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天天汽车 1655浏览 2025-05-15 IP属地: 未知

雷军在5月14日突然更改了微博设置,只允许关注100天以上粉丝评论,此举难免有“只听老粉唱赞歌,不听新粉问事实”之嫌。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究其原因,或许是造车领域一路顺风顺水的雷军如今受到了阻碍,从智驾引发的事故开始,到OTA限制马力,再有或涉及虚假宣传的挖孔前舱盖导致大量用户退车,这一件件事情犹如一颗颗落石砸在雷军身上喘不过气。

在之前的5月10日,雷军就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过去的一个多月,是他自己创业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取消了出差和社交媒体的互动。

有消费者表示,这才是造车领域真正要经历的事情,之前的意气风发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而随后要面对的才是造车的残酷与现实。

#“好孩子形象”背后的信任危机#

还记得在小米汽车刚发布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社交媒体上的固定环节,也就是名为《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在最初这一内容当中基本上是关于产品信息的详细解答,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一做法相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还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并且打破了沟通之间的阻碍,进而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车圈“好孩子”的形象一下就立起来了。

但是在近期负面频发的当下,这一沟通环节的内容让人感到陌生。

先是智驾事故之后,只是发表了单纯的事故描述,给外界的看法就是,在鉴定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我先摆明立场撇清自己的关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智驾改名似乎又很说明问题。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改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此前为“小米智驾Pro”。而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改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此前为“小米智驾Max”。这其中的缘由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出一二。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再有SU7 Ultra通过OTA被限制马力,这一波操作属实愚蠢,既要靠地表最强电动车的名号来吸引消费者,又不经允许限制动力输出,进而不需承担高性能所带来的架势安全隐患,而随后的解释是“为了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事先征询用户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说明”,把自己这样一个严重侵害用户权益的违规操作,搞得像是一个嘴上一直说着“为你好”委屈人设。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最后,涉嫌虚假宣传的前舱盖,被解释为信息表达不够清晰,但是车主的诉求很明确:“选择购买就是为了功能去买,而不是买一个情绪价值。”“你解释是表达不够清晰,反映出来的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你自身态度的问题。”“给积分就能把这件事平下去?”

从以上一件件事件来看,消费者的反应已经展现出了对于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

对于小米汽车的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选择这款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选择了信任雷军这个人,要知道当时小米SU7创世版盲订,在140秒之内就卖出了两万单,随后的订单也是直接排到了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后。

尽管小米在造车之前有着足够多的受众,但是对于造车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新势力,没有试驾、没有完善的经销商网络、没有长期的产品质量验证,但是就凭借雷军在社交媒体上不断透露的产品信息,以及发布会短短几个小时的口述与PPT展示,最终就决定购买,这种信任应该是品牌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如今这份财富似乎正在悄悄流逝。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有这样一个数据可能比较说明问题,背后有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背书的中国汽车质量网在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榜当中,29款产品上榜,小米SU7垫底。

在这样的数据出来之前,相信大部分消费者脑海中充斥的还都是关于小米汽车的营销,确实,这是小米的拿手好戏,但是也正是因为于此,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个品牌以及产品没有清晰、理性的认知。

不知道针对这样一个排行数据,小米又将如何解释,在喧嚣之中,小米的高热度也应该逐渐回归平静,最关键的一点是,持续的高频次、高热度营销是时候收一收手了,转而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产品上面。

#董小姐的批评,含金量还在上升#

董明珠可以说是“批评”雷军的专业户,在过去的几年间,可能时不时就要把雷军和他的小米拿到台面上评头论足一番,之前对于这二位的言论和斗法还是付之一笑就当看个热闹,但是随着小米造车的不断推进,似乎发现董明珠的批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

