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可能特斯拉的脑回路,不是普通人能看懂的

可能特斯拉的脑回路,不是普通人能看懂的

汽湃 1089浏览 2020-07-01 IP属地: 未知

近日,特斯拉又一次站在了热搜的前沿,不过与此前都是产销捷报与技术再进步的喜讯不同,这一次特斯拉将面对的是负面信息,是此前数年已经埋下了很多伏笔的质量品控问题。

甚至更严重的,这一次爆出特斯拉品控质量问题的还不是我们国内的媒体,而是海外市场的Business Insider的一篇专栏文章,同时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正在调查Model S以确定特斯拉是否发布了OTA更新,以掩盖所称的安全问题,颇有点后院起火的意思。

在这篇由兰尼特·洛佩兹(Linette Lopez)所著的专栏文章中声称,特斯拉早在2012年就知道Model S的电池存在冷却装置设计不当、可能导致短路甚至起火的问题,但管理层为了产量和业绩却视而不见。

根据作者的说法,她在查看了特斯拉多封内部电子邮件以及特斯拉由于Model S冷却系统出现问题而订购的两份分析报告,并与3位熟悉此问题的相关人士进行过交流后,得出最终结论,即2012年第一批Model S出厂时,特斯拉就知道其电池冷却系统设计有缺陷,端头配件的两极部分本应钎焊在一起的地方有时会形成微小的针孔。这可能会导致汽车电池短路,或在电池内部留下易燃残留物,也容易使冷却液泄漏到汽车的电池组中。

同时,作者文章中还说据泄露的邮件显示,特斯拉先后委托了三家公司(IMR实验室、Ricardo咨询公司和Exponent)测试调查电池冷却系统,三家公司分别于2012年7月和8月向特斯拉给出了相关测试报告,三份结果均显示其末端连接配件存在问题。

这一连串的问题报告,不禁让人想起去年上海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地库中突发自燃的事件,在那之后,特斯拉对一些较早生产的Model S和Model X车型推送了版本号为2019.16.1或2019.16.2的固件更新,以限制电池组的电压。

虽然特斯拉声称这是保护电池组的一种措施,但不少车主表示OTA更新导致了续航里程减少和充电速度变慢。因此有车主认为,此前的特斯拉车型未达到安全标准,而OTA更新是为了逃避冷却液泄漏责任。

但是,目前美国的最终官方调查报告尚未出炉,特斯拉方面也没有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就有AB面两种可能,A面是特斯拉这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而B面,这可能只是埃隆马斯克的一贯作风,因为其所谓的品控逻辑出发点就不一样,是我们理解错了。

B面:特斯拉的品控概念与传统不同

为何汽湃君会有这一观点?其实我们不妨从埃隆马斯克旗下的企业们来看起,包括特斯拉和Space X。

我们先说特斯拉的“品控概念与传统不同”。

首先很明确,特斯拉是一家极为特殊的车企,你可以说它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电动化的标杆企业,但是另一方面,你也能找到足够多的证据表明它似乎不适用“标杆”这个说法,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与它在同一概念层次上直接竞争的车企,因此也就没有比较的意义。

为何?我们可以以Model 3来看,表面上特斯拉是在造车,但其造车的细节理念与其他所有车企都大相径庭。

比如为了实现安全可靠可信任的自动驾驶,其他车企都在堆砌硬件,从双目摄像头到三目,从3个毫米波雷达到某些车型的5个,从高精度地图到激光雷达,甚至还有车企祭出了5G+V2X的尖端技术与硬件。但是结果呢?不是效果差强人意就是成本过高根本不具量产意义。

Model 3的三目摄像头

而Model 3就简单多了,除了毫米波雷达之外,最核心的就是那一组前视摄像头,其产生的海量数据图像数据交由积卷神经网络+视觉芯片的Autopilot处理之后就能模拟人类驾驶时的“视觉+大脑”了,其硬件成本较竞品低太多。

