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汽车企业中还没有华为,我们的汽车企业还轮不上美国来打,不够格,不用打。”“很多企业吹牛很厉害,战略上都是很浮的东西。”
吴卫表示,要把技术抓在自己手里,他还批评有些企业的“投降主义”,一味认为外资企业就是强。
吴卫的话听起来很刺耳,可能不少车企领导也并不赞成,事实果真如此吗?
客观而言,吴卫说的并没有错。
就核心技术而言,最关键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确实是外资品牌更有技术沉淀,譬如发动机技术:大众有分层燃烧技术、马自达SKYACTIV创驰蓝天、丰田VVT-i正时系统/THS混动系统、本田地球梦/i-MMD混动系统、日产的VC-Turbo;当然,这两年,自主品牌奇瑞、长安、江淮、长城、吉利也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同样依赖外资品牌,譬如增压器主要由霍尼韦尔和博格华纳提供;负责供油的关键零部件燃油系统则主要由日本电装(DENSO)、德国博世(BOSCH)和美国德尔福(Delphi)提供。

变速箱同样如此,爱信、采埃孚基本垄断了绝大部分车企的变速箱,传祺GS8就曾传出因为爱信变速箱产能受限影响供货的消息。当然,这两年,自主品牌的变速箱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譬如万里扬、盛瑞的变速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自主品牌车企的欢迎和采用,奇瑞、吉利、长城自主研发的变速箱品牌性能都不错。但像发动机一样,变速箱的核心零部件目前也主要依赖外资品牌,譬如核心的液压控制技术,双离合器模块等等。

底盘技术方面,之前自主品牌大多是逆向开发,现在像奇瑞、吉利、长安,长城都有了自己的底盘技术,譬如奇瑞的T1X平台、吉利的CMA架构。但关键的底盘调校还得依赖外资品牌,如英国莲花、英国米拉、LeanNova等。底盘的核心零部件如ESP就主要掌握在博世手里。

其他的一些核心零部件外资品牌同样比较强势,《美国汽车新闻》公布的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单,上榜的中国企业(包括收购)仅有8家,其中有3家是通过收购而来的——耐世特、北京海纳川和普瑞。

中国上榜的零部件企业延锋、海纳川、五菱工业、敏实集团、普瑞等主要业务都是内外饰这种可替代性较高的,动力总成、底盘等核心技术仍牢牢控制在外资品牌手里。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工业机器人,现在大部分车企都已经在实现自动化,大幅减少人工装配,提升新车一致性。但自主品牌车企用的工业机器人,基本没有自主品牌,都是发那科、库卡、ABB、安川电机这些知名企业供应的。
所以,吴卫说“我们的汽车企业还轮不上美国来打,不够格,不用打”虽然听起来刺耳,却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但是,造成这种事实的罪魁祸首是车企吗?是因为车企吹牛太厉害,战略太浮吗?
当然,确实有很多车企吹牛太厉害,尤其是一些造车新势力,还有像华泰、青年、力帆这些已经濒临倒闭或倒闭的车企。但我们也要看到车企的努力和进步,譬如吉利、奇瑞、长城们,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成果,譬如奇瑞的发动机、吉利联手沃尔沃打造的CMA架构、长城的7DCT变速箱等。再譬如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的IGBT芯片技术、电池、电机技术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水准。
不过,汽车产业跟通讯产业不一样,一辆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任何一个汽车企业都不可能像华为那样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自给(华为也并没有)。而且外资品牌由于起步比中国整整早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很多技术领域都实现了专利垄断,中国品牌在短时间内无法突围。
所以,相关部门把车企和华为相提并论,并指责中国汽车企业不如华为,明显是有失偏颇。
那么,如何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如何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首先, 国家层面已经有了详细的战略布局,2015年,中国正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将会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
无论是华为也好,还是汽车企业也好,其实都是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框架下面,只有中国真正变成工业强国,华为和自主品牌车企才能更加强大,否则,无论是强大如华为还是被批不争气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很难真正成为一个巨人。
而从汽车行业本身来说,一方面,零部件企业要像吴卫所说的那样,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里,不能有“投降主义”,要有一批像任正非那样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不能都是赚快钱甚至是骗政府补贴的。比亚迪就树立了个样本,其自主研发的第四代IGBT芯片,其重要性并不输于华为的麒麟芯片,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上实现了自主 IGBT 芯片的批量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国产化探索了一条有效道路。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车企也要改变观念,支持国产零部件企业,同心同德,一起做大做强,不能因为眼前利益歧视或者排挤中国零部件企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不能盲目地认为外资品牌的车就是好,更不能盲目地要求新车的某某部件一定得是某某品牌的。不支持爱国消费,更不支持盲目排斥国产品牌,而是要切实感受到国产品牌的进步,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国产品牌,理性消费。
总之,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不是某一个车企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零部件企业的问题,对自主品牌过度吹捧或过度贬低都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