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汽车商业评论 139浏览 2019-05-02 IP属地: 未知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如何才能改变正在退化的汽车设计?

能第一时间抓人眼球的产品靠的是它的颜值,功能上的更多体验是愉悦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第二条件。

而现在,汽车的颜值已大不如前,在功能上的进步也没有发生实质变化,整体上开始变得越来越乏味,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退化。并有人开始提出是车企想象力不够,远跟不上时代变化才造成的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有车企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出了“情感科技”的概念并付诸实现,希望通过AI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实现人车关系上的突破。但在此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与车的关系应该如何重新定义的问题。

这个话题也就成了3月26日在腾讯汇举行的“人与车的关系——进化 重塑 变革”腾行智库沙龙第一期的讨论主题。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在看到大众刚发布的一款新车后说:“整个发布会还是在讲那个已经讲了十几年的MQB平台,还是在讲产品本身,这非常不性感。”

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说:“消费者的想象力比车企的想象力大多了,车企做的距离消费者要的差太远了。”

而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汽场汽车APP联合创始人贾可博士反驳道:“消费者的想象力实际上没有那么高,因为大家都是用户。如果他们的想象力真那么好,车企直接把他们聘过来造车不就可以了吗?”

而支持贾可观点的奥迪中国执行副总裁陆逸表示:“汽车是一个集成多种学科的复杂产品,它的所有革新必须首先要基于成熟的技术,它的进化一定不是某一种技术刚一出来就可以马上去用的。”

本次沙龙由腾讯主办,上海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周平主持,腾讯信息安全执委会主任杨鹏发表开幕致辞,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对本次沙龙的录音整理,有删节。

 把拟人化变成产品的评价体系

周平(上海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几年前在讨论未来中国汽车应该具备怎样的体验的问题上,当时很多人一拍大腿的说“汽车就是一堆参数”,然后让老百姓看着各种各样的、枯燥的参数选择到底买哪款车。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未来的汽车不应该就是一堆参数,特别是95后、00后这批新生代人群,他们更不会这样认为,他们关心的是汽车能怎么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去年跟马教授曾经有过一次讨论,说像我这种70后,可能更多地把汽车看成是把人从A点运到B点的运输工具,解决通勤运输的问题。但是新一代的人对汽车有极强的情感,觉得汽车是在伴随这他们人生的成长,特别是第一辆车。比如大学毕业后买的第一辆车,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感情经历,分享我的喜怒哀乐。

根据同济大学的研究,95后、00后这批人对车的情感需求比90后更强烈,他们觉得车不是钢铁+沙发+电脑,而是希望汽车要像家人一样。所以,一下子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在看到丰田推出Concept i概念车的时候特别兴奋,丰田正在设想开始学着去建立一种人和车的关系,More than a machine, a partner,它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伙伴。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但是马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说,More than a partner是家人。因为Partner是一起做生意的伙伴,是好基友、好闺蜜。但家人不一样,家人从小看你长大,他知道你所有的过去,知道你什么时候读的中学,第一个女朋友是谁,什么时候失恋了,什么时候考第一名,什么时候又换工作了等等。

比如当今90后更多是伴随QQ成长起来的,现在00后就是伴随微信成长起来的,QQ和微信知道你的过去,每人每天平均要打开60多次微信,如此亲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数据的力量。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如果需求端的人群的内心世界突然发生了变化,那么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最终所有的东西都会发生变化。

看看今天他们都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牌子,他们生活当中的各种选择全是内心世界映射出来的。一看服装就知道我和马老师是70后,但再看张安定,70后的年龄,90后的心态,他的外表都是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外在展示。

就像丰田所说:不是实现SOP就结束了,而是在这辆车10年到15年的时间里要怎么经营和用户的关系,然后让用户感觉到彼此就是像家人一样的关系,而且可能是千人千面的关系。

在中国我更加确定这一点,对于中国的新生代人群来说伙伴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家人的感觉。那么车企怎么让用户觉得一辆车具备千人千面的家人的体验?