甚至更夸张的,为了节约成本,Model 3身上根本就找不到其它车企车型身上的雨量传感器,但其又是具备“自动雨刷”这一功能的,而其工作原理竟然还是依赖于上文的那一个摄像头+算法,“眼睛”看见了“雨,然后“大脑”确认是“雨”之后,执行雨刷命令即可。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积卷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还在持续进步中,其水准可能离理论巅峰还有很长距离,自动驾驶和自动雨刷时不时的都会有一些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消费者的不好反馈,甚至认为是这方面的品控问题,但是随着OTA的不断升级,我们又确实能看见这些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而车在硬件上依然还是那一台车。

当然,还有更多OTA能持续推动硬件层面更好表现的例子,比如特斯拉就曾经通过OTA增加已售车型的续航里程、也曾经通过OTA带给已售车型更快的加速、甚至最夸张的,还曾经通过OTA让已售车型的百公里制动距离缩短。

通过OTA改写固件和软件数据,进而显著改变硬件表现的超能力,特斯拉目前是唯一的。

很明显,在特斯拉身上,传统车企的“硬件好就是真的好,品控好就是真的好”这条规律并不适用,特斯拉的逻辑,或者说是埃隆马斯克的逻辑是“能用软件算法解决的问题,那就不需要花钱使用/改进硬件”。

这一点,还可以用更极端的Space X的火箭与卫星来看,比如宇航太空环境中,元器件粒子翻转进而产生错误数据导致失控的问题,传统航天部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极为昂贵的航天级元器件,以现有载人飞船搭载的星载计算机和控制器举例,单个控制器价格为500万人民币左右,一共14个系统,为了追求高可靠性,每个系统1+1备份,一共28个控制器,成本总计约1.4亿人民币。

而埃隆马斯克的Space X目前曝光的方案成本却仅为2.6万人民币,成本与传统之间相差5384倍!因此,您会发现根本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高品控质量”来审视他们,因为根本就不在一个思维维度上,没有比较的意义。

Space X的省成本做法就是采用常规民用X86处理器,就是你家老电脑上那个玩意儿,用了一大堆且互为备份和叠加,总成本特别便宜,然后用了几十万行主控程序代码,外加最核心的同位位元技术逻辑最终解决了此前上亿元的问题。

A面:抛开算法,特斯拉的品控也许确实有一点问题

B面是很高大上的,特斯拉通过软件算法就能解决很多硬件层面的问题,这是目前人类尖端技术领域新的突破口,如果我们换到这个角度来看,似乎特斯拉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毕竟没有什么是一个OTA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等下一次OTA。

只是唯一的问题,似乎还真有OTA解决不了的存在。

毕竟电动化智能汽车虽然是新概念,但是其本质依然是车,而“车”就是传统概念,所以特斯拉身上依然有一部分是传统逻辑思维中“品控”的管理范畴。

我们可以看一些报道,特斯拉的几乎所有车型,从最入门的Model 3标准版,到最顶级的Model X 100D车型,都有着漏水的问题,虽不是每一台车都有的通病,但中招的消费者却不少,甚至网络上还有车主拍的视频,车外洗车时的水枪冲水,都能透过钣金件或者玻璃的接缝冲到车里面来。

这种车外下大雨,车内下小雨的钣金与接缝品控质量,堪比某些“国产工业垃圾”。

同时,颇具喜感的是,自从Model 3在上海超级工厂国产以来,其钣金与品控质量似乎还进步了,漏水漏雨的问题反馈显著减少。

看来是中国工人的组装素养比美国工人和墨西哥工人要高、要靠谱。

这一点,直观可以看出特斯拉在这方面的品控要求并不高,和传统车企有着一定差距;同时,这种对于品控细节的标准差距也体现在设计层面,比如接缝的粗细程度等等,真的就是传统美系车那种“粗枝大叶”的感觉。

同时,这些车辆总装上的品控问题还是OTA解决不了的,因为没有电子程序的事儿,除非车主自己用锤子改刀加AB胶亲自重新弄。

顺理成章的,开篇提及的设计与制造问题理论上也就可能存在了,只是因为那一部分涉及电路与电控,不是简单的钣金品控问题,是否特斯拉真的知晓问题,但是又通过OTA来解决了,一切的一切,还是需要等待官方的最终信息。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湃 2.1万粉丝    9147作品 关注 汽车内容原创社群MCN平台,构建原生内容传播全体系。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开老表改车 关注
开老表,日常汽车改装工作分享:通风座椅、氛围灯、汽车音响等。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