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整活儿,7万就能用上高阶智驾,一句“全民智驾”,整个行业又坐不住了。
有人说这是对于大众消费者的普惠,也有人会质疑低价为“全民智驾”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智驾在如今的汽车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差异化产品点,大有成为标准化配置的趋势。
比亚迪在完成销量量级突破之后,再一次在智驾领域动手,如果我们将2024年定为车企的智驾元年,那2025年,随着开年这一发展势头,我们是否可以称其为智驾的普及之年?并且当智驾开始普及下放,谁最受伤?行业规则是否会被改变?当智驾也开始内卷,对于未来的发展是不是好事?
#普及智驾,杀伤力有多大?#
为什么这一次的普及全民智驾会在汽车圈引起这么高的热度,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智驾的属性发生了转变。
比如我们去看车企之间的竞争,主打的、大肆宣传的都是人无我有的东西,这也是此前形成差异化品牌定位的基本要素,在2025年之前,智驾的属性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车企之间掰手腕的核心技术,也是不同级别产品之间拉开定价差距的决定因素。
但是比亚迪这次所做的就是把这样一个差异化抹平了,在其宣布全民智驾之后,电动车品牌的另一巨头特斯拉股价便遭受了重创。毕竟一个需要订阅的智驾产品,再加上其尚未在中国汽车市场落地,使得人们对于其发展以及后期盈利都产生担忧,在连续下跌四天后,市值蒸发超2000亿美元。
当然,受到冲击的不仅仅使特斯拉一个。智驾普及之后新势力首当其冲,智驾标签的优势直接被削弱,比如小鹏汽车,之前一直是将智驾座位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去年通过智驾下放的手段让10万级的MONA实现了销量反弹,但在比亚迪这波操作之后,智驾当中的高速NOA已经来到了7.88万的产品,要比小鹏的性价比更高。
同时,走高端路线的新势力品牌,智驾是作为其支撑品牌溢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蔚来、华为各种界以及着手做智驾的理想,其动辄几十万的售价其实都是依靠高阶智驾这样一个此前比较稀缺的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如今消费者可能在看到别的品牌将智驾做成标配后,并不愿意再为这样的溢价去买单。
余承东在看到这样的情形之后就已经开始喊话:“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视频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华为鸿蒙智行是断代领先!”说出这话的目的大家都懂,而且暗中影射的明眼人也都能看明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普及智驾的操作对于主打高端的新势力品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传统车企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像现在自主卖的好的,都会把比亚迪作为追赶的目标,合资品牌也在努力地降低利润让自己留在牌桌,但是这次智驾普及的策略直接对其他传统品牌形成了冲击。
其实现在很多车企在智能驾驶上都有投入,但是差就差在没有在全产品上实现一个普及,主要是依靠外部供应商,或者说是自己品牌体系下孵化的智驾公司,那么在后续智驾上车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成本。
同时,现在的合资产品主销车型价格基本上也都围绕在10-20万价格区间,本来像比亚迪这样的车打的就是性价比,如今再来个智驾,更是让这二者变得像两个时代的产品,而且就目前合资品牌对于这一劣势的弥补,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若引入供应商方案,成本又是一个大头儿,并且本土数据的积累欠缺,用户体验如何也是一个未知数,后续想要依靠智驾来赚钱的路子被堵死了,现在最优先要考虑的事情变成了怎们在能跟上智驾普及的脚步。
结合以上,我们就可总结出来,当智驾普及之后,其属性从一个能够赚钱、盈利的商品,变为了一个汽车上的标配,那么此时这样一个做法所带来的影响就不仅仅是针对汽车领域,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让人们对于智驾的盈利模式、后续发展的溢价可持续性产生了质疑,“高附加值”变为“基础配置”,智驾行业要变天了。
#智驾赚钱的饭碗被砸了#
市场对于汽车行业发展的预判有一个统一的认定,也就是电动化的上半场以及智能化的下半场,在完成电动化的转型之后,大家其实都比较期待智能化的到来,因为随着软件的增多,车企看到了更多的盈利空间。
比如此前奔驰需要软件订购的后轮转向,特斯拉199美元一个月的FSD,市场分析对这类软件盈利的毛利率判定达到了80-90%,不得不让人们感叹,还得是靠软件挣钱。这也就明确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智能化领域的核心智能驾驶。
在全民智驾之前,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种依靠智能驾驶赚钱的方案。最直接的就是让其作为高配车型的溢价要素,这在很多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品牌当中体现,比如理想的高配与其他版本的3万差价,就是依靠高阶智驾来支撑。
其次,消费者可以自行买断,比如标配华为乾坤智驾的车型,其所搭载的其实只是基础的版本,像其主打的城市无图智能驾驶,还是需要购买高阶智驾包来实现,以华为自身,其买断价格为3万元。
再有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订阅,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但是这种方式其实我们日常的接受度也比较高,像视频平台的会员、网盘的会员等等,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订阅的时间,虽然短期花的钱少,但是长期下来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可以看到,依靠智能驾驶来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赚钱存在一个前提:市场当中只有你一家拥有完善的自动驾驶,其他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而现实则是智能驾驶的遍地开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所做的事情其实就堵住了以上种种赚钱的门路,花钱买的东西成了不加价情况下的标配,不涨价配智驾,这样的做法让智驾这样一个赚钱的门路又成了内卷的方向之一。
#智驾虽好,但卷不动别硬卷#
卷已经成为了现在车市的一个主题,在今年开年就迎来智驾普及这样一个操作之后,一定会有大把车企以及供应商为了跟上这波热度加入其中,但是这其实也是市场最大的担忧,怕就怕为了热度硬跟,却拿不出成熟的技术以次充好。
这样的风气在汽车圈由来已久,像春节才火起来的DeepSeek,现在的车企是争相与其合作,再有之前的华为,现在华为两个字都快成了车企发布会的常客,只要有一家开卷,别的品牌就必须跟上。
但是造车不应该是这种卷热度才对吧,只要有热度的东西就慢慢成为一台车当中的配置之一,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么热衷于结合热度,是因为自己没有拿不出手的独有技术吗?
