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旗汽车走起了亲民路线后,其销量可谓是直线上升。而为了能够扩大自家的市场份额,红旗也是跟随主流推出了新能源车型。这不,就拿我们今天的这位主角—红旗E-QM5来说,在升级换代后,虽外观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在续航方面却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2023款红旗E-QM5共三款车型,售价为19.98万—23.98万。这三款车型中,哪款更值得我们入手呢?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问,相信这篇购车指南会给你答案。
车型概述
在此之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新车的外观。2023款红旗E-QM5延续了老款车型的设计理念,前脸采用了纯电动汽车流行的封闭式中网,直瀑状的镀铬装饰以及艺术化曲线设计的大灯组,让其整体看来很是精致时尚。车身侧面的话,比例协调,贯穿式的腰线将其勾勒出了流畅动感的车身轮廓,配多幅式轮毂,可进一步营造出它的年轻姿态和运动氛围。
再来便是它的内饰部分,2023款红旗E-QM5的内饰布局简约大气,层次分明的中控台,安置了一块悬浮式的液晶屏,配合电子换挡结构,可大大提升车内的科技气息。值得一提的是,2023款红旗E-QM5的车身轴距达到了2990mm,所以反馈到车内后排后,能够为后排乘客带来更加宽敞舒适的乘坐环境。
动力续航
关于动力续航方面,2023款红旗E-QM5所提供的是一台前置单电机,功率分别为100KW和140KW两种,续航则有460Km,620Km以及431Km可选。
2023款 560km PLUS(售价19.98万)
OK,了解完车型后,咱们再来说说它们的配置问题。首先是这款560km PLUS,在安全配置上该款车型标配了前后排侧气囊,制动力分配,刹车辅助,牵引力控制,车身稳定,主动刹车,前方碰撞预警,低速行车警告等。驾驶功能上则提供了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卫星导航系统等。车内配置上有可电动调节,加热的外后视镜,10英寸触控液晶屏,语音识别,车联网,OTA升级,远程车辆启动,可通风前排座椅,自动空调等一些智能化配置。
2023款 620km PLUS(售价20.78万)
与上款车型相比,620km PLUS的配置并没有任何调整,唯一不同的是这两款车型的续航里程。前者为560Km,后者则为620Km,而两款车型的价格仅相差8千元。
2023款 改款 基础出行版(售价23.98万)
最后便是改款 基础出行版,该款车型和前两款车型相比,在配置方面取消了定速巡航,卫星导航,自动头灯。车内部分则取消了雨量感应式雨刷,语音识别,通风座椅以及车内氛围灯。不过,该款车型所采用的电池类型以及电芯品牌与前两款车型不同,该款车型所使用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电芯品牌则是来自弗迪。
综上所述,这三款车型中,小编个人会比较推荐2023款 620km PLUS,这是因为该款车型不仅配置足够丰富,同时续航里程也十分优秀,不管是在市内还是短途旅行,都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路虎卫士OCTA无疑是卫士车型诞生77年以来最强悍、最全能、最奢华的卫士车型。
这是你能买到最强的越野车,4.4T V8+涉水深度1000mm+68mm宽体都只是基操,它能漂移你信吗?
入手微型纯电小车,为什么说奔腾小马更值得考虑?
哈弗品牌最经典的“方盒子”车型,最新起售价只要10万不到。
猛士M817:越野与智能的狂野交响,32.99万起!预售1小时订单破9000台!
7月17日,东风猛士科技与华为联合在武汉发布了猛士M817,并同步开启预售。作为一款定位豪华智能越野SUV的车型,猛士M817以“全栈华为、全域通达、全维安全”三大技术集群为核心,旨在为用户带来从城市通勤到长途穿越的全场景用车体验。预售价格方面,Pro版32.99万元,Max版3......
猛士M817:越野与智能的狂野交响,32.99万起!预售1小时订单破9000台!
领克900六座SUV女生自己开有多爽!
7月17号,长城哈弗品牌旗下紧凑级SUV哈弗大狗2026款正式上市,限时权益价9.89万元起。
猛士M817:越野与智能的狂野交响,32.99万起!预售1小时订单破9000台!
猛士M817:越野与智能的狂野交响,32.99万起!预售1小时订单破9000台!
纳米06,买车送景观阳台?
限量版英伦风越野座驾,路虎推卫士90特别版
加强无缝互联
全栈华为乾崑赋能猛士M817,豪华智能越野SUV可以这么玩
不出意外的话,刚刚在工信部亮相的星途星纪元E05,就是星途凌云的增程平替版。
全球首款的全栈华为乾崑智能越野SUV终于登场了!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乾崑车云以及鲸鳍通信,这一刻全栈华为的含金量具象化!能在越野SUV上感受到这么多的智能体验,越野爱好者和大型SUV用户大满足!城市和旷野,日常与远方,原来都可以兼得!真正诠释了“可城可野可远方”的含义。......
就让勇敢的人,先开着卫士OCTA去享受世界吧。
搭载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乾崑车云以及鲸鳍通信。
零跑全新C11与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到底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