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车车时代 3.9万浏览 2024-04-16 IP属地: 广东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全球每卖出10辆车,至少有3辆来自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早在1914年,美国人就通过流水线首次实现了汽车大批量生产,让汽车从富人阶层专利走向普通民众的生活。而我国,1956年才造出了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轿车领域更是“一穷二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也只能生产红旗和上海牌轿车,专供高级官员与接待外宾的红旗产量稀少,唯一能够批量生产轿车的上海汽车厂,实际年产量也从未超过3000辆。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图为上海牌轿车

 

我国是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用短短半个世纪为轿车工业插上腾飞翅膀的呢?让我们从1978年说起。

 

 

引进轿车装配线 拍板合资模式

 

1978年,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经委和外贸部联合提交的《关于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其中提到了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此举有利于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轿车需求,节约外汇储备,并争取出口创汇。

 

在“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的力主之下,这条备受瞩目的轿车装备线,落户上海,与上海汽车厂结下了缘分。1978年9月13日,国务院对《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做出批示,同意与外商接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图为《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

 

有了这盏“绿灯”,项目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期,时任上海市机电一局局长的蒋涛被上海市政府委以重任,成为上海轿车项目负责人,组建了谈判小组。随后,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德国奔驰、大众、法国雷诺、雪铁龙等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受邀前来洽谈合作,在沟通交流中,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汽车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学习到了一个新词语——合资(joint venture)。当时,国际上已有成功的合资先例——通用与丰田在美国合资成立了“努米”,以此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顾明向邓小平同志请示:“这个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合资?”邓小平说:“可以。不仅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这一回复,给了中国汽车人极大的鼓舞,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沃尔夫斯堡的不速之客

 

既然要合资,那问题又来了,应该与哪家车企合资?

 

几番巧合,促成了中方与德国大众关于“合资”的初次接触。

 

时值1978年11月20日,一支来自中国的考察团抵达了德国。它由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带队,正在欧洲执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机械工业部组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最系统的一次考察行动。

 

看到德国大街上奔跑着不少悬挂VW标志的汽车,代表团产生了兴趣,决定去德国大众瞧一瞧。蒋涛也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在与国内的通话中,他得知了“轿车项目也可以合资经营”这一新消息,继而在访问沃尔夫斯堡前的预备会议上,向周子健提议:“代表团在参观后和大众汽车公司高层座谈时,是否可以提出欢迎大众汽车参与上海轿车合营项目的合作,看他们有没有兴趣”。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当年的电话记录

 

当一行人来到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总部,通过门卫辗转接通时任大众汽车董事长施密特的电话时,对方难掩惊讶:“中国的机械部部长,要和我对话?”

 

随后,代表团顺利参观了工厂,并在与施密特的座谈中,提出上海轿车要搞合营,欢迎大众汽车参与合作。出乎意料的是,翻译尚未来得及完整表述代表团的话语,已听出意思的施密特便高举胳膊,赞成这项提议。

 

原来,德国大众为了筹谋进入亚洲市场,正在与韩国接洽中。面对沃尔夫斯堡的不速之客,施密特当即表态,如果中国愿意合作,将成为其优先考虑对象,其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还愿意出部分投资。

 

事实上,面对中国的汽车合资意愿,美、日、法等国汽车厂商的积极性并不高,它们普遍认为,中国搞轿车工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施密特的话成为了为数不多响亮的声音。这一次会面,为今后的中德合作埋下了伏笔。一家德国媒体写道,正是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改变了大众与跨国汽车制造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也改变了上海轿车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命运。

此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了上海轿车项目(即上汽大众合营项目)的血液中,也沉淀在上汽大众的基因中。

 

 

6年长跑 一波多折

 

常言道,好事多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汽大众合营项目”自然备受挑战。

 

相关合资法律的缺失,是项目推进的一大“拦路虎”。德国人曾发问道:“你们连个合资法都没有,怎么谈?”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中央督促有关方面迅速起草了《合资法》。1979年7月,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1982年下半年,《合资法》的实施条例出台。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和条文是以上海与德国大众的谈判为参照,这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有效推动了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

 

此外,“一下二停三撤”的风波也曾给项目蒙上阴影。“一下”指的是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面临调整,一批基建投资面临下马,上海轿车项目也岌岌可危。“二停”德国大众出于自身经营压力考量,有意退出项目。“三撤”则是当时有些不和谐的声音,意指轿车是典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为了保住项目,上海轿车项目对产量规模进行了调整。饶斌表示,“干轿车我们是铁了心的,上海轿车项目绝不会停下来。”他鼓励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要继续谈判,打有准备之仗。

 

面对如此复杂局面,1983年,德国人又出了一道难题——先在中国组装一批CKD桑塔纳轿车,以此试探中方的诚意。当时,上海轿车厂依然采用着半手工、半机械的落后生产方式。在没有机械手,也没有规范工艺的情形下,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用榔头敲,7位师傅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才拼出了第一辆桑塔纳,用辛勤汗水与钻研精神,给出了中方的态度,也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张黑白照片中,读出人们的喜悦与兴奋。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从1978年11月算起,直到1984年10月签约,这场中德合资谈判,历时整整6年。期间,项目数次面临“胎死腹中”的绝境,在永不言弃精神的支撑下,中国汽车人成功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行的齿轮。

 

上汽大众诞生前传 | 汽车合资模式的试水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

 

上汽大众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轿车工业正式启航。至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这背后,离不开数代汽车工业人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合资合营的模式创新。而今,正值这家中德合资车企的40周年生辰,一个更出众的大众,值得被期待。



 
相关推荐
车车时代 1535粉丝    200作品 关注 车车时代从专业多角度分析车知识服务。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