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相信很多消费者会把买车提上日程,而预算10万元左右买一台主流合资品牌家用轿车,是很多年轻人或一个普通家庭的购车计划。同时消费者也希望可以在有限的预算里把高动力、高配置、大空间都融入到一台车里。事实上每个品牌车型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产品特点,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自身情况,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车型。
别克英朗、日产轩逸与大众朗逸一直是合资家用轿车市场中的“明星”车型,竞争一直处于白热化状态,那么在面对消费者的抉择时,它们的实力表现具体如何呢?下面听小智为大家慢慢分析。
(下文对比所选车型为:英朗2021款18T自动轻混动精英型 12.59万元、轩逸2020款1.6L XL CVT悦享版 12.99万元、朗逸2019款 1.5L自动风尚版12.49万元。)
首先在外观层面,别克英朗前脸采用了熏黑竖向格栅,镀铬飞翼饰条将两侧灯组与格栅串联在一起,不仅增加了视觉宽度,而且看起来也非常时尚与精致。结合上底部的贯穿式前杠,又给前脸增加了丰富的层次感。腰线从车头贯穿至尾部,从而为动感的车身又增添了几分“性感”。
轩逸延续了日产家族V-motion 2.0设计语言,简直就是缩小版“天籁”。前脸的“V”字造型匹配上锐利的大灯组以及切面效果前杠,轩逸的运动气质被毫无保留的给塑造了出来。
大众朗逸相较别克英朗和日产轩逸则显得庄重很多。大众朗逸前脸采用了宽大的“倒梯形”镀铬中网,匹配上隆起的发动机盖,整个车头看起来更加厚重,再结合上平直的车身腰线,整车的仪式感与庄重感也就应运而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车辆工艺也是影响外观美观度以及显示品牌工艺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方面,英朗和英朗在车顶均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焊接工艺,使车顶盖与车身连接处更平整光滑,而日产轩逸车顶则是焊接后采用胶条覆盖处理。相比之下英朗和朗逸在工艺上显现出了优势。
内饰层面别克英朗采用了360°一体式座舱,中控布局、线条和配色营造了不错的时尚感,各个面板接缝均匀,可以看出其精良的装备工艺。另外英朗还运用了Quiet-Tuning别克专利静音科技,有效提升了驾乘体验。
日产轩逸内饰部分采用了与别克英朗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更加注重车内运动氛围的营造。中控台采用“凸”字形布局,配合上三个“炮筒”式空调出风口,以及三幅式平底多功能方向盘,整个车内运动氛围拿捏的很到位。相比上代车型有着很大的改进。
而朗逸则将大众的“朴素”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内饰部分采用了大量的硬塑料以及装备了织物座椅,中控区域用了一个手机支架来代替,个人觉得在整体氛围感受上减分不少。好在装备工艺依旧延续了大众的高标准,但整个内饰氛围相较别克英朗与日产轩逸的确有很大差距。
通过上表车身尺寸、轴距对比可知,三车在参数上各有优缺点,均符合这一级别车型的主流水平。那么实际乘坐起来在空间上它们会有多大差别呢?
在正式进行空间对比前,小智在这里要对大家进行一个科普。车辆轴距长短对车内空间会有影响,但是根据不同品牌车型轴距长短推测空间大小则是不客观的,毕竟工程师可以通过车内座椅等硬件布局的优化来拓展空间,所以轴距长短只能成为我们“云体验”空间时的参考。要想得出真实结论,还要进行试乘试驾。小智(身高185cm)此前试驾过朋友的别克英朗与日产轩逸,在4S店试驾过大众朗逸,对三款车型有着直观的体验感受。
我们先来看英朗,把英朗前排座椅调整到最低,头部空间是四指;保持前排座椅位置不变,来到后排,头部空间一指,腿部空间两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别克英朗在三车中,前/后排座椅的填充比较扎实,并采用仿皮材质包裹。
来到轩逸前排,座椅调整到最低,头部空间四指;保持前排座椅不动,来到后排,头部空间两指,腿部空间四指。日产轩逸前/后座椅采用仿皮材质包裹,同时延续了日产“大沙发”的优秀基因,整个乘坐体感很柔软,具有不错的舒适性。
来到大众朗逸前排,座椅调整到最低,头部空间四指;保持前排座椅不动,来到后排,头部空间两指,腿部空间四指,但相比英朗来说,朗逸在后排座椅偏短,虽然腿部空间占优势,但缺乏对后排乘客腿部的支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长途状况下的乘坐舒适性。
动力方面,日产轩逸装备了1.6L发动机,大众朗逸装备了1.5L发动机,它们的最大马力分别为139Ps和113Ps,峰值扭矩分别为169N·m和145N·m。毋庸置疑,自然吸气发动机开起来具有不错的平顺性,日常城市驾驶也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动力短板。但是你一旦上了高速,急加速变道超车时就会感受到“地板油”的不够用。
反观别克英朗装备了1.3T Ecotec双喷射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调到了163Ps和230N·m,它还通过48V电机系统加以辅佐,在加速时可以额外提供10kW的功率和5-20N·m的扭矩,并且在怠速和滑行时,也可延长发动机断油时间,进行降耗节能,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日常行驶品质,使其开起来更轻快、更平顺、更安静。另外别克为英朗动力总成等核心零部件提供了8年或16万公里的超长质保,也解决了车主的后顾之忧。
