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X7对比吉利豪越,这两辆车可谓是很有缘分,不止价格差不多,还是在同一天上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谁更值得选?相信大家在买车时都会考虑以下几个点。
第一点是售价,BEIJING-X7的售价为10.49-14.69万元,吉利豪越的售价为10.36-13.96万元。在价格方面两款车型相差不是很多。
第二点是外观,BEIJING-X7定位为紧凑型SUV,采用了“ILLUMINATE耀”概念车的设计,前格栅与造型别致的大灯组形成了一体化的布局,搭配三幅式进气口,车身侧面,使用了两段式的腰线设计,搭配隐藏式把手,尾部采用了贯穿式尾灯组,整体看上去十分的时尚动感。
吉利豪越定位为中型SUV,采用了官方称之为“扩散的宇宙回想”全新家族的设计,黑色多边形进气格栅搭配造型夸张的前保险杠,搭配全黑车标与倒L形的日行灯,尾部采用了宽体巨盾式设计,横向贯穿的镀铬饰条与舒展的LED尾灯形成一体化的布局,并搭配黑色包围与银色下护板,整体看上去更加的运动时尚。吉利豪越看上去中规中矩,而BEIJING-X7看上去更具科技感。
第三点是内饰,BEIJING-X7采用了充满科技感的座舱设计,搭配全液晶仪表盘、中控液晶屏、空调区域控制屏的三屏联动。
吉利豪越采用了全新的设计与双色内饰,搭配了大尺寸中控显示屏、三辐式多功能方向盘以及全新造型的挡把。BEIJING-X7的设计看上去更加的时尚,吉利豪越的设计虽然中规中矩但是很实用。
第四点是车身尺寸,BEIJING-X7的长宽高分别为4710/1892/1715mm,轴距为2800mm。
吉利豪越的长宽高分别为4835/1900/1780mm,轴距为2815mm。相比较而言吉利豪越的空间略胜一筹。
第五点是动力,BEIJING-X7搭载1.5T发动机,匹配7DCT变速箱,最大功率为138kW,最大扭矩为275 N.m。
吉利豪越搭载1.8T发动机,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最大功率为135kW,最大扭矩为300N.m。综合以上几点,相信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撰文|sunny)
连续三年,我身边这款奇瑞的瑞虎7 plus可以说是全球海外出口a级车中的销量的妥妥的销冠,那可以看得出来,海外的老外们对于这款车型的认可程度。
长安UNI-V
深蓝S05推620km长续航版卖12.99万元起,贵吗?
租电池方案最低17.98万起,乐道L90正式上市
2025年8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7月销售成绩;7月销售新车68034辆,同比增长3%,继上半年同比增长16%之后,再次将正增长时间记录拉长,说明其“合资新力量”的成色更足了。
7月30日,在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深蓝汽车公布品牌全新布局,在新央企的赋能下强势起航。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海纳百川计划”的先行探索者,深蓝汽车把握国家新一轮发展机遇,成为新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支柱、科技突破的力量及全球出海的引擎,扛起央企......
在汽车工业的百年长卷中,豪华车的定义权长期紧握在欧洲老牌贵族手中。然而,当一台车长5.4米、轴距3.25米、标价130万的庞然大物以“鼎”为名横空出世时,行业的游戏规则正悄然改写——仰望U8L鼎世版的预售,如同在豪华SUV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作为曾参与底盘调校的产品工程......
六连涨!连续五个月破万!岚图汽车7月交付12135辆 与华为强强联合成就最佳搭档
10万以内买代步车,耐用、省心、省钱,燃油党看这2款就好!
包括零跑、小鹏等在内的部分车企,在销量公布方面还是那么的积极,刚进入8月份,就迫不及待的晒出了上个月的成绩单,虽然说各家车企的单月销量方面有高有低,但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看似竞争激烈的车市,其实也蕴含着很大的商机,只要产品对路销量自然会有。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新款东风奕派eπ008上市,风神L8正式亮相
中大型SUV首选,全新揽境空间、动力双优,价格更给力
高歌猛进!同比大涨102%!岚图7月交付“双爆款”产品矩阵成型!
燃油车智能化里程碑之作,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上汽奥迪 A5L 正式上市!
7月销量68034辆,同比增长3%,“合资新力量”成色更足
2025年8月1日,红旗品牌发布最新销量成绩:7月份,红旗品牌单月销量突破3.73万辆,同比增长21.1%,与此同时,红旗品牌也正式成为首个达成200万用户积累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
炎炎酷暑,正值夏日出行高峰,五菱开启夏日宠粉季!五菱缤果家族凭借高颜值、大空间等亮点至今已收获超55万用户青睐,成为A0级纯电车市场的新标杆。为回馈消费者信赖,即日起2025款五菱缤果置换补贴价低至5.18万元起,还可叠加享受国补/地补至高20000元,开启缤纷代步新生活!
不惧续航焦虑!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上市,12.99万元起
“某品牌将车推下百米悬崖,电池无爆燃、车门可开启——这场震撼测试背后,是汽车安全陷入的残酷悖论:实验室标准追不上真实事故的复杂,但车企自创的‘极限挑战’又缺乏统一标尺。 当‘热成型钢用量超行业均值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