说难听点,小米在造车这件事情上有些鸡贼,在整个造车的环节,把雷军的个人IP营销放到了重点,而且所谓的为用户考虑、以用户为中心,更像是针对划定潜在用户的精准洗脑。

小米汽车的用户年龄层普遍偏低,这从雷军最初的造车理念就已经明确,坚持手机的性价比优势,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下来进而让更多地年轻人拥有新能源产品,同时依旧以性价比作为主攻方向,所以小米就收获了大量的低年龄层用户。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同时零百加速、最高时速、最快圈速等等话术,在产品所定位的年轻群体当中,确实激发出了用户的痒点,在调动起用户情绪之后,很多产品的细节配置就容易被忽略,像之前的智驾、碳纤维前舱盖便是如此。

如果从严谨的法律层面上来说,这些宣传可能在细究之后并不会构成法律纠纷,但是夸大、模糊的宣传口径确实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如果说之前做家电、做手机,去引用PPT名词和最终实际体验有细微偏差,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一笑了之也就无所谓了,毕竟你产品的价格要比市面同类低很多,我为了这个性价比买东西,我就做好了心理预期。

但是汽车呢?几十万的东西和几十块、几百块是不一样的,我不会用一两年之后就卖掉,而且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安全的产品,消费者一旦产生心理落差,就会被无限放大,任何一个不耐用或是不符合宣传的配置直接就露馅了,想要消费者不和你计较?自然是不可能的。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不能说雷军不懂汽车,可能现实就是造车的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得多,互联网出身,过分强调智能和科技在产品上的体现,对机械层面和极致性能缺少足够的敬畏,把一台车很可能出现潜在安全危险的产品点轻描淡写地拿到台面上作为吸引人的营销卖点,尽管掌握了流量,但是掌握不了产品在各种局面下,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雷军,别让自己陷入“饭圈”魔咒#

从造车到现在,雷军算是走上了造车领域的神坛,背靠新能源智能化封口,依托大量粉丝支持,再加上性价比性能车模式赢得了关注与认可。

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小米汽车还没有经历造车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就是市场的验证,在极度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在竞品都卯足了劲去抢肉吃的环境下,消费者的高关注、高流量就意味着他们潜在意识要去验证这款车是不是真正的极具性价比,是不是真正如你雷军在发布会上所说的那般精彩。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尤其是科技圈带出来的这些用户群,之前的拆机是他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情,那么回到汽车领域,这一探究路径显然也会重现,再加上现在供应链的逐渐透明化,产品的一丝一毫细节都会被拿到明面之上。

于此同时,小米针对消费需求造车的做法想要去颠覆传统造车模式,并且让性能车走进年轻群体进而改变当下汽车的定价体系,甚至通过对比传统跑车制造商来彰显自身在数据层面的优势,不否认很多消费者吃这套,并且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

这些声音、这些反馈可能都会让雷军产生一些汽车市场竞争的错觉,认为小米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形成了声量的领先,后续依旧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在传统造车面前,小米能够形成新理念的碾压与“蔑视”。但是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

有一个老电影叫做《南征北战》,里面有一段情节,隆隆开上前线的炮兵看不上步兵,但是步兵却说:“你们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呐!”这是不是很像当下传统造车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内心看法与现状?

在新造车还在为"月销破3万"敲锣打鼓时,吉利这样的老牌车企已经甩出单月新能源车销量11.96万辆的成绩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没有算上其他传统造车的销量数据,仅一家销量就是多家新造车的销量总和。

现在的小米,其实有点陷入了“饭圈文化”的漩涡,据数据显示,2025年米粉日均接收12.7条品牌资讯,算法过滤负面内容率达86%,形成信息茧房,身处其中雷军会不知道吗?并不会,其实就是通过他个人影响力释放出来了这样一个商业宗教的基因。

四面楚歌的雷军:如何挺过信任危机?

但如果个人影响力大于产品,顺风局之下可能能够推动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发展,但是逆风局背后,口碑反转的现象显然会被放大。在前厢盖事件之后,多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合发声:“我们要退车!”

借着当下这一契机,雷军其实应该让小米摆脱对于个人IP的依赖,毕竟在给百年造车工业注入新活力的当下,科技企业正在用新的思维改变历史,但我们不想让刚刚起势的新模式被闹剧所终结,更希望让这一“沉睡”许久的行业再次动起来。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天天汽车 6粉丝    1207作品 关注 车主的汽车美学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