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DEEPTALK:叶一飞,出征勒芒大奖赛的首位中国官方车手

DEEPTALK:叶一飞,出征勒芒大奖赛的首位中国官方车手

SCC超跑俱乐部 3.1万浏览 2022-11-16 IP属地: 北京

叶一飞,保时捷亚太赛车运动官方车手。在保时捷亚太赛车运动的支持下,这位年轻的中国车手驾驶保时捷 911 GT3 R代表Herberth Motorsport车队在赛季初重返亚洲勒芒系列赛(Asian Le Mans Series),更在最后一个回合中登上领奖台。接着,他继续践行其2022全面发展计划,回归欧洲勒芒系列赛(European Le Mans Series)的原型车赛场,并为COOL Racing车队成功拿下一次杆位和三个领奖台席位,给这个浓墨重彩的赛季画上圆满句点。

2023年,叶一飞将以首位中国官方车手的身份开启新赛季的征程。他将驾驶保时捷963 LMDh携手Hertz Team JOTA出征世界耐力锦标赛2023赛季。


本期,SCC DEEPTALK将和这位00后车手一起聊一聊大放光彩的车手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SCC对话保时捷亚太赛车运动官方车手,叶一飞,

SCC:SCC超跑俱乐部

叶一飞:保时捷亚太赛车运动官方车手 叶一飞


SCC:非常开心今天和叶一飞见面,您是一位00后的车手,想了解一下在中国跟您同期的00后赛车手竞争激烈吗?


叶一飞:竞争很激烈,跟我同期的有一位大家非常熟知车手——周冠宇。我和他在国内都参加过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另外,同期也还有很多其他车手,我们也都在卡丁车与方程式的比赛中相互角逐。尤其很多年轻车手,纷纷从国际转移到了国内发展,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

SCC:我们收到消息,您即将成为勒芒大奖赛的第一位中国车手,对此有什么感想?

叶一飞:我去年加入保时捷车队,这对我的职业生涯具有战略意义,以及里程碑式的跨越。能和全球顶级跑车品牌合作也让我感到非常荣幸。通过这一年来的努力,我参加了多个系列赛事,也让我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明年,将进军勒芒24小时耐力赛,并驾驶最新款的保时捷963 LMDh赛车,可以说让我梦想成真。通过不断努力,达成现在的目标也让自己感到了非常开心。

SCC:您觉得保时捷963 LMDh赛车,与您之前在保时捷亚洲系列赛事,以及欧洲其他系列赛事中驾驶的赛车有什么不同?

叶一飞:最大的不同是有电动机的加入,使整个驾驶过程不仅要兼顾跑得最快,而且要同时考虑到如何让驱动电机和内燃机达到最佳的配合也尤为重要。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来帮助车队完成对软件的研发与调校,这是比赛非常重要的环节。

SCC:作为保时捷的签约车手,之前肯定是一个车迷,对赛车世界非常了解,您觉得保时捷品牌在汽车运动领域有没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和其他品牌是不同的?

叶一飞:保时捷是生于赛道的品牌,赛车运动一直深深扎根在保时捷品牌的DNA里面。能和保时捷这种顶级跑车制造商,以及赛事运动著名厂商合作,同时现在作为他们的亚洲官方车手,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保时捷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品牌,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是创新者与引领者,尤其是同级别的跑车当中它们都是以高效、科技而著称的,在赛道中总是可以跑出非常漂亮的成绩。印象中最深的是,保时捷918 Spyder,当年就通过先进的混动系统在纽伯格林北环赛道跑出了7分以内的成绩,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以及区别于其他品牌的原因之一。

SCC:之前您和罗伯特·库比卡(Robert Kubica)同场竞技,您觉得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他受过伤,还坚持跑耐力赛,他的技巧对您的成长有没有什么借鉴?

叶一飞:我觉得像罗伯特·库比卡(Robert Kubica),在F1车队经历过多年历练的车手来说,他们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把车驾驶的越快越好,同时还要帮助车队进行研发与测试数据的收集。因为F1每辆车都是独特的,每个赛季都有不同的重要研发任务,要为车队带来非常珍贵且丰富的反馈。比如,驾驶这台车带来的悬架、制动、加速等不同阶段的感受描述与正确定论,这些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他们在与车队的合作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而这些都是我需要努力去学习的方面,同时在驾驶上,我也会将自己的数据与他的数据进行对比,积累更多的驾驶经验,争取帮助自己成为更加全面的职业赛车手。

SCC:大多数中国车迷并不像历史悠久的传统赛车强国的车迷那么专业,他们也许会想知道,关于车手们是怎样备战勒芒的?需要吃什么?保持怎样的运动?