而且在价格战狂卷汽车行业的背景下,整车企业对成本控制越来越苛刻,这其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智驾同样也是如此,像一些供应商为了拿到车企的单子,被迫压低成本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但是此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这些被压低的成本去了哪儿?智驾价格下来固然好,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有技术、有成本优势、有体验的基础上,但是市场上能够做到这样的自然是少数,毕竟现在市场上也充斥着一些“期货、半成品”智驾让产品在这一方面有名无实。
而且智驾更像是一个安全性配置,可能有些配置上车能够在后续用车环节有调整的空间,但是智驾不给你试错的机会,近几年因为智驾出现事故的新闻可是数不胜数,安全是智驾的门槛,也是最高的门槛,若是盲目追赶,带来的可能并不是热度对于销量的转化,而是吞下自身盲目冒进的苦果。
#智驾元年,首战即决战#
毫无疑问,对于2025年这样一个开年就迎来智驾集中攻势的智驾大年来说,首战即决战。
在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的节点上,前有北斗天枢2.0计划下的长安天枢智驾,后有3月初吉利汽车发布AI智能化战略布局,随着这三个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上的两大民企与央企的智驾布局落地,智驾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
像前面我们已经说到,随着全民智驾的展开,新势力品牌的智能化先发优势和品牌认知会在短时间内被抹去,尽管余承东和魏建军相继在社交平台表示好用要比能用更重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可能更重要。
同时,智驾本身的特性就是投入大、回报慢,并且全栈自研所带来的优势远比供应商方案强得多,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前期布局以及规划,想在短时间内追赶的前提只有一个,就是如今你也到了收获前期回报的阶段。
这就是摆在市场参与者面前残酷的现实,智驾的竞争可能会比此前能源竞争更为惨烈,留给大多数品牌,尤其是合资品牌的窗口期已经关闭,它们在中国市场翻身的机会没有了。【iDailycar】
朱晓彤已确认将成马斯克继任者。
如何让DeepSeek更合理的应用在车机上?
1月轿车销量丨帕萨特进前三,轩逸跌至第五,吉利星愿成黑马
近期,DeepSeek大模型新品取得了海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DeepSeek概念股也出现涨停潮。
汽车,几乎和保值沾不上边。
车市观察|1月SUV销量榜:真的变天了吗?
#奥迪# #一汽奥迪新能源工厂#
小鹏P7+用户洞察报告:30,350台月交付量背后的油智同价革命
我们经常看见,新能源汽车如果发生自燃事故,厂家会派人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用车衣罩住事故车辆,维护品牌形象。
淄博灯工琉璃规模最大生产厂家
扬帆启新程 喜迎开门红——中国重汽掀起全国交付热潮!
尹同跃再发声,2025年奇瑞全力冲刺上市。
1月MPV丨腾势D9重回榜首,比亚迪夏进前十,合资略显势微
“宠粉行动”再加码,极狐开年官降至高省4万元 #极狐开年官降至高省4万元# #极狐阿尔法T5# #极狐阿尔法S5# #考拉S#
探店极狐考拉S 大空间搭配超软座椅舒适度爆棚
连7万级也要卷高阶智驾,比王又掀红海巨浪
蛇年“价格战”方式多样,盘点购车优惠
透视全球主流车企负债,你对这些数据怎么看?
透视全球主流车企负债
GRC宝石实验室:珠宝价值的权威认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