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自动驾驶隐形冠军”Momenta:一个“孤勇者”的突围样本

“自动驾驶隐形冠军”Momenta:一个“孤勇者”的突围样本

汽车通讯社 1765浏览 2025-02-19 IP属地: 未知

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迎来IPO大年。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昔日明星公司纷纷冲击二级市场,而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成立8年、融资超12亿美元的Momenta——如今,其市场份额已达到60.1%,远超华为智驾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家由清华学霸曹旭东创立的公司,既非纯L4技术流,也非传统Tier 1供应商,却在量产与高阶智驾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从商用车DMS到乘用车NOA,从纯算法方案到域控硬件布局,Momenta的成长史几乎是一部中国智驾产业的“进化简史”。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主机厂自研大潮汹涌的当下,它的选择与困境,折射出整个赛道的生存法则。

量产数据驱动:一场“双飞轮”的豪赌

2018年,当同行们还在为L4 Robotaxi烧钱时,Momenta已悄然转向商用车后装市场。

凭借驾驶员监控系统(简称DMS)和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公司每年营收达数千万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奇迹。“活下去”的务实策略,让Momenta避开了第一轮泡沫破裂的冲击。

但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很快发现,商用车的数据无法直接赋能乘用车。

商用车设备的低精度传感器、非标准化安装,导致数据质量远低于前装要求。更致命的是,商用车场景封闭单一,难以覆盖乘用车复杂的城市道路长尾问题。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

Momenta提出“双飞轮”战略:通过乘用车量产项目获取海量数据,反哺L4技术迭代;同时以L4能力提升量产算法壁垒。

这一逻辑看似完美,实则充满风险——它要求公司必须在量产落地与高阶研发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此时,上汽成了关键推手。

2021年,上汽向Momenta投资超10亿美元,并将智己品牌的首发智驾系统交给其开发。

彼时,特斯拉FSD已初步验证“数据驱动”的可行性,而上汽急需一款能对标的产品确立高端形象。双方一拍即合:Momenta获得宝贵的量产练兵场,上汽则借力补齐智驾短板。

然而,数据积累并非坦途。

智己L7上市后,NOA功能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用户体验与华为、小鹏等存在差距。许多行业内人士在当时都认为:“Momenta的算法更依赖规则驱动,而华为已转向端到端大模型,这让数据利用效率拉开差距。”

即便如此,智己项目仍为Momenta带来超20万辆车的数据沉淀,成为其冲击其他主机厂的“敲门砖”。

真正的考验在于规模化。

曹旭东曾测算,智驾软件需覆盖400万辆车型才能盈利,而Momenta目前定点车型销量合计不足百万。更残酷的是,主机厂为控制成本,将开发费压到极限。例如,Momenta在前期投入约500万元,但主机厂仅支付180万元,剩余缺口需靠后期销量分成填补。一旦车型滞销,亏损即成定局。

可见,“双飞轮”的本质是一场豪赌:用短期利润换数据规模,再以数据优势构建长期壁垒,当下的Momenta,仍在寻找第二个“上汽”。

主机厂深度绑定:一场危险的权力游戏

Momenta的崛起,离不开与主机厂的深度绑定。

从早期的上汽、广汽,到近年的一汽、丰田,其客户名单几乎囊括主流车企,但这种合作模式,正面临双重挑战。

一是主机厂的“吸星大法”。

2023年,比亚迪投资大疆车载5亿元,蔚来全栈自研NOP+,理想引入轻舟智航作二供……头部车企纷纷将智驾纳入核心能力圈。没错,主机厂现在对供应商的态度是‘既要又要’——既要你的技术,又不想让你赚到钱。

Momenta的处境尤为微妙。

尽管手握多家定点,但合作车型多属“试水”性质,而非走量主力。以比亚迪为例,其畅销车型的域控硬件和算法均由弗迪科技自研,Momenta仅参与腾势等高端线开发。这种“边缘化”合作,导致数据质量和商业回报大打折扣。

