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被爆开启规模裁员,老员工不续签,极越汽车不行了?

被爆开启规模裁员,老员工不续签,极越汽车不行了?

BusinessCars 1137浏览 2024-12-02 IP属地: 上海

11月30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称,集度(极越的主体公司)已经开启规模裁员,老员工不续签,且在年前裁员40%等消息。不过,此事未获得官方证实。

但也有好消息。

就在一天后,极越官方发布了一份看似不错的月销数据,极越汽车11月交付2,485辆。1-11月累计交付超1.4万辆。

图片

这样的销量数据看起来确实没有辜负当年极越CEO夏一平的振臂高呼,“我们拼了!”但这个市场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这个老爱洒泪的CEO和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造车新势力了。

毕竟极越基本上一直都站在谷底。

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夏一平在此前谈及极越的市场竞争时,用了看似很谦虚的一句话,“远没有到杀掉谁的程度。”但他还说,“如果说我们想跟谁对标,要跟谁打一仗,从始至终,我们就想着跟特斯拉打一仗。”

如果从现在来看,夏一平也没有太谦虚,毕竟想跟特斯拉打一仗这个目标确实有点太大了。

不过对于造车来说,极越汽车一开始满怀梦想是令人信服的。毕竟极越身后有百度、吉利两大靠山。

图片

百度作为手握前沿智能技术的互联网大厂,吉利作为深耕汽车市场多年的传统汽车巨头,理论上来说,极越的技术和制造生产,都不是问题。从实力背书来说,极越确实有机会和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产品,有机会进行同场竞技的。

所以即便从集度到极越,尽管市场对此已有诸多议论,但两大巨头的联手,依然让不少人对其寄予厚望。

但就是这让一场强强联手也让其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众所周知,在极越的前身集度时期,百度是合作的主导方,吉利则是其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55%和45%。然而,随着集度更名为极越,双方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吉利持股比例上升至56%,掌握了主导权。

这一变动,虽然当时看似只是内部调整,如今看来,却为极越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图片

在外界认为,这场牵手的前提是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的火热发展,以及吉利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百度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布局较早,对于吉利来说,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对象。

然而,双方的合作思路却截然不同。

吉利需要的是一个短期的助力,以便在智能化领域树立标杆;而百度则希望借助吉利的制造能力,专注于智能化的“软件”维度。

就像大部分的婚姻,之所以会不幸福,是因为从结婚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而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裂痕。

随着近年来吉利在智能化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在极氪等品牌上看到了落地,吉利在智能化方面已经不再需要百度的赋能。而百度本身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并无优势,一旦吉利抽离,百度便陷入了困境。

至此,极越的“边缘化”命运似乎已成定局。

图片

尽管夏一平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对极越汽车的信心,并一直宣称要留在牌桌上,但激情并不能改变极越的现状。按照目前行业判断,接下来,月销4万辆是新势力领头羊的门槛,达到2万辆才有机会留在牌桌,刚过1万辆的机会比较渺茫。

新汽车十年,尤其是在巅峰时期的2018年,包括新势力在内,中国汽车品牌有487个。但现在,连“蔚小理零”仍还在为留在牌桌上而努力,那留给极越还能有多少机会呢?

销量不够,负面来凑?

销量上不去,又没有知名度,那该怎么办?

在夏一平的反思中,他曾把问题归结为两点。首先是营销,“营销手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与雷军之前对各大车企的‘致敬’连环炮相比,极越01的营销策略显然逊色不少”。

图片

另一个是品牌。他认为,极越01前期经过品牌更名和股权变动后,品牌影响力尚未达到竞争对手的水平,在市场推广和用户认知方面挑战很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夏一平从幕后走到台前,他认为品牌认知建立初期,应该把多把用户带上车。

今年1月起,极越营销和销售团队进行大换血,并且由夏一平亲自带队,开启变革。此外,极越还加大直播投入,夏一平不仅学雷军也学李斌,亲自参与到直播中来,加强产品与市场的联系。

图片

不过,直播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营销过头也适得其反。

就在今年8月,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发朋友圈炮轰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随后,徐继业多次对此事进行回应,称朋友圈只是发表一些个人言论,夏一平也对其进行了内部通报处罚。

此番言论的缘起是,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Q2的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汽车Q2卖了27,307辆,收入64亿元(每辆车平均售价23.44万元),亏损18亿元,平均每辆车亏6.6万元。雷军和小米总裁卢伟冰都解释了亏损的原因。

图片

小米下血本卖车,不惜通过亏损来扩大市场的方式,并不是所有车企都可以借鉴的,徐继业的评论也正是因此而起。

但话说回来,小米还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极越的确不一定有。

据公开资料显示,极越汽车前身集度汽车在2021年3月获得3亿美元启动资金(约20亿元)。2021年4月,集度汽车CEO夏一平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未来五年,百度将向集度汽车投入500亿元研发资金,因此认为小米和华为不足为惧。2022年1月集度汽车宣布完成近4亿美元(超25亿元)的A轮融资,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投入。

这些钱对于造车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200亿元,是李斌在2016年给出的造车门槛价,2022年他又表示“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何小鹏则说200亿元不够花。

图片

参照唯一实现多年度盈利的特斯拉,从2007年到开始持续赚钱的2019年,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累计高达185亿美元,近1300亿人民币,至2022年则为426.3亿美元,近3000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极越的第二款车——极越07该车对标的就是小米SU7。作为直接的竞品,极越把矛头指向小米,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它被业内人士拿来与小米比较,而且越是比较,越是容易被评价为“比不上”。

所以换个思路来看,极越对小米汽车的眼红也在情理之中。

最重要的还是极越目前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

相较于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在商业模式上有独创性,身为一家用户型企业,蔚来提供迥异于其他品牌的服务体验,包括优越的充换电体验等;将智能刻在基因里的小鹏汽车,通过10年打磨,如今站在了智能化第一梯队,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方面,这也小鹏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杀手锏。

图片

作为第一家盈利且擅长打造超级爆款的新造车势力,理想汽车打造了核心竞争力——产品定义。而零跑汽车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域自研,自研、自造核心零部件占整车成本的60%,使其在核心技术上保持自主,有效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能带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相比之下,极越汽车有什么?

在业内看来,极越想要自救,或许最终还是要依靠智能驾驶技术。除了“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方案是极越的强项之外,目前智能驾驶的发展前景广阔,或许能让极越凭借这份“黑科技”再获得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在极越07上市后,用夏一平的话来说就是内部销量正在好转,不过从目前的市场和销量反馈,仍旧是任道而重远。毕竟百度帮不上忙,正在从扩积扩张转向保守整合、战略收缩的吉利更无暇兼顾。

所以,极越背后的百度和吉利,并不是1+1大于2,而夏一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新能源
 
相关推荐
BusinessCars 7477粉丝    2818作品 关注 玩味汽车,解码商业!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