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比续航衰减60%更麻烦,低温智驾失效,是电动车的新问题

比续航衰减60%更麻烦,低温智驾失效,是电动车的新问题

路咖汽车 943浏览 2025-01-26 IP属地: 未知


每当新技术从少数,内卷到多数人都买的起时,那就接近了出问题的临界点。

“智驾无法启动,或者启动后失效,从安全性上看,智能汽车在特定场景下无法使用。”2024-2025年的冬天里,有相关汽车技术专家在测试之后,留下了这样的结论。

而就在同一时期,这也是中国汽车圈历来的集体狂欢时刻,车企为了让媒体、用户感受到自己的技术进步,巩固用户认知心智、让媒体重新认知并传播,也都会举办冰雪试驾活动。当然,这之中,还存在商机。比如,2023年因为冬测,车企和汽车媒体之间因为评测标准,发生了争执,一度扩大至非汽车用户的热榜里。

今年的冰雪试驾里,参与者名单依然很长,有长城汽车发布了全球越野联盟,有吉利在哈尔滨的台州宣言解析,有奔驰带用户媒体试了一下自己在零下30℃时的性能不衰减、续航的可信度等。名单里还包括斯巴鲁、捷达、红旗、大众、奥迪等等,不过,事情的背面是,很多车企也取消了自己的冰雪试驾。

比如,自2011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举行的保时捷“凌驾风雪”试驾活动,被取消。

时代变化了,于是,有细心的消费者和媒体诞生了和汽车专家一样的新想法,但最终却发现无果。

自动驾驶,很难搞定的场景出现了


在这个冬天里,一旦遭遇了雪地+低温的组合,当下的智驾能力上限就会露馅。媒体测过,用户测过,专家测过,结论是一致的。

经过2024年一年的内卷,智能驾驶在各大车企的耳濡目染之下,已经是被很多消费者所知晓的名词。车企的营销一家比一家内卷,全都在追求让人能快速记住的金句。

鸿蒙智行有,“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

理想有,“行业领先 车位到车位”推送,2024年里陆续出现过首个、大范围、率先、全量等定语;

小鹏也有车位到车位的相关描述,其所加的定语是,行业首个一套软件实现;

合资品牌也有相关的亮点,比如广汽丰田在2024广州车展上很经典的一句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开广丰智驾车”。

回头翻看各大车企的发布会,只要是涉及智驾的,几乎每家都会专门包装相关的金句。同样,这一方面有正例,就有反例。相比着华为、小鹏、理想等车企的高歌猛进,新势力里没有喊特别夸张金句的蔚来,总是在网络上被质疑。

“斌哥,20倍于人类驾驶员的安全性,能不能特别具象的说出来,比如遥遥领先之类的?”

这种问题,在多次的沟通会上,追问过李斌,但李斌的回答永远一样。这还不是自动驾驶,是基于人类现在驾驶时的各种指标,提升超过20倍。

同时,在网络上被质疑的名单也很长,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奇瑞等等。

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越大,痛感就越强。

截止到2025年1月,表示过2025年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功能或能力的车企高管or老板,已经超过3家。余承东的最宏大,L3级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实现商用化,2025年推出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试点 。理想称2025年会实现L3,何小鹏说,2025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部分能力。

各家的说法从专业角度上看,都值得玩味。比如何小鹏所说的L3级自动驾驶能力,指的是小鹏XNGP的每100公里接管次数降低到L3自动驾驶的水准,比如理想所说的实现L3,其实和何小鹏的类似,定语是L3有监督智能驾驶,而余承东所说的,也一样,定语是高速L3级商用,城区的是试点。

于是,在很多消费者的体验中,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了自动驾驶时代一样。就比如说,特斯拉的销售在FSD要进入中国,只待被批准这条消息正式落地之后。对到店看车的人,说法已经变成了,“我们换了AI 4芯片,你现在买了,后面特斯拉一推送,就相当于多了司机帮你开车”。

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销量,自然是被商业社会所允许的,但问题是,智驾的能力确实在以指数级进步,但在很多情况下带来的体验,与自动驾驶还隔着明显的鸿沟。

纯电动车的新问题,比续航衰减60%更麻烦

在具体的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是,发生下雪,路面出现积雪时,很多车型的NOA找不到车道线,找不到路边沿,于是NOA和LCC要么是无法激活,要么是激活后,会快速失效。

