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电动大咖 0浏览 2020-07-17 IP属地: 未知

“做完这一单,我就收车回去遛狗了。”经过了“入梅”后的闷热与连续大到暴雨后,这个傍晚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雨后清爽。然而,刚加盟某C出行平台不久的任师傅(化名)并不打算因为最近生意开始恢复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刚有(网约车)的时候我就开始跑了,最好和最差的时候(年初甚至1000块都不到)都经历过了,所以现在不会那么‘拼’,毕竟身体更重要。”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过去大多使用单一品牌车型的C平台上,驾驶某自主品牌纯电轿车的任师傅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表示某D和某M等平台都做过,之前“以租代购”了某款新能源车(首付3万多、月供大约4000元),没想到与融资租赁公司发生了纠纷,“当时还打了官司,那真是一言难尽……只能说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为了规避风险,今年加盟某C平台的时候,任师傅选择了“无车加入”——租了由平台推荐的租赁公司的车辆(除了押金之外每月租金7000余元),门槛不高但在单量、运营时长方面有要求。通过这几个月的“试水”(尽管其中也遇到了提成模式调整的争议),也让他对用纯电动车跑网约车更添了一些信心,“电费便宜这个不用说了,如果自己家里安充电桩(慢充)还能更便宜一点,(虽然有人说电动车不适合接长单)而且平时长单也不多,再加上以后的政策越来越严,有两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开电动车的话还是有前途的。”他表示未来如果自己购车跑(网约车)的话应该会考虑纯电动车,当然这也建立在价格比较合适(12万元左右)、质量靠谱的前提下。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抱有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任师傅这样的合规网约车司机,已经开过两种纯电动出租车的陈师傅也认为,如今的车辆比最初的版本好了很多:“这台车(的续航)大概350公里吧,其实跑一天也是可以的,不过为了安心一点,我中午休息的时候还是会充个电(选择就近比较便宜的快充桩)。(对于一些出租车司机的抵触)我觉得吧,如果习惯了(在效率上)和燃油车也没什么区别。”

想靠出行市场“破冰”,什么是关键?

在经历了疫情之后,用户需求虽然开始回暖,但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已经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进入了“瓶颈”期和转型期,一些运营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平台已经逐渐边缘化或已被淘汰出局,而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甚至是“续命”的整车企业又纷纷以各种形式入局“抢蛋糕”(前有首汽约车、曹操出行,后有享道出行、T3出行、欧了出行、有鹏出行、如祺出行,今有华晨出行、众车出行等等)。这让本就处于“流量独大的发展期”向“合规运力的扩张期”和“业务精细的多元期”转型中而不断震荡的的移动出行行业,变得悬念陡增、精彩异常。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近段时间以来,在有关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团体标准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正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地推出了系列网约车、出租车的深化改革方案,例如多个城市出台网约车全面电动化/新能源化的“时间表”、广州市推出的“记分制”(出租车与网约车均有相应条款)、广东汕头与海南琼中、东方正在试点的“巡约一体化”新模式(即合规、挂顶灯的网约车亦可巡游揽客,三地均选择了曹操出行)等。

一系列旨在推动企业有序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举措(加大因无资质车辆被查处而向平台处罚的力度、要求各平台严格落实停派和清退“无证”驾驶员和车辆),既对滴滴等“领头羊”的市场地位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也给新秀“黑马”留下了异军突起的空间和希望。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论怎样开辟多元化业务路线,各出行平台当前比拼的主要焦点还是合规、安全和服务效率。毫无疑问,由传统主机厂打造(自营或车企间合作等模式已成为主流)的出行平台在车源方面明显优于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平台,而且他们在司机培训与服务品质考核、确保乘客安全与服务体验等方面(直白地说就是对司机的管控上)也更有优势和卖点。

目前,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整车企业直属出行平台一方面加快合规化运作、加强精细化垂直运营,一方面也在通过向B端加盟商开放(如曹操出行面向第三方租赁公司等合作方的“众悦加盟”、面向自营司机的Pro-A政策)等来提升合规运力和市场“话语权”。尽管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和转型“阵痛”(尤其是涉及司机权益的政策变动),但从提升效率、控制成本、有节制地扩张的方向上来看还是没有“跑偏”的。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最近滴滴在上海启动的自动驾驶载人路测的确让网约车司机颇有些担心。但从6月27日(受大雨影响)央视转播过程中频频出现跑偏、紧急刹车且在出现行人、车辆时频频需要驾驶员介入等情况来看,其技术水平在众多自动驾驶“领跑者”面前有些黯然失色,也显示出“自动驾驶网约车”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也强调,网约车司机(有温度的服务)不会因新技术的出现而消失。

正因如此,在多元化业务拓展方面,业务增长达到“天花板”的滴滴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与其它对手一样,向绿色公务车、外卖配送、跑腿、社区电商、甚至货运等多领域进行拓展。然而,在许多从业者眼里,滴滴的优势只存在于红包、优惠券和补贴上(笔者采访的一些同时开启多个平台的师傅也直言“哪有什么忠诚度,哪家平台奖励好就开哪家”),这也让许多新晋“玩家”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希望——一般而言,整车厂商旗下的出行平台往往采用自营车辆并组建司机团队、对第三方车辆合作伙伴的管控也较为严格,因此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合规化,这对司机和乘客的权益来说当然都是一种保障。

什么样的产品在出行市场更吃香?