我这个人特别爱折腾,买了一堆谷歌、亚马逊、百度和天猫的智能音箱,孩子会拿着音箱对它说“你给我讲十个笑话”,因为他觉得这个音箱的背后就是一个能够对话的人。

而且机器还会撒娇,还会开玩笑,它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拟人化。我认为,到AI和大数据的时代之后,所有的机器一旦在线,它就可以变成一个具有拟人属性的东西。

不再感受汽车百公里加速用时多少秒,而是感受它是一个稳重靠谱的人、幽默的人、机灵敏捷的人还是一个好学的人,或许完全可以把产品的好坏变成一种拟人化的评价体系。

这样一个新的人车关系的评价体系会把现有的产品重新定义,然而全球只有两个国家有基础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就是中国和美国。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的AI和大数据最强、最丰富,它需要有大的互联网的生态赋予它强大的AI能力,以及大数据本身在背后做数据支撑。幸运的是,中国能做这个事情的恐怕不超过一个手掌,其中一家就是今天这个地方的主人腾讯。

我们缺乏性感的产品

马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前些年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太小,大家成天在很舒适的办公室,家大业大。但是互联网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谷歌前COO来我们同济大学做老师,他碰到我的第一天就跟我说“我认为你们的产业是夕阳产业”,为了这句话我跟他辩论了一个小时。

李院长用人工智能已经在做建筑的设计了,他说“你们汽车行业到现在连两维图的设计都没有拿出来”,还那么老套,我们现在还仅仅是在虚拟的设计上,建筑行业早就走在前面去了。

我们在跟ZARA合作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的产品制作周期是两个月,你们汽车行业呢?”,好不容易我们从以前的五年时间缩短到现在的两三年,好像还觉得很自豪,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特别多。 在人车关系的问题上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汽车行业真正的、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我认为,如果现在我们还在谈老三样,那就真的太老了。当时提过老三样、新四化,后来又有了新六化,钢铁学、材料学还在发展,但也就这样了,包括现在的轻量化车身也好,三电也好,实际上真正能够有突破性的东西,性感的、能让消费者真正接受的点,到目前还是没有。

大众在珠海刚刚发布了一款新车,我一看还是那个讲了十几年的MQB平台,发布会的重点还是在讲产品本身,这非常不性感,尽管做发布会的是我的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真的很期待这个行业能够有一个突破的点出来,一个性感的点,一个爆款,或是一个有黏性的点。

分享一个例子,我们学院做设计的罗老师,他最近又做了一个爆款,还获得了红点奖,大家知道小米螺丝刀吗?这就是罗老师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我们讲的产品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对汽车产品定义还是禁锢在四个轮子一台车上。

两个月前我跟搞汽车设计的徐老师聊,他说实际上在1920年以后就没有很漂亮的汽车设计出来,因为我们给汽车的条条框框太多太多了,这个东西已经不性感了,没法再设计出来一个爆款。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就像罗老师做的小米螺丝刀,居然卖了300万套,前几天第二款又出来了,雷军帮它连推三条微信,15分钟卖光10万套。我就在思考,到现在有哪一款汽车是网红产品?有哪一款汽车产品是真正围绕着客户本身去思考的?我们有吗?我想了老半天,真的还没有。现在网红店铺天盖地,又是面包的又是咖啡的,大家跑过去吃吃也就那么回事。

什么是产品?产品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性感的产品?我们讲的是车本身?还是一个场景化的东西?车企将来设计的是产品还是环境?如果是环境,那一定会涉及到人和车的关系。

实际上人们对产品本身可能不是很关心,就像我调研过很多买小米螺丝刀的同事,很多人买它不是拿来用的,而是买来收藏的,因为他们觉得很精致、很好玩,这是时代的变化。这就是所说的设计+。

