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成都车展:在变局中坚守价值,何须 “被看轻”?

成都车展:在变局中坚守价值,何须 “被看轻”?

天府汽车 876浏览 2025-09-03 IP属地: 未知

8月31日,西部国际博览城内,来自成都双流的张老师携儿子一大早就赶到了成都车展的16号馆。16号馆一直以来都是成都车展的豪车专区,然而,令张老师感到意外的是,他们遍寻整个16号馆,也未能找到儿子心仪的兰博基尼展台,就连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豪车展台也被红旗、小米等国产品牌所取代。

豪车馆里看不到豪车。这一现象不仅让张老师感到困惑,也成了部分媒体和网络博主质疑成都车展的焦点,诸如“成都车展风光不再”“成都车展被冷落”“成都车展凉了”等评论层出不穷。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今年成都车展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着实动了不少心思。)


缺席的背后:超豪华品牌的“瘦身求生”

实际上,并非这些超豪华品牌不愿参加成都车展,而是因为它们目前在中国市场正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自去年以来,超豪华品牌集体缺席国内A级车展似乎已成常态。本届成都车展未能见到的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等众多品牌,在去年的广州车展和今年的上海车展同样缺席。

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下滑28%,中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比例已从巅峰时期的30%降至14.5%;玛莎拉蒂去年国内销量仅为1209辆,同比下降58%;而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的境况同样不容乐观,除了销量下滑,甚至连经销商也开始转向新势力。而与超豪华品牌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届成都车展新能源展区面积较去年扩大40%,自主品牌展区占比更是首次突破60%。

(看见奔驰宝马展台这样的人气,不知那些缺席的豪车作何感想?)


当“地主家”也缺乏余粮时,压缩开支自然成为行业共识:降低生产成本、收缩经销网络、裁员或削减车展预算……这种“瘦身求生”策略,甚至已成为当前超豪华阵营的主流选择。

然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本质,实则是中国汽车消费结构性转型的结果。如今,超豪华品牌的目标客群已发生显著变化:年轻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溢价”,而是更加注重技术体验与实用场景。豪车最引以为傲的“尊贵独享”模式,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规模制造浪潮中,其竞争力开始被日渐削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超豪华品牌的缺席,是汽车消费从‘身份符号’转向‘技术价值’的必然趋势。”


国产力量:强势崛起,风景独好

与豪车展台冷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产汽车品牌前所未有的高调登场。

比亚迪以“包馆+街区”的双展区模式亮相,展区面积达4000平方米,创品牌历史之最。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展馆外部原被宝马、奔驰长期占据的黄金广告位,今年也换成了比亚迪。

奇瑞集团携旗下五大品牌包下整个5号馆。其中,捷途纵横作为全新豪华电混越野序列完成首秀,威麟品牌也焕新回归。

长安汽车包揽10号馆,带来深蓝、阿维塔等多品牌矩阵,覆盖传统燃油、纯电智能、家用与高端市场。鸿蒙智行首次集结“五界”品牌,以3000平方米展区横跨大众至高端车型全价格带。

(市场驱动技术,最终将倒逼企业从“营销内卷”转向“技术深耕”。)


销量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7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已达68.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头部车企销量的持续增长,成了它们敢于在车展重金投入的底气。


车展变局:从“流量秀场”到“价值战场”

车展的价值正在经历重新定义。今年成都车展上,邓超、张雨绮、韩红等多位明星亮相展台,与消费者亲切互动。这种高流量的明星参与,相较于抽象的口号,更能凸显品牌对区域市场的重视。

今年,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的双重助力,成都车展的价值愈发凸显。本届成都车展不仅享有成都市商务局推出的专项“购车补贴”,还同步启动了第三轮汽车消费奖励活动。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国首个汽车保有量突破600万辆的城市,成都的消费水平与能力显而易见。今年上半年,成都汽车销量超过3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更是突破108万辆,占比15.1%,稳居非限购城市之首。

(请明星站台,既可以看出品牌对车展的重视度,也可以看出车展的吸引力。)


“所有数据均显示,成都车市的购买力在全国依旧遥遥领先,成都车展在其中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车展开幕前一日举办的“2025中国西部汽车消费论坛”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如是强调。

犹如一面镜子,成都车展清晰地映射出中国车市的格局变迁——曾经占据舞台中央的豪华品牌,正逐步让位给强势崛起的自主品牌。这并非车展“遇冷”,而是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市场的主动选择。

这一切无不表明,车展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车展主要作为品牌展示的窗口;如今,它不仅是拼销量、比人气的平台,更已成为行业趋势的风向标和市场变化的测温仪。


全球竞逐:中国汽车话语权的重构

成都车展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揭示了汽车行业深层次的逻辑变革。豪车品牌的“瘦身求生”,实为应对销量下滑、削减成本的无奈之举;而自主品牌“包馆”参展,则是对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积极争夺。这两类举措背后,折射出汽车竞争格局的根本性重塑。

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及部分合资品牌增长乏力。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传统豪华品牌在华销量增速仅为1.5%,远低于新能源汽车34%的整体增速,部分品牌甚至出现两位数的下滑。

另一方面,国产汽车品牌集体向上突破。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荣登中国汽车销量冠军宝座,多款车型月销破万;长安、奇瑞、吉利等品牌也借助电动化实现品牌跃升。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国产汽车品牌已具备与合资乃至豪华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成都车展正是这种实力对比变化的缩影。”

(今天的国产汽车,确实已具备与合资乃至豪华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而这种变化很快将在9月9日开幕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得到进一步印证。本届慕尼黑车展,比亚迪、奇瑞、小鹏、阿维塔、长安等数十家中国品牌将集体亮相。在曾经由欧美主导的汽车制造话语体系中,中国力量已然崛起。


结语:在变革中锚定新定位

实际上,今年成都车展引发的“冷与热”争议,本质上揭示了中国车市从“增量竞争”向“存量博弈”的深刻转变。自主品牌凭借技术突破,牢固占据主场优势,政策与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豪华品牌则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这使得今年成都车展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卖车”层面,而是成为洞察中国车市重构的“立体棱镜”。

(今年成都车展给人最大的触动,就是车展主角从国外品牌变成了中国品牌。)


从宝马、奔驰的“黄金时代”到比亚迪、奇瑞的“主场时刻”,从“豪华主导”到“多元共生”,成都车展的演变,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生动缩影。而今年那些未参展的超豪华品牌,不过是汽车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常态现象,既不意味着永远的缺席,更不会削弱车展本身的价值。

成都车展从未“失宠”,它只是褪去了表面的浮华,显露出产业变革的真实脉络。在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更贴近产业脉搏的方式,续写着西部车市的传奇。


文章标签:
泛车生活
 
相关推荐
天府汽车 2粉丝    314作品 关注 四川电视台天府汽车独家车市号账号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