通过上表的配置对比可知,别克英朗的配置在三车中较为均衡,该有的实用性配置全都有,例如倒车雷达、倒车影像、电动天窗、车联网、GPS导航、7喇叭、自动大灯、外后视镜加热等配置。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朗装备了eConnect智能互联系统,可支持高德导航、在线酷我音乐、实时路况显示、在线OTA升级,另外,别克还提供了每年100G“OnStar安吉星4G车联应用免费流量”服务。从车外到车内,从而实现智能互联生活的无缝衔接。当然,苹果Carplay和百度Carlife同样没有缺席。
轩逸相较别克英朗增加了一些提升日常用车便利性的配置,例如无钥匙启动、前排无钥匙进入、多功能方向盘、后中央扶手/杯架、驾驶位一键升降、速度感应式雨刷,但相应的是价格也贵了5000元。同时虽然也搭载了日产智联娱乐系统,可以实现车联网,但不支持OTA升级以及手机互联,相比于英朗来说还有提升空间。
最后来看朗逸,虽然朗逸在价格上相比英朗和轩逸都要更亲民,但缺少了大量实用配置。例如没有前侧气囊、胎压显示、倒车影像、中控屏幕、天窗、仿皮座椅、车机系统等配置。不仅拉低了车内的档次感,而且日常用车的便利性也大打折扣。关于朗逸小智建议选择更高配置的车型。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别克英朗是这三台车中唯一装备多连杆独立后悬架的车型。从结构层面来讲,多连杆独立后悬架相较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会有更加细腻的滤震动作,同时也更加便于驾驶层面的调校。可以肯定的是,别克英朗具有不错的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通过以上外观、空间、内饰、配置、动力对比可知,别克英朗拥有这三者中最充沛的动力,配置也是以均衡实用为主,整体表现没有明显的短板。日产轩逸乘坐舒适度更好,配置比较丰富,但是价格层面却比较贵。大众朗逸价格便宜、空间大,但配置最低,缺少的实用配置甚至有些影响日常用车的舒适性、便利性。
那么这三款车到底该怎么选呢?如果你非常注重车辆的舒适性,并且对动力没有很高需求,那就选日产轩逸。如果你喜欢德系血统,比较看重车辆外观的沉稳与庄重,大众朗逸可以选择。如果你对智能互联比较在意,同时动力、内饰品质等方面有较高需求,英朗应该是你的不二之选。
最后关于英朗有一点不得不提。为了回馈消费者,别克进行“五月购车节”活动,包括别克多款在售车型参与其中,其中英朗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优惠购车方案。比如贷款购买可以享受到首付50%,两年0利息或是60期超长贷金融购车;比如融租用车方案(0首付,每年月供999元),同时还能获得别克便携护理套包+霍尼韦尔杀菌除味机的交车礼包。多重举措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如果你有在近期购车的计划,综合来看英朗在现阶段最值得入手。
6月销量超6千台,智己L6非常亮眼|智己汽车6月份销量发布
这款瑞虎7 plus的新享版,可以说是目前25年当年中我个人觉得是瑞虎家族里,最为简陋的一款车型,毕竟现在23款的新享版已经完全给你停产了。
既要空间大、要有舒适度高和配置全又超值,号称平价“奶爸神车”的东风奕派eπ008,或许是20万内家用SUV至优选。
近期纯电SUV市场火热,小米YU7之后,小鹏G7也来了,那么这两台车比起来,又有什么差别呢?
腾势N9
一部头文字D,让秋名山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山路竞技试炼场,跟漂移文化的一个圣殿。很多主打操控性能的家轿,都以挑战秋名山来致敬经典,那这一次,来挑战的是奇瑞艾瑞泽8 PRO的2.0T。
在汽车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比亚迪再次以创新之举震撼行业。当旅行车在国内市场仍被视为 “小众玩物” 时,比亚迪以海豹 06DM-i旅行版的超混技术与全能实力,完成了对这一细分市场的降维打击。
2025科普:快 3大小与双单精准计划三期
不到20万买“BBA” 具备操控与驾驶乐趣 宝马i3性价比不错
4S店搞一些促进销售的制作物无可厚非,新能源汽车时代合资车跟国产车比也没啥问题,为什么要冷嘲热讽呢?为公众分享更实在的选买建议,只是站在消费者利益角度,完全没必要攻击产品啊……
海豹06旅行版上市了,新车售价10.98万起,标配冰箱、座椅通风/加热灯配置,那么它该怎么选呢?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
别克GL8陆尊PHEV以80.68%的保值率,登顶插电混动MPV品类一年保值的榜首,力压传祺E8、腾势D9等车型,成为新能源MPV领域的“保值标杆”。
比亚迪海外迎来新的里程碑!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2025东风纳米智趣体验营-天津站:智驾新纪元,纳米06引领风潮
领克10 EM-P将于8月预售 能在高端混动市场拥有话语权吗?
固特异飞艇百年庆典于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 举行
本期试驾,我们来聊聊比亚迪海鸥,这是一款非常小巧的纯电车型,预算大几万,想买一款城市代步车,它是不是好选择呢,一起来看看
奥迪A6L:我都跌到了27.7万,这次真降不动了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开启拉美新能源产业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