叶一飞:备战勒芒赛事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一件事,作为职业车手要让身体的机能在一整个赛季内都处于非常良好,甚至“亢奋”的状态上。因为勒芒比赛的时间强度很高,通常需要连续高强度驾驶2~3个小时。如果是分配到夜间驾驶,那么睡眠时间会更少。那么在比赛前,要保证一周、两周的充足睡眠,同时要保持有氧训练,让心肺功能处于巅峰状态。在吃的方面,最重要的是卫生,避免因为食物出现问题,而导致影响比赛。

另外,车手也要帮助车队做好准备,一般勒芒大赛开始之前会是比较温暖的赛道,天气比较好的赛道,一般是西班牙等地方进行长距离的测试,这个测试会帮助车队更好的准备赛车。因为赛车也是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光是车手需要做充足的准备,车队也要把赛车在勒芒大赛前调试到最佳的状态。

SCC: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做一天的训练的时候,一天吃什么?做多少组什么样的运动吗?

叶一飞:赛车手有比较好的优势,平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赛车上,而不像您需要做很多其他的工作,我们有一个说法,把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想要的方法去安排。早上7、8点起来吃麦片、喝牛奶,吃鸡蛋这样营养比较丰富的食物,然后早上做瑜珈,如果出太阳可以在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做拉伸,让自己尽快的进入状态。如果天气好,早上的温度比较好,在欧洲我住在离阿尔卑斯山比较近的地方,我喜欢去山里面骑车、登山,进行户外运动,这样可以让你的身心放松,另外可以模拟勒芒长距离开车需要的心肺功能。

同时肌肉训练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尤为会注重颈部肌肉的训练,因为勒芒赛车的座舱很像F1,在制动与弯道时都需要大量的颈部力量。另外,包括肩部、手臂,以及核心力量,这些都是需要平时每天都锻炼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觉得在勒芒大奖赛的准备时间中,也需要放轻松,一天不要安排得太紧张,可以安排一些娱乐项目,让自己没有太大的压力,直到勒芒大奖赛的那一周都是一种轻松的状态。在勒芒大奖赛的前两周让身心都“充满电”,确保比赛期间可以沉浸式的推进。

SCC:您心里面最喜欢的一辆保时捷的量产车是哪一台?为什么?

叶一飞:我最喜欢的量产保时捷刚刚有说到,就是918 Spyder。刚上市的时候,这辆车获得了很多汽车媒体人的赞誉,赛道中也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保时捷最新款的911 GT3赛车,因为有更多的黑科技,让大家在赛道上可以尽情的做出最快圈速,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驾驶到这一款跑车。

SCC:昨天我们看了PE电动的赛车,我特别好奇电动赛车在驾驶上和燃油赛车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叶一飞:首先最大的差别是重量,重量大的话整个驾驶操作就要更缓慢、细腻一点。因为在弯道中的加速、制动,都会对车的动态带来比燃油车更明显的变化。

SCC:以后电动赛车我觉得没有办法完全代替燃油赛车,因为电动赛车如果带全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其实跑的距离要比燃油车短很多,有这种因素吗?

叶一飞:回顾过去几年的电动方程式大赛,其实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之前几个赛季需要比赛中换一辆赛车才能完成比赛的全程,现在用一台赛车就可以达到这样的里程数。新一代的赛车能让车手在同样的距离下跑出更多的动力,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技术可以越来越好,让重量越来越轻,也更接近燃油赛车的属性。

可能目前来看电动车更适合冲刺性的赛事,也就是赛程相对较短的赛事,但我认为不能以现在的状态否定未来的发展,电动赛车的耐力赛,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SCC:作为一名00后的车手,您肯定是喜欢车的,而且您的年龄比我们年轻很多,在年轻人里面是不是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

叶一飞:对于我个人来说主要看使用用途,在欧洲我平时经常开车去其他国家,一次性的出行旅程都比较远,这种情况下,当然燃油车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是市区通行,比如:上海、北京,走走停停的频率非常高,或者是单次出行旅程较短,这种情况下,电动车是个非常好的选择。首先是对环境的友好,其次是低速的扭矩爆发是电动车的优势。当然,这些理论同样会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我们不可预知的改变。

SCC:对于赛车手来讲很细微的赛车差别都会被感知到,作为一个赛车手,传统燃油赛车驾驶的时候,会随着里程而消耗燃油使车重降低,同时随着比赛时长的增加,车身的注意力、体力也会随之降低。但更轻的车与车手的消耗是可以相互匹配的,因为车会越来越相对容易驾驶一些。但如果是电动赛车,赛程的增加并不会降低车重,但车手的注意力、体力等却同样会降低,这种差别会不会对车手带来新的挑战或要求?