正所谓“在战斗中学习战斗”,整车厂商通过直属出行平台(B2C平台)与共享出行平台(C2C)“贴身肉搏”过程中,也能够更快地发现并修补产品定位、设计等方面的不足。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就拿广汽新能源旗下首款纯电动产品——埃安S来说,该款产品2019年上市后不久,经销商们就向厂方提出:“当时(全是630版本车型)的埃安S应该推出530版本,这样虽然续航短一点,但对于包括网约车司机在内的消费者来说也基本足够了,而且门槛也降低了一些。”令经销商没想到的是,广汽新能源很快推出了埃安S魅530,迅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举闯入新能源车型销量前三甲行列),而这个效率在过去或别的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

尝到了“甜头”之后,广汽新能源在今年7月2日推出埃安S年度升级车型时,2020款埃安S在取消魅Max 530及魅Evo 530两款车型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NEDC续航达460公里的魅580(补贴后14.68万元)和炫580(补贴后13.98万元)系列车型,这个“加量不加价”的“入门续航版本”车型的推出,也是源于广汽新能源对真实用户反馈意见的及时响应。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不仅是埃安S,针对运营用车群体打造、更注重用车经济性的纯电产品正在不断涌现。今年4月,东风日产推出了轩逸·纯电舒适版,补贴后售价15.3万元,NEDC综合续航里程为338公里;就在7月初,东风启辰刚刚推出了启辰D60EV标准版车型,新车补贴后售价为12.98万-14.38万元(共三款车型),综合续航里程为405公里。而网约车市场的“常客”——BEIJING-EU5电池升级版(未来还将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综合续航可达605公里的荣威ei6等众多车型也将相继推出。随着“专精”营运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性价比越来越高,网约车从业者也有机会开上更有“战斗力”的“赚钱利器”。

而在往往被普通消费者忽视的新能源运营车辆售后服务方面,无论是网约车还是(纯电)出租车司机都有过不少抱怨。某主流新能源品牌上海经销商告诉《电动大咖》,他们针对那些购车跑网约车的司机群体,不仅推出了网约车专场等优惠活动,还从更多的细节之处入手——如开通网约车司机快速(保养维修)通道、推行网约车司机合作方案、提供续保专享优惠等等,从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而据有关经销商透露,另一家在新能源运营车辆领域同样风生水起的品牌则采用了由厂家统一定点维修保养的方式,进一步保证了售后服务的质量与体验,解除了不少网约车司机的顾虑。

新能源出行市场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由丰田汽车公司、滴滴出行和广汽丰田合资成立的丰桔出行不仅采用了雷凌双擎作为运营车辆,还通过广汽丰田经销商为车辆保养车辆专属服务,为网约车司机提供培训、用车指导服务等。像广汽丰田这样的传统车企“后来者”具备巨大的线下优势,其对于车辆的理解和成本的控制、安全化和标准化服务等方面更胜一筹,同时也有利于互联网出行平台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

写在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除合规化挑战外,B2C模式平台还面临着来自成本的挑战——这是因为在管理司机方面,B2C平台会比C2C平台更加深入;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更高一些,谁能率先实现成本与收入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前许多车企在布局大出行的时候,都会首选自己企业所在的地区(从而得到当地政策的一定倾斜),而想要像曹操出行这样走向全国并成为标杆的,其实并不容易——需要在取得资质并落地、合规化运营(特别是“两证”办理与政企沟通)、车辆合作伙伴管理、App的“Bug”堵漏(某些用户的逃单行为至今难以完全杜绝)等方面踩很多的“雷”、填不计其数的“坑”。

此外,我国汽车产销增速逐步放缓,传统车企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得益于传统出行模式的转变,网约车业务或成为传统车企的业绩增长点。但如果光靠出行业务消化库存,那恐怕只是一个“缓兵之计”,而像曹操出行(吉利)、T3出行(中国一汽、东风和长安)、如祺出行(腾讯、广汽集团、滴滴等)这样的出行平台可不仅仅是“卖车”那么简单,还承载着从供给侧提供合规的司机、合规的车辆去做品牌与产品传播、推广,并获得用户出行数据的重任,最终实现像苹果一样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定义产品(不光是汽车、还包括服务)和定义品牌的能力。这也是传统车企更倾向通过自主开发、投资等方式来发展出行业务的重要目的。

文章标签:
新能源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电动大咖 5万粉丝    899作品 关注 为您介绍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智能网联新技术、汽车共享新模式!
推荐作者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柳爷评车 关注
你来说 我来测 先来一百款新车 优缺点简单粗暴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