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奥迪管理层与工会达成一项重要协议:2029年前在德国裁减约7500个工作岗位,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作为响当当的豪门,如今被迫在家门口挥刀自裁,心里多少有些难堪。但是在全球裁员潮以及电动化转型浪潮的双面夹击下,奥迪确实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的本次裁员计划实际上是一系列裁员动作延续,早在2025年2月底,其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已宣布永久关闭,3000名工人一夜失业,该工厂曾是奥迪e-tron系列的重要生产基地。而根据协议,本次裁员将分阶段实施至2029年,并且7500人的裁员规模也是低于外界此前预期的9000-12000人,这大概率是奥迪向工会方面做出妥协的结果。
熟悉车圈动态的朋友应该清楚,奥迪的裁员并非孤立事件,在欧洲大本营,其母公司大众集团计划到2030年裁员3.5万人,每年节省150亿欧元成本,这场谈判因工人罢工一度陷入僵局,最终以“2030年前逐步裁员、不减薪”的妥协方案收场。与此同时保时捷宣布裁员3900人,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削减数千岗位.....而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等零部件巨头考虑裁员总计7万人!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全年汽车行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出均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7.2%和8.1%。在全球汽车产业激烈变革与动荡的背景下,作为德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德国汽车业这颗“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已然黯淡。
个人看来,欧洲车企及制造商大裁员的背后,是惊人的利润跌幅。以奥迪举例,2024年中,该品牌全球交付量为167.12万辆,同比下滑12%,营收462.62亿欧元,下降8.2%,营业利润20.9亿欧元,暴跌54.57%。中国市场作为奥迪最大单一市场,全年销量仅为64.94万辆,下滑10.9%,经销商退网潮来袭。值得注意的是,奥迪的第三季度数据更为惨烈,单季度营收153.22亿欧元,下滑5.5%,营业利润仅1.06亿欧元,暴跌91%。对于如此惨淡的业绩,奥迪方面的解释是,2024 年车辆交付量减少是导致营收和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重组成本,包括关闭布鲁塞尔工厂的费用,也对营业利润产生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豪华阵营亦是集体沦陷。此外,2024年奔驰净利润104亿欧元,同比下降28.4%,相比2023年少赚41亿欧元(约311亿元)。宝马2024年净利润为77亿欧元,同比下滑37%。保时捷去年在华销量暴跌28%,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4.2。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豪华品牌所构建的壁垒,已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前慢慢瓦解。
再聊回奥迪,该品牌在宣布最新裁员计划的同时,也是接下来的发展举措。其中奥迪宣布未来五年向德国工厂投资80亿欧元,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线升级。然而,这一举措面临双重挑战,首先是技术代差,奥迪首款纯电车型比特斯拉晚10年,智驾系统更是远远落后新势力头部玩家,一步慢步步慢,奥迪想要在短时间提升,只能借助于外力,也就是抱大腿。再者是需求有限,目前来看,欧洲市场对于电动车的需求增长远未达预期,这导致奥迪只能被迫调整既定的电动车战略。按照新计划,奥迪将在2030年后继续生产部分燃油车型,并对传统燃油车的电子架构进行优化,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一决定标志着奥迪接下来几年将依旧把燃油车作为主力,在中国市场,奥迪的未来貌似已经注定。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奥迪的裁员本质是一场“刮骨疗毒”式自救,其逻辑链条清晰,裁员每年节省10亿为降本,未来5年投资80亿增效,终极目标是重塑竞争力。想法是很美好,但这剂猛药能否奏效却仍存疑。首先员工信任危机,目前工会虽妥协,但工人抗-议牌上“汽车正在抛弃我们”的呐喊,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同时还有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奥迪的五年转型计划可能再度落后。个人看来,这场肆虐的裁员风暴不仅是奥迪的生死赌局,更是德国工业转型的试金石,也许当“德国制造”的光环被“中国智造”击碎之时,传统豪强们或许终将明白,在这个“卷到极致”的时代,唯有打破惯性、拥抱变革,才能避免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