回过来再看汽车行业,没有爆款,没有真正上能带给大家激情的、产生黏性的产品。所以我在思考,会有什么技术能帮助这个行业突破。为了这个事我前几天还去了趟科大讯飞,当时我和刘庆峰都认为中国最差的HMI比欧洲和美国最好的HMI做得都好,尤其是语音功能,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不过当时我测了一句话,“我想听周杰伦最新的专辑”,结果系统没有找到。语义学三个逻辑层面,理解加上执行,现在是机器可以做到两层,不过没关系,因为我们中国已经远远地走在前面了。

德国某个豪华品牌刚推出的新车,我去试了它的HMI,结果光找一个导航就要6层,人在开车的时候怎么可能要碰6次去设置导航?在这个时代下还能做出这样的HMI,它的思维很明显不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的。

现在有一个误区,在宣传科技或宣传车本身的时候太多地在讲技术本身,而客户是根本不关心的。客户他不想知道,也不想理解,但是他想知道这个产品会如何地与用户进行无缝连接,而且越简单越好。这里说的不是简易,是能够很聪明的简单化的设计,因为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傻子一上手都能用是最好。

但现在的产品完全就是一堆科技和技术的堆砌,再怎么跟消费者讲你的科技如何如何的好他们也根本不关心。

接下来是人车关系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关键在于产品的定义。第一,怎么来做这个产品?怎么来设计这个产品?第二,思考产品是什么?是一堆科技吗?一定不是,只有把这两方面做好了,人和车的关系才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另一层面。

车企没有消费者有想象力

张安定(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们服务过很多像奔驰、宝马、奥迪和别克这样的传统车企,最近也在给一些比如领克、蔚来这样新创的或带有互联网背景的车企做研究。这么多年做下来,吐槽总归一句话:消费者的想象力比车企的想象力大多了,车企做的距离消费者要的差太远了。

当然里面有很多掣肘来自于产业和技术层面,但纵观所有行业就会发现,汽车是距离目前消费者需求差得最远的行业。我感受到整个汽车行业改变的局面不大,为什么它这么难改变?

从商业世界角度来看,不论是产品如何重新定义也好,还是人车关系的重塑也好,从根本来说,汽车行业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越大的行业,越不尊重消费者,因为它对消费者的看法就像大象看蚂蚁。

 相比之下,从产品到服务再到运营体系的更新,国内其他品类行业的变化要快得多。今天已经不再是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必须看到所有人的需求,才有可能理解并落实到品类上的,具有真正差异化的创新。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我们服务过很多手机厂商,包括华为同样总是在讲参数,讲参数不是不对,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要求更好的东西,但不能总是秀肌肉。虽然在科技行业技术是重要的核心,但是不代表消费者只买这一件事,如果重建以人性为中心的商业创新,需要尊重和相信消费者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不然见不到今天有这么多爆款。

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人车关系。一是对于科技看法的转变。近两年科技文化很火,包括科幻电影和小米打造的生态链生活,对于消费者来说,科技的角色远远不像乔布斯时代说的,给你一个创造性的工具让你变得更聪明,或是让你变得更有效率地解决麻烦。

消费者对于科技的想象和探索的能力是很多品类未曾想象过的,因为这个时代似乎又回归到了经济的巨大转型跟科技重新想象的那个年代。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这里面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如何透过科技能够像管家似的理解用户的需求,并综合、高效的提供方案。第二种关系有点像科幻电影,对于人来说科技是一种极大的加强,就像义肢。所以消费者会问,为什么手机可以帮我做到,而车不能。第三种关系是科技能激发我们去重新思考人生的核心价值。

可能很多车企都没有思考过这三重关系,如果消费者把车企看成是科技公司的话,那么他们会期待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人喜欢马斯克,因为那是一家科技企业应该达到的高度。

二是对于汽车文化的转变。汽车文化给人提供了三个重要价值:一是工具价值;二是空间价值,它包括人与人在车内的亲密关系以及孤独和哭泣等,汽车空间在人类历史上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是人车关系,因为当年的汽车文化代表着人类对外界的探索以及个人能力的增强。

