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企业当前做的好不好,就得拿这个企业横向对比,它与竞品相比品牌力怎么样?是否每一款产品都有竞争力?是否口碑一片向好?
若从企业角度,华晨中华的横向对比品牌,应该是体制、模式都更加相近的东风启辰、北汽绅宝、上汽荣威等。
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都不高,但背后的资源和资金雄厚,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产品存在。
在品牌力上,华晨中华已然成为“中国宝马”,BMW的技术被原汁原味的吸纳;启辰和中华路径略同,只不过背靠的是日产,和宝马还有一定差距;吸收萨博底盘技术的北汽绅宝在操控性上有了不错提升;而上汽荣威则极其擅长营销和“噱头”,即便RX5是自主品牌投诉量冠军,销量却不错。
综合来看,华晨中华品牌是最有希望突围的,因为在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增量时代变为存量时代的巨大压力下,循序渐进的发展可能赶不上市场的脚步了,必须像华晨中华一样找到捷径,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来最大化的提升产品力。
华晨中华的捷径是和宝马足够深的“交情”,以至于华晨集团是宝马唯一一个授权地体系外生产宝马发动机的企业,华晨中华V7无论从设计、配件、调校方方面都有着宝马的精髓。
可能有些愤青抱怨了“中华总用宝马的东西,不就成人家的傀儡,国产品牌还如何做强做大?”。这样的言论实为不公。
恕我直言,国产汽车和诸如宝马这样的百年车企差距巨大,这是中国汽车起步晚和基础工业实力决定的,想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赶超宝马、奔驰几乎不可能。
当下,很多自主品牌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成为全球强企,而是如何在车市寒冬中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华晨中华的做法显然很聪明。
浑身散发着宝马气息的华晨中华V7,用最低的成本让产品力飙升,对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回馈。简而言之,你买一台宝马SUV要三四十万,而买一台有着宝马发动机和相近底盘功力的华晨中华V7只要十几万。
华晨中华V7在上个月推出了全新的1.8T版本,这台代号为CE18的发动机不仅有着宝马的可变气门升程、双涡管单涡轮增压,全可变机油控制等技术,同时宝马工程师全程参与调校,最大功率达到170Kw,峰值扭矩300N.m。
单从参数上看,这台1.8T发动机的功率超过荣威RX5的2.0T,更是东风启辰自吸发动机无法比拟的,它的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8.5秒。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车企选择减小发动机排量来应对国六排放标准,此做法是牺牲用户驾驶体验的;而华晨中华V7意外的选择了增大发动机排量,通过和宝马相同的NVLD3控制策略,同时对整车供油系统及排气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满足燃油系统蒸发排放、排放颗粒物限值等要求,依然满足了国六B阶段排放要求,这难能可贵。
变速箱上,华晨中华V7搭载了格特拉克湿式7DCT,世界顶级变速箱供应商给了华晨中华V7可靠性的保障,也让燃油经济性有所提升,1.8T的百公里油耗为7.2L,低于很同级别竞品车型。
我们不得不提起华晨中华V7-1.8T的操控,毕竟宝马是全球公认的操控之王。诞生华晨中华V7的M8X平台就源于宝马,这是平台架构的优势;而和操控感直接挂钩的底盘结构和调校,是由宝马和麦格纳联合支持的。
麦弗逊前悬+多连杆后悬,在过弯时能使轮胎与地面保持最大接触面积和附着力,从而增加稳定性;转向方面,采用低传动比的转向齿条,方向盘圈数更少,变道更迅速自如,且方向盘手感低俗轻盈,高速稳重,新手也较容易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
若不看车标,华晨中华V7和宝马X1“傻傻分不清楚”,它们的驾驶感受太相近了,而华晨中华V7轴距达到了2770毫米,空间上又足以和宝马X5媲美。
至于造型和内饰设计方面,仁者见仁的东西我们不去主观评判优劣,华晨中华V7的整个体型姿态较为高大、孔武有力,内饰上则营造出豪华+智能的氛围,感兴趣的消费者建议到店内亲身体验。
我们要提一提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性能,华晨中华V7按照2018版C-NCAP五星碰撞标准进行设计,主被动保护能力都不错。车身结构上,高强度钢比例达到69%,天窗骨架、AB柱等更关键部位使用了热成型钢,抗拉强度达到1500Mpa,属同级别较高水平。
所以,若单从华晨中华V7产品的角度,个人觉得它的竞品车型不应该是启辰或者荣威,而是WEY VV6,吉利领克01等自主高端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