二是话语权的此消彼长。

2022年,Momenta在与禾多科技的广汽项目竞标中胜出,但条款极为苛刻:广汽要求Momenta开放部分源代码,并接受销量对赌。

类似案例已成行业常态。曹旭东感叹道:“现在不是方案商选主机厂,而是主机厂用‘养蛊’模式逼方案商内卷。”

即便如此,绑定大厂仍是Momenta的最优解。

2023年,Momenta与奔驰达成合作,后者将采用Momenta算法优化L3系统。

跨国车企的谨慎与高付费意愿,为Momenta提供了难得的利润空间。但隐患同样存在:奔驰自研团队已超千人,Momenta的角色更接近“技术外援”,随时可能被替换。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模式的脆弱性。纯算法方案商的毛利率普遍低于20%,而域控硬件厂商德赛西威的毛利率可达25%以上。

Momenta近年虽补强硬件能力,但域控市场已被德赛、华为、大疆等瓜分,新玩家突围难度极大。一位供应商透露:“Momenta的硬件团队仅几十人,主要做设计外包,核心生产仍依赖代工厂。”

这场“权力游戏”中,Momenta的筹码是数据规模和工程化经验,而主机厂的底牌是销量与资本。双方既相互依存,又暗藏博弈,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让合作终止

软硬一体突围:芯片阳谋与资本焦虑

2023年底,Momenta悄然成立芯片子公司“新芯航途”,由90后高管李俊挂帅。这家公司承载着Momenta的终极野心,以自研芯片打通软硬一体化的“任督二脉”。

逻辑并不复杂。地平线的崛起已验证“芯片+算法”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定制化芯片提升算法效率,再以算法优势绑定客户,形成生态闭环。

Momenta的路径与之相似——开发算力80TOPS的中端芯片,瞄准20万-30万元主流车型,既避开英伟达Orin的高成本压力,又能满足车企性价比需求。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新芯航途目前仅完成天使轮融资,流片时间未定,而地平线J6E芯片已进入量产周期,华为昇腾芯片更是横扫车企订单。

Momenta的劣势显而易见:

首先是技术积累薄弱:芯片设计需要长期投入,Momenta团队此前并无相关经验。

其次是生态支持不足:地平线有长安、比亚迪等战略伙伴,而Momenta的股东上汽仅占新芯航途极小股份。

最后是窗口期紧迫:英伟达下一代芯片Thor算力达2000TOPS,留给中端芯片的时间不足三年。

一位芯片行业人士评价:“Momenta造芯更像上市前的‘故事包装’,实际落地至少需要5年,届时市场格局早已固化。”

即便如此,这一布局仍具战略意义。

对二级市场而言,“软硬一体”概念能显著提升估值想象空间;对主机厂而言,自研芯片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有助于增强合作粘性。更关键的是,芯片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恰好能通过IPO募集——据透露,Momenta计划将上市融资的30%投入芯片业务。

但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耗尽。

2023年以来,自动驾驶赛道估值普遍腰斩,投资者更关注造血能力而非技术愿景。Momenta的招股书显示,其2023年营收约8亿元,净亏损达12亿元,且亏损率逐年扩大。若不能尽快证明商业化能力,上市后的股价压力将空前巨大。

尾声:一个时代的注脚

Momenta冲击IPO,恰逢中国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转折点。

过去十年,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两轮泡沫:第一轮是L4 Robotaxi的狂热,第二轮是主机厂量产NOA的大混战。Moment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两轮泡沫的见证者,也是极少数穿越周期的幸存者。

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的选择,映射出一代自动驾驶供应商的集体困境:

当算法红利消退,如何找到新的护城河?

当主机厂自建藩篱,如何避免沦为“高级外包”?

当资本趋于理性,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

答案或许藏在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一句话中:“在汽车行业,慢就是快。”

可见,Momenta的上市不是终局,而是新一轮竞赛的起点。

当智驾进入“拼爹”(主机厂支持)、“拼钱”(研发投入)、“拼数据”(规模闭环)的残酷阶段,它的故事仍值得持续书写——毕竟,在一个确定性稀缺的时代,任何敢于探索“未知路径”的尝试,都是对行业未来的投资。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317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