车型)的碰撞起火概率并非很高,相较于燃油车,至少在数据上还略有优势。所以也不用对此类车辆过于焦虑。只要司机在车辆高速行驶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正确使用辅助驾驶系统;不超速、不低速行车,行车安全总是会有保证的。

电动汽车能否借鉴燃油车“发动机下沉技术”避免碰撞起火?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天和Auto 57粉丝    3572作品 关注 已入驻十大平台,该账号为天和MCN,天和Auto唯一爱咖号。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