叶一飞:在冲刺赛的基础上您说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在耐力赛中,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们一箱油从满开到耗尽,需要2~3个小时的过程,尤其是勒芒耐力赛,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适应与调整。比如:第一棒时尤为重要的是考虑轮胎条件,轮胎状态好同时油越来越轻,它们的损耗是相辅相成,赛车处于好的状态。但到了第二棒时,因为不会换新胎,但是会加满油箱,整个赛车开起来就会更棘手一点,驾驶方式也随之发生一些对应的变化,但这些我们都能适应,相差也不会特别多。

如果以后用电动赛车比赛,需要车手更多的进行适应。我觉得作为顶级的车手,这些小事情是能够被很快适应的。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F2赛车比赛,满油到比赛尾声可以相差100多公斤,这对赛车整体的平衡影响是非常大的。

SCC:您可以介绍一下您是如何成为一名赛车手的吗?

叶一飞:我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是资深的车迷。我很小时候开始第一次驾驶卡丁车,在这种争夺上我喜欢上了赛车,也喜欢超车的感觉。

另外,我是西安人,西安那边的环境并不是特别的先进,尤其是十几年前,所以当时同龄人就我一个人在练车,我当时和我父亲有一段时间每周末从西安坐飞机到上海,周五飞到上海,周日再飞回去,飞了一年,就希望在周末课余时间和上海当地的小孩训练、对抗赛车,看我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一开始我和他们的差距非常大,不夸张的讲,刚开始每跑5、6圈被他们套1圈,到一年以后我参加他们的会赛,获得了名次,我和我的父亲,包括我的家人给予我非常大的支持。

后来我在国内参加了两届全国卡丁车锦标赛,拿到了年度冠军之后,我先到日本发展,因为日本是亚洲范围内水平最强的地方,在日本取得一些好的成绩之后,我17岁那年一个人移居到法国,当时尝试过从中国飞到欧洲参加比赛,这确实不经济,也不高效,大概17岁的时候我开启了朝着职业赛车手目标前进的道路。从F4方程式开始,到F3方程式一路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去年我选择了加入耐力赛,因为在2020年底的时候看到一个信息,就是2022年甚至2023年有很多顶级的制造商会加入到勒芒赛事最高组别里,这也是我作为职业车手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耐力赛对我当时是比较好的尝试,这个尝试也非常成功。去年年底成功加入保时捷,在2023年我将驾驶保时捷最新款的963 LMDh赛车。这一路还是挺坎坷的,但从现在往后看,我之前的努力还是得到回报的。

SCC:您刚才提到了日本的赛车环境在亚洲是最好的,您之后又去到了法国,去欧洲进行训练。因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小朋友也很喜欢赛车,现在赛车文化在国内和在日本或者欧洲最大的差距在哪里?或者我们欠缺的是什么?

叶一飞:我觉得还是开始的时间比较晚。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内建立了太多能够举办非常顶级的GT比赛的赛道,我出国这几年陆续全国各地有很多很好的赛车场,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赛也有很多小孩在参加。我相信我和周冠宇目前取得的成绩,希望能给他们带来鼓励和动力。以我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向西方、日本追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同龄小朋友尝试、竞争,我们会创造出非常好的赛车环境,与欧美媲美。

SCC:那么现在的小朋友训练需要到外边吗?为什么?

叶一飞:是的,还是需要到国际上去历练。主要还是参赛车手,因为我在欧洲参加卡丁车比赛的时候,一个青年组别有70、80位车手,甚至有上百位车手,这种高强度的竞争可以更好的锻炼年轻车手。为什么说大家都要到欧洲发展,我们想想F1顶级车队总部都在英国、欧洲,包括意大利、法国,如果想被他们了解到你,就要在他们的赛车环境成长,一路上取得的成绩才会被他们看到与认可,也才可以加入到国际赛事的体系之中。但现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国内或者国外都在慢慢崛起,我相信未来中国的赛车环境、赛车文化都会发生改变,成为一个重要的车手培养基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SCC:有没有想过下一步自己怎么发展?