假如汽车文化在今天重写,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产品才能支撑起全新的汽车文化?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对汽车空间的利用还仅仅停留在娱乐化上,而汽车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娱乐了,在里面加块大屏这不叫进化,更不叫重新定义,这是应该做到的基本事情。

三是对安身立命看法的转变。今天的消费者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社会不同于以往,他们只关心当下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当下就是未来,当下创造了全部的可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两个词,一个叫“创造”,一个叫“选择”。

当风险和机遇同在的时候,消费者却要比厂商强悍很多、主动很多,开微店、当网红,在爆炸式的机会面前他们不会等,他们每天都在想去创造。在这种环境下会发现很多商业创新是被动的,永远也追不上消费者的想象力。

如果在这个逻辑下再去谈人车关系,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方向一是生活的共建。如果消费者在任何品类上都可以非常任性地获得自己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和订阅式服务,那么就意味着生活的共建将成为人车关系的核心角色。“生活的创新者/引领者”是车企最擅长的宣传口号,可是今天开一辆车什么都代表不了。但优衣库、小米是生活共建者,因为家里所有的东西它们正在源源不断提供。

生活的共建者需要它的供应链具备极其牛逼的个性化能力和多元化能力,才能满足消费者疯狂的主动力和想象力,可是我们的供应链做不到,现在还有很多新能源车企都交不了车呢,那还谈什么生活的共建?

方向二是自我的激发者。当我拥有一个产品的时候,它跟我的关系可以实现对自我的激发,就像小米螺丝刀,往桌子上一放,能激发自己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漂亮的东西。所以有些时候服务和功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我激发后产生对生活的想象能力,以及审美的提升能力,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方向三是社交的增值者,很多品类都在说“全用户周期”,但我凭什么天天跟你待一块?你能给我什么价值?今天的社交网络拜腾讯的底层设施所赐,想要找到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太简单了。所以,人车关系并不是车车互联,而是所有的社会流动关系在这个里面都要产生价值。

现在很多车企做的车车社交都是无价值的,它对车主的社交能有多少增值?还不如发红包呢!今天21世纪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科技、新汽车文化还远远没有出现,大家还在挣扎着解决电池这种基础问题。

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乏味之车

贾可(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汽场汽车APP联合创始人):首先我要批判一下,张安定说消费者的想象力如此怎样怎样,那是神话的社会,消费者的想象力实际上没有那么高,因为大家都是用户。如果他们的想象力真那么好,车企直接把他们聘过来造车不就可以了吗?实际上没有,或者说是胡想很多,而胡想是不能实现的。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马教授说汽车进化得太慢,实际上,开发一款车真得30多个月,再想缩短很难。因为它首先是一辆车,不是螺丝刀,螺丝刀可以摆在那不用,也不会花多少钱,而车它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大件。

所以,我们对车还是要心存敬畏,包括李斌、李想、马斯克,他们对车都是敬畏的。马教授每年都参与我们轩辕奖的评测,每年我们都想发现一些不乏味的车,但恰恰现在的车很多都非常乏味,包括今年参与评测的保时捷Panamera,完全勾不起人们的兴趣。

在这么乏味的状况下买车也就是看看性价比拉倒,否则它也不能给车主带来什么附加的光环。可能为了彰显多金和品位,你买奔驰、宝马,我就去买辆特斯拉,至少买特斯拉或许还会显得我的钱“干净”一点,亦或是在变相表达自己的IT或科技公司的身份。

除此之外,虽然它的造型像保时捷一样运动,大屏的出现也颠覆了以往的内饰设计,以及它的自动驾驶系统在汽车界的突破,但即便如此,把一辆特斯拉摆在我的面前,我仍然会感到乏味,完全没有感觉,一点也不心动。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如果要让人对一款车感兴趣,第一要素就是它的颜值。这两天还有人在跟我探讨电动车前脸的“嘴”到底是应该“张嘴”还是“闭嘴”。上汽邵景峰团队设计的荣威Marvel X在这一点上坚持和传统车一样,跟荣威RX5没有太多区别,这是不对的。