而对于少数能够激活的车型来说,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安全问题。

从技术机理上进行解释,从2018年大规模量产并快速发展至今的智能驾驶,其递进逻辑是,初期在2D成像阶段,之后随着BEV鸟瞰网络的出现,解决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感知之后,2D变3D的立体成像。之后,随着OCC占用网络的出现,车辆开始能够识别corner case的障碍物,之前,只能够识别带有标准特征的物体,如车辆、红绿灯等。

不过,一旦出现装着一堆杂物的三轮车,或者是特斯拉FSD早期在北美撞上的“横在路中间”的大货车车厢,这些问题直到OCC的出现猜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而如今流行的大模型、端到端、VLM、VLA等等新名词,也一样是AI模拟人类的驾驶逻辑。即,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来感知,前面能不能走,再决定怎么走。

但,不幸的是,积雪的道路,下面是冰面上面是积雪的地穿甲等,这些的理解和执行成本,就是当前智能驾驶的能力上限,甚至是L4时都无法解决的特殊场景。

而在中国雪线以北的城市,这样的场景其实屡见不鲜。甚至于,2024年的春节时,一场15年来最强的降雪,湖南北部、湖北东部、贵州、重庆等被波及,并在雪天之后又遭遇了冻雨。

能够做的,还是回归人类驾驶员驾驶,降低车速,而非是相信任何的系统。回归真实世界,尽管汽车企业在营销动作中带来很多的新信息点,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

以及,在当前已经量产的很多智驾系统中,随着系统成本的降低,惊险的体验也是屡创新高。如,在2024年我们实测的10万元级大疆灵眸智驾2.0产品中,早期被猜测,虽然没有城区NOA能力,但因为有着记忆行车功能,就能在比如上下班等固定的线路上得到好的体验。但事实却是,比自己开车更惊险,在汇入匝道时,直接冲着中型货车而去。

另外,在低温环境下被测出的历史遗留问题还包括,随着智能汽车不断的堆叠大屏数量,且为了迎合价格战的高烈度内卷,屏幕数量越来越多,车规级芯片比例在降低,于是,停车一晚后难以点亮屏幕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所以,智能汽车是否能完成全场景的功能泛化使用,这个近140年来传统汽车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今的智能汽车能否解决,这显然是个问题。另外,在更多的泛化环境里,还能看出纯电动车型遇到的新问题。

当前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有纯电、插混、增程3种动力形式,在低温场景里,表现最好的,其实是常规消费者认知之外的增程。

技术原理上,增程车型在多数使用场景里兼容性最好,原因是,车辆上装备的增程器是燃油机,不介入驱动,在大多数场景下不断为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虽然,会有电池掉电太狠,低SOC下加速等动力性能明显衰减的情况出现,但因为增程器烧油时产生的废热,通过热循环能很好的解决电在低温下的很多劣势场景。

相比而言,插混其次,因为除了急加速、电池明显馈电等场景下,很多时候发动机并不工作并介入驱动。

纯电车型,则是低温场景下最难熬的,已经被数次假期与冬天所验证。

如果参考到智驾工况,这样的负担会进一步增大。因为,动力电池是唯一的能源提供单元,智能驾驶则会在低温状态下出现更多的变量,比如不稳定等。

当然,也有例外,除非能把车价做到30万元以上,蔚来、宝马、奔驰等的相关表现更好。但,这也直接反衬出相对低价纯电动车型面对的窘境,尽管很多车企都会在发布会上说出,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验证,但这一切终归只有消费者来买单。

写在最后


不过,虽然有不少的坏消息,但也有相关的好消息。好消息是,技术总会从稚嫩走向成熟,尤其是眼前这么卷的烈度之下。比如在中汽中心的冬测中,很多中国头部品牌推出的最新车型,做到了-20℃低温下,30%-80%充电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的成绩。而在2019年时,这还是业内普遍遭遇的问题,即,气温虽然只有-10℃,但却充不进去电。而在2022年时,低温充电明显变慢,还是很多插混车被抱怨的问题。

总之,经历过2024年-2025年的高速增长,眼前的一切应该让人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车企的营销。那些非常惊喜且夸张的,那些让人感觉到时代改变的,那些夹杂着定语的,其真实性,也是因地制宜。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