叶一飞:目前我会把精力集中在与保时捷的合作之中,我明年能有机会驾驶勒芒耐力赛最高组别的赛车,我的目标是能够在耐力赛取得好的成绩。我相信如果我在耐力赛能和顶级制造商车队中取得好的成绩,也会被更多人认可,相信未来转行其他的顶级赛事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先把当下跑好是重中之重。

SCC:所以驾驶不同组别的赛车,比如像GT组别的赛车和勒芒组别的赛车有很大的差别吗?在技巧上,在对车的感知上?

叶一飞:GT赛车是民用车基础上做改动而来的,不是单体壳的形式,是有A柱、B柱的结构,因为GT赛车的重量导致整个车的操控没有方程式那么灵敏,需要采用不同的驾驶方法。这个车会有ABS、TC这样的辅助设施,可能需要你以不同的方法去驾驶它。整体来讲我今年参加保时捷亚洲系列赛,第一次驾驶了保时捷的GT3 R赛车,最让我惊讶的一件事,或者说最让我感到惊叹的一件事,是GT赛车越快抓地力越差,因为空气动力没有方程、原型车那么好,方程式最顶级的F1或者原型车开得越快越稳,开得越快赛车越被更低的压在路上。所以方程式和原型车高速弯是非常舒服的动态,因为车紧紧贴在路面。但GT赛车一是底盘高,二是没有那么多的空隙,越高速越滑。

SCC:现在00后新生代的车手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是不是用软件辅助或者电竞的器材来辅助训练?这样的好处是不是让大家的成本变低了?在这些器材上的训练您会训练哪样的平台做训练?同时和SCC:真实赛车的区别有多少?

叶一飞:关于模拟器我有两点要讲,首先作为职业车手来讲,模拟器是一个我们能熟悉赛道、熟悉赛车环境非常好的工具。比如说我上一场比赛是10月底,下一场比赛是3月初,中间没有真实的比赛,通过模拟器我可以和线上的车手做一些比赛,有轮对轮的竞争经验,他可以让我的感官更灵敏,保持整个人的竞争状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参赛经验与机会,但确实模拟器是我们现在能买到的最好,最真实的赛车环境模拟方式,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个局限性,主要是例如:方向盘的回馈、制动回馈、弯道G值等等。这方面我不能用真车的驾驶方法驾驶模拟器,从驾驶基础来讲,我个人认为很难通过模拟器来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使用模拟器更多的是熟悉环境、熟悉赛道,保持竞技状态等。

至于哪种模拟器更好,其实我用过很多种。比如:欧美使用的比较多的是“iRacing”。另外,这些年来很多国际电竞比赛中使用的“rFactor2”、“AC神力科莎”等等,它们都各有利弊,但都可以帮助我保持在竞技状态内的目标。

SCC:您个人喜欢哪个?个人在家里是哪一个?

叶一飞: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AC神力科莎与”与“iRacing”的滑动比较少,可以把车开的比较快。你需要按照这个车的抓地力数值去感受,去习惯驾驶它。但较少的滑动,会让速度更快。但现实生活中偶尔开得比较极限,尤其是排位赛,需要打破一定的极限才能达到轮胎的最佳抓地力。“rFactor2”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所了解,这个软件是允许玩家追求滑动,通过此种方式产生一些优势,所以我希望如果有一款软件能在这两个趋势中间有一个折中比较好,我个人喜欢支持我进行滑动操作的软件,这样我会有更多的控车感觉。

关于模拟器我还想讲一点,很多像我这样年轻的车手,他们没有我这么幸运,不光家里有人支持,或者有车队支持我跑比赛,只有模拟器才是他们能证明自己的平台。国内外有很多通过模拟器跑出很好的成绩,转型成为职业赛车手,完成他们以前觉得不可能完成的梦想,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保时捷也有举办电竞锦标赛,能很好的推动中国赛车文化的发展。

SCC:作为一名赛车手,努力和天赋是不是同等重要?或者有天赋更重要的因素?这样排序吧,运气、努力、天赋排个序。另外,您现在想对喜欢赛车的孩子的父母有什么说的吗?