因为前面已经有特斯拉和蔚来这样的产品在开道了,作为智能电动车,一个新物种的概念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虽然传统设计的样式有很多,但130多年发展过来我们已经看腻了,早期的汽车设计千变万化,有艺术品的感觉,但后来由于风阻系数和安全标准的干预就变得越来越一样。

现在的法规是滞后的,技术的进步也没有那么的快,但至少汽车前脸的设计还是要变一下的,这样的变化带给大家的感受也会是好的。但是在这方面车企内部还在争执,有的说前脸要设计得凶狠一点才好卖,有的人又要坚持友善,前一阵合众汽车刚刚亮相了新车,合众说这款车的前脸是“凶而不恶”,最后搞得现在电动车的前脸到底该怎么弄也没有个说法。

大众说“未来的汽车创新90%来自软件”,这句话虽然有待商榷,但至少揭示了一个方向。但软件的发展现在还是万里长城第一步,这第一步不意味人类还很笨,意味不行,关键是受制于技术。

在AI技术还远远没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在急迫地想要它去实现千变万化的东西,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慢慢地、一点点地去推动,突然就出来一个爆款这是蛮难的,毕竟现在有的车企连最基本的人机都还没做好。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今年奥迪在美国CES展上做了一场体验活动,奥迪让体验者戴上VR眼镜,然后坐进一辆在路上行驶的车里,体验者相当于在玩一个大型模拟器或是坐汽车里打游戏的感觉,虽然整个过程下来我有点恶心,但奥迪的这种全新体验或许在给未来进化提供一个方向。

那么未来就一定这么干吗?不一定,但至少说明车企一直都在努力地去想象,或许有一天车企能改善得让人在体验后不感觉恶心,那么可能这种全新的体验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

互联网汽车的燎原之火是上汽最早点燃的,各家车企做了这么多年,语音交互这块还是不行,三层逻辑相加系统就完全理解不了。包括无人驾驶系统的操作它还是不够友善,随便一个人去操作,别说女士了,就是男士面对那么多功能都不能很快上手。

所以,我们只能期待科技的进步,就像这场沙龙讨论的,从进化、重塑到变革,如果每次我们都能讨论出一两个点提供给汽车行业就已经很好了。以上这些是我看到和感觉到的觉得能够实现进步的一些想法,我代表消费者。

没有进化就仅仅是取悦

周令坤(德勤汽车行业管理咨询领导合伙人):我是做咨询的,平时跑企业比较多,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帮助企业解决近期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车企向我们咨询未来人车关系该怎么做,大家想的都是今年的销量能不能达标,五年规划怎么做的问题。

去年整个行业的销量遇到不小的压力,今年明显感到大家都绷得很紧,他们的课题更多的是在研究要如何取悦客户和消费者,也就是刚才马教授说的性感和爆款。

我想象的性感的车应该具备三个特征。特征一是车应该是个人化的而不是个性化的。个性化产品的标签代表着某一类人,而个人化产品赋予的是更加明显的一对一的关系。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特征二是它要能进化。随着用户的成长,他总有一天会换车,所以车得具备进化功能。就像研究哲学问题的人说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一样,未来的车也要能跟着用户一起进化,它不能一直停留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这样才能上升到人车关系的层面。不然哪怕是再先进的车,如果不具备进化能力,用户早晚也会用腻的。

特征三是要具备超越车之外的属性。用户不能只在车里体验时很爽,离开车就立刻回到原始状态,车要把用户的生活串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关系。我们平均每天要打开微信60次,那么真正在车里的时间肯定没有看微信的时间长,它包括我们乘车通勤或驾车的时间,而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车不可能成为用户的家人,所以属性感必须要具备。

