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汽车通讯社 3776浏览 2024-06-22 IP属地: 上海

在世界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动汽车,再度受到了阻碍。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在原先10%的征税基础上再加码,比亚迪增加17%,吉利汽车增加20%,上汽增加38%。其余包括一汽、长安、华晨宝马、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在内的13家公司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关税。而就在不久之前,美国刚刚宣布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从25%提高到100%。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关于加征关税这件事,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此前欧洲智库构荣鼎集团曾预测,欧盟即便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也不会超过19%,因为这是当前全球惩罚性关税的平均数。

结果没想到现实竟然如此疯狂,先是美国,再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抵制已经肉眼可见。

但在笔者看来,尽管欧盟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限制中国车企,但却显然已经无法阻挡中国车企进军海外的脚步。

“难以突破的高墙”

为什么说欧盟电动车市场对我们来说是“难以突破的高墙”?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中国新能源汽车接下来的发展路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内外兼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国内市场打败合资,在海外市场重新建立市场格局”。

要知道,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早期的中国车企在技术、制造、研发等领域跟外资车企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国内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却在长期以来都被合资所垄断。

直到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电动汽车迎来了爆发,自主品牌才找到了机会点,开启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

在2022年初,由于疫情影响,南北大众、上汽通用等等合资车企由于缺芯潮、上游原材料断供等问题导致产销受到重大影响,自主品牌的份额也正式跨过50%。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疫情带来的“黑天鹅”,并非正常的市场反馈,直到2022年9月份,疫情得到缓解之后,自主品牌的份额却依然超越了合资,人们才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在常态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做到碾压合资。

在之后的2023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再次超过50%,彻底抢回了合资手中的市场主导权。

再看国外市场,中国作为市场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汽车领域,向全球范围辐射已经是必然之举。

过去的几年,日本霸占着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称号,因为日本的本土市场,根本撑不起日系车的销量,丰田、本田、日产等主流日系车企的主要销量全部集中在海外,尤其是中、美、欧三大市场,但到了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由此看来,2023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了自主品牌的份额首次超越合资,也在海外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内外兼顾”。

那么,为什么说欧盟电动车市场对我们来说是“难以突破的高墙”呢?

这就要引申到第二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如此强大损害了谁的利益?

答案显而易见,美、欧、日系车企。

在中国本土市场,属于中国的自家地盘,我们实现自主超越合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是拼技术又拼不过,打价格战又打不动,并没有过多的办法干涉。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并且海外布局仍在不断扩大,部分海外地区的市场格局正在重新建立,尤其是本次加征关税的欧洲,2023年的汽车销量超1000万辆,已经成了大多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出海圣地,势必会影响欧洲本土汽车产业,这显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而美国则更加离谱,在前段时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计算机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从25%提升至100%,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电池零部件关税从7.5%提升至25%。

由此看来,这些本土汽车产业实力强劲的海外市场必然会成为“难以突破的高墙”,加征关税既可以看做是他们对本土汽车产业的保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面对中国汽车出海大势的无能狂怒,是一种恐惧的具象体现。

因为你强,他们只能怕你。

毕竟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的几年内,已经凭借强大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能力走出了了“内外兼顾”的路径,而外资品牌,显然无法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赢下没有硝烟的战争。

“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

正因为有了这些“难以突破的高墙”,才导致中国电动车没有在美国市场展开实质性销售,日本汽车市场也难以进入,如今被视为出海圣地的欧洲市场也筑起了“高墙”,导致许多中国电动车企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要知道,中国本土汽车市场现如今已经非常“内卷”,许多车企都面临着电动车盈利困难的现状,但是又不得不卷,因此很多车企将海外市场视为发展的必经之路,甚至希望通过海外的盈利来反哺国内。

然而随着关税的增加,许多车企也宣布告别了部分海外市场的野蛮生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该何去何从?

主要有两种模式:“妥协”和“强硬”。

先看偏妥协的方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道,这些本土汽车产业实力强的市场加征关税,那我们就重新选择新的出海圣地。

在迅速扩张的海外市场中,很多出口量都是由非发达国家所贡献,在这些市场中,并没有强劲的本土汽车产业。除此之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政策,会带动部分海外地区人群的购买力,也会让他们对中国汽车、手机产生购买意愿,所以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入也会更加友好。

第二种妥协的方式就是在海外建厂,在谈判后与当地达成一致,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以避开关税限制。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然而,就算投资建厂,因为其所用的原材料必然大多数来自欧洲本土,这势必会带动大量欧洲本土下游产业的发展与就业,却会让渡一部分利益,并且国际局势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当地会搞出什么离谱的操作。

至此,就引出了另一种“强硬”的模式。也就是反向增加关税,前段时间欧洲中国商会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或将对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进口汽油轿车和SUV加征临时关税,其税率最高达25%,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反击。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欧美厂商的汽车显然无法放弃这一汽车市场,所以你加我也加,看大家谁能耗过谁。

《周易·系辞上》中提到:“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妥协和强硬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中国目前选择的方式是“妥协”且“强硬”,企业方面选择改道、投资建厂等方式慢慢发育,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国家层面则可以选择加征关税的方式,帮车企撑腰,这是最合理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的方式,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出海多年的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而对于欧洲本土市场来说,中国电动汽车也有着绝对的优势,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上,都精准打击着欧洲用户的需求点,这也是欧洲市场在过去成为中国车企出海圣地的重要原因,也就是“有需求才有供给”。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并且在加征关税之后,许多出口欧盟的国产车型或将面临提价,进口中国的汽车需求的正在减弱,所以最后到底是欧洲的消费者先熬不住呢?还是不肯放弃中国市场的欧洲车企熬不住呢?

由此可见,本次中欧的博弈,实际上拼得还是谁的产品更硬,谁的血条更厚。然而对于走出“内外兼顾”路径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显然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465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