叶一飞:首先,排序这个事情比较有争议,我和有些朋友谈过这件事,他们跟我有不同的意见。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其次是运气,然后是努力。

另外,我觉得对于父母来说,要勇于让孩子去尝试、去实践,不要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掌控多个开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未来驾驶不同的赛车,它们都有不同的性格,要让他们知道如何改变、如何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而为了追求圈速只用一种开法,这是不对的。或者只是坚持一种理念,这是不对的。这需要尝试,然后不断地自我提高。这是亚洲车手的优势,以我的经验来讲,我很喜欢在比赛之后,以视频形式回顾整个驾驶的环节,看哪个地方能提高,哪个地方可以改变开法,可以更加精进。

有的车手看了10分钟、20分钟就结束了,我有时候会花1、2小时,当然我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会带我研究这些事情,注意每个细节是我的优势。我是属于比较细腻的性格,不管是赛车还是做其他事情也好。最后,还是回到最初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坚持。

SCC:当你作为车手开一台没有开过的车,去一个没有去过的赛道,你怎么最快的知道赛车的极限和赛道的极限?

叶一飞:如果有模拟器就是很好的实现方式,如果没有模拟器提前准备,就遵循外内外的线路。如果之后有机会能走一圈是最好的,在入弯的时候可以想象在哪入弯,在哪刹车,在哪打方向、转弯。包括有一个很好的技巧,不光在入弯的时候停下来看入弯角度怎么走。还可以出弯的时候转过来,反看出弯怎么出,反推入弯怎么进。

SCC:你怎么掌握这个车呢?因为车你也是不熟悉的。您并不知道制动长或者短,加速快还是慢,怎么和走赛道看到的点结合起来?

叶一飞:一定程度上还是靠经验,我知道这辆赛车是前驱,我就知道它出弯的时候比较推头,进弯的时候比较甩。后驱车对我来说驾驶方面会更自然一些。关于刹车点和加油门,在哪刹车、打方向,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进来就特别晚的刹车,如果不小心超越极限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另外,就是即便是在同一个熟悉的环境下,也是需要根据环境去随时做出适应与改变的。比如:周末一直是晴天,突然比赛下雨了怎么办?我可能开了一辆完全不一样的赛车或者完全不一样的赛道,因为所有都变了。这需要自我评估,循序渐进的寻找极限,不能一上来就冒进的按照极限去驾驶,因为一旦超越了极限,就是无法挽回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对每一圈在哪刹车和打方向是有记忆的,这样会知道怎么调整。

SCC:您会看赛道边的“50”米、“100”米的指示牌吗?同时,您会在比赛前背下赛道的弯道吗?会根据不同的车型,马上反应出在同一个赛道的不同开法吗?

叶一飞:首先,指示牌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记,是微调自己驾驶方式的重要指标。而“背”赛道,是必修课。我今年开过的赛道,在哪个点刹车,我都可以倒背如流。比如:印象最深的是斯帕赛道,可以马上画在纸上。另外就是,同样的弯道,不同的车型制动点都不一样,GT车型更加提前,而原型车会相对GT晚制动甚至一倍的距离。

SCC:我们看之前的赛车的时候,包括历史上特别早期的赛事都是富商在比赛,到您这一代人赛车手的年龄越来越年轻。这是为什么呢?

叶一飞:首先不光是对赛车来讲,我觉得很多运动都逐渐有年轻化的现象出现。对于赛车来讲,我觉得就像您所说的,赛车驾驶的方法越来越简单,另外,就是现在的赛车越来越快了,需要反应力,包括身体的各项机能的要求更高,反而开车的经验没有那么重要的。比如说之前咱们说2、30年前换挡并不是这样换,得踩离合,如果操作不好完全开不了。这时候如果有好的经验是非常吃香的。现在没有这些复杂的环节之后,很多年轻人可以更简单的驾驶赛车,赛事也变得更快了,这两个因素会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车手会取代老一辈的车手。我现在看到阿隆索跑得那么起劲,我很佩服,他已经40多岁了,说明不是完全的年轻化。

SCC:我们看到保时捷有一些新的赛事的参与,新的赛事的研发,包括新车型的研发,未来有没有想过尝试更多样的赛事?包括达喀尔拉力赛,有想过尝试吗?

叶一飞:这是我感兴趣的会尝试的事情,目前的集中注意力还是在年轻的时候多跑出好的成绩,在我更黄金的时代抓住机会。我相信未来有机会的话,我都是很乐意尝试的。

SCC:您平时有什么爱好?会将训练体能融入其中吗?汉密尔顿平时喜欢各种极限运动,车队都不让他玩容易受伤。

叶一飞:我喜欢骑公路车,算是一个运动上的爱好,就是轮胎特别窄的那一种。其实,这也是一种体能训练。另外,就是刚刚说的极限运动,这是明确在合同中,不能进行的运动。

文章标签:
赛事
 
相关推荐
SCC超跑俱乐部 32.8万粉丝    491作品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