未来是AI大数据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的技术主动推送用户不知道的需求,这一点非常需要。科技带来的最大的力量在于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如果产品成为家人后它就会主动去关心我,它会知道我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人车关系进化之后的特点,如果没有进化,那仅仅是取悦而已。

除此之外,服务、渠道、品牌能否赋予新的内涵,以及客户的变化这些都很重要。要做爆款只谈产品还不够,必须是超越产品之外的创新才可能有大的突破。

一切革新必须基于成熟的技术

 陆逸(奥迪中国执行副总裁):不论是产品战略、服务战略还是出行战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天也在探索、在考虑的事情。汽车为什么值得我们坐在这里去谈?因为汽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集成,如果是谈一个日用品可能就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它几乎综合了所有的工程学、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等等,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产品。

同时,汽车还涉及到复杂的服务半径,从销量、销售、服务,再到保险、维修等等,拥有非常复杂的生命周期,它不像牙刷那种用完了就可以扔掉的日用品。所以,汽车里面所有的革新必须首先要基于成熟的技术,这里面必须注意是成熟的技术。

汽车的产品设计越来越乏味了,怎么破?

因为汽车产品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下运行,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并且价值不菲的大件,不是用两天觉得不好用就可以扔掉的品类。所以,汽车的进化一定不是某一种技术刚一出来就可以马上去用的。

十几年前奥迪跟同济大学就做过电动车项目,最后同济的学生也把电动车做出来了,但十几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们才开始大量地进入电动时代,其实技术当时就有了,但要进行批量生产、要进行市场化,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政策法规的支持和推动。所以,技术的革新必须要进入一个成熟的点才能实现。

比方今天大家都在讲的互联网、互联化,仔细想想,互联化的车型近几年才推出,那是因为整个通信技术达到了3G、4G的水平,如果通信技术没有达到,我们当时最好的互联技术就是人工呼叫中心,只有有了成熟的技术才能派生出一个新的汽车生态,才能够去进行迭代。

但回过头来,既然车企拥有很严谨的研发体系,会做很多调研,为什么在产品定义上还是做不到精准?

问题一是在做整个产品定义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学家和其他专家的参与。虽然传统车企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定义一款产品,但可能这个产品定义的方式做出来的结果并不是最理想的。

就像贾老师说的,其实客户并不知道他需要什么,三辆车摆在他面前,可能他都说好。特别中国客户,有些时候即便不喜欢,他还是会说“还可以”。所以我觉得在产品定义上要多找像马教授和贾老师这样的,每天都在关注汽车的专家,只有这样产品定义才能再进一步。

问题二是在新技术的采取上的确是比较难。因为这其中需要投入很大量的资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陈总那边做汽车方面咨询的团队有大概上千人,那么可以想象,请上千人做咨询是很贵的。但即便如此,各个车企在这方面还是有需求的,同时,各家车企在新的营销方式上也都在探索。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做的大数据营销,我们做了无数次,跟联通、跟银行、跟阿里、跟汽车媒体都合作过。在汽车营销上我们总想找到一个捷径去快速地打动消费者,但我的感受是没有捷径,因为汽车的营销过程实在太长了。

买车之前人们看的是广告片,它影响的是汽车销售的前半段,但是到买车的时候,没有人不看参数的。所以,这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去探讨。

问题三是我们本土的能力还是比较落后。以致于行业中的大多数新技术、新东西还是要靠老外,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而且在产品的革新过程中,要如何去说服总部把这个产品革新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所有的革新都是要投资的。

比如,中国消费者有一个需求,但是在美国和欧洲没有,而且这款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不大,那么这个需求就不会被采纳,因为是要亏钱的。所以,往往在很多方面跟总部在产品决策上的沟通还是有一段距离,它满足不了中国市场所有的需求。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商业评论 7112粉丝    6433作品 关注 推动新汽车向前进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