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财报争议中的逆势思考:我为什么看好理想汽车2025年的发展?

财报争议中的逆势思考:我为什么看好理想汽车2025年的发展?

电动大咖 1092浏览 2025-03-25 IP属地: 未知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拐点。补贴退潮、技术迭代、价格战白热化,行业从“狂飙突进”转向“加速淘汰”。

在这一背景下,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市场普遍不看好”的财报:

全年销量突破50万辆,总收入达1445亿元,现金储备1128亿元,但毛利率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的隐忧亦浮出水面。市场对此反应激烈,股价持续震荡。

然而,若以更长远的视角审视,理想汽车的财报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智能出行产业的未来图景——它不仅是财报数字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信仰、战略定力与全球化野心的对话。

透过这份财报,我们或许能解码理想汽车如何以“危机意识”为锚,在逆周期中构筑护城河,并锚定下一个十年的增长极。

守正出奇,

理想汽车在高端市场的“韧性攻防”

2024年,理想汽车以15.3%的市占率稳居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销量冠军。这一成绩的含金量在于:在问界、智界、小米等竞品围猎下,理想L系列以“家庭智能SUV”的精准定位,守住了高端市场的基本盘。

尽管财报显示四季度毛利率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至19.7%,但单车毛利仍维持在5.3万元,均价(税后27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数据背后,是理想对高端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卖车不是卖参数,而是卖生活方式”。

短期来看,增程赛道竞争加剧、纯电市场突破艰难,似乎让理想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但若细究其战略布局,可见理想正以“守正出奇”之策应对挑战:

首先是L系列持续迭代。

2025年,理想L9中改款将直面问界M8的冲击,而L8/L7通过智驾硬件升级(如激光雷达算力提升)巩固技术壁垒。财报提及的“供应商年降不及预期”,实则是短期产能调整的阵痛,随着下半年纯电车型上市,规模效应将逐步释放。

其次是纯电i系列破局。

7月发布的理想i8与下半年亮相的i6,标志着理想正式进军纯电赛道。尽管市场对高端纯电的“爆款潜力”存疑,但理想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i8定位“AI时代的空间机器人”,搭载VLA(视觉-语言-行动)架构,将车内空间从“驾驶工具”重构为“第三生活场景”。

这一理念与特斯拉Cybertruck的“未来感”形成鲜明对比,更贴近中国家庭用户对实用性与科技感的平衡需求。

尽管外界对理想纯电i系列未来发展存疑,但我认为,高端市场的竞争本质是用户心智的争夺。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研,理想L9用户净推荐值(NPS)为72分,高于问界M8的65分与蔚来ES8的68分。这一差距的关键在于,理想用户对“场景功能实用性”的满意度高达89%,而竞品用户更关注“技术先进性”(占比53%)。显然,理想已成功将竞争维度从“参数对比”升维至“生活方式定义”。

可见,理想以“家庭”为支点,在增程市场建立了难以复制的品牌认知;而纯电i系列的推出,则是从“场景定义产品”向“技术定义场景”的跃迁。若能在智能化体验上形成代际差,理想有望在2025年复制L系列的成功路径。

在智能化方面,理想汽车有很大优势。

理想汽车的VLA(视觉-语言-行动)架构,常被外界简化为“多模态大模型上车”,但其真正野心在于打造一个“闭环生态”。以计划于7月发布的纯电SUV i8为例,其技术路径透露出三大创新:

首先是,传统智驾系统过度依赖视觉算法,而理想的VLA架构引入了跨模态融合机制。

例如,当车辆识别到雨雪天气时,系统会同步调用语音助手提醒用户“开启雪地模式”,并自动调整空调风向以避免玻璃起雾。这种“感知-决策-交互”一体化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学习成本。

其次是,商业模式方面。理想并未盲目推行“软件收费”,而是采用“基础功能免费+高阶服务订阅”策略。

例如,i8将标配L2+级智驾,而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和“场景引擎”,如自动泊车+充电桩预约联动则需按月付费。财报显示,2024年理想软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40%,达18亿元,尽管基数较低,但用户付费率已从5%提升至12%。

最后是生态协同方面。

理想与小米、华为等企业的一个关键差异,在于其拒绝卷入“生态联盟”的内耗,而是聚焦自有生态的闭环打造。

例如,i8的车机系统可直接控制理想自研的家用充电桩,未来还将接入其规划中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这种“车-家-桩”一体化生态,有望形成用户迁移的高壁垒。

技术长跑:L4时代的换道超车

财报中,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的布局着墨颇多。

管理层明确表示:“L4将催生汽车从工具向AI空间机器人的质变。”这一判断直指行业核心矛盾——当下新能源车的竞争仍聚焦于续航、配置等硬件维度,而L4级自动驾驶的成熟将彻底重构产业价值链条。

理想的应对策略可概括为“双轮驱动”:

首先是硬件预埋,为L4时代铺路。

理想下一代车型将标配超高清激光雷达、Orin-X芯片和5G通信模块,算力冗余设计确保车辆可通过OTA持续升级。财报披露的1128亿元现金储备,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资金。

其次是软件定义:探索商业模式革命。

理想的VLA架构并非简单的“多模态大模型”,而是将视觉感知、自然语言交互与车辆控制深度融合。

例如,i8可通过语音指令自动规划行程、识别路况并调整驾驶模式,甚至根据用户情绪推荐音乐。这种“类人交互”体验,为软件订阅服务(如高阶智驾包、个性化场景模式)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并未盲目追逐“全自动驾驶”的噱头。李想清醒地指出:“L3仍是辅助工具,L4才是颠覆起点。”这种务实态度为将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理想对L4的布局,实则是以“技术长跑”避开价格战的泥潭。一旦其VLA架构形成生态闭环,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毛利率有望重回上升通道。

大出海:开辟第二战场

2025年1月,理想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开业;同期,哈萨克斯坦、迪拜、乌兹别克斯坦的直营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理想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尽管财报未披露具体海外销量,但其“先基建、后卖车”的打法颇具深意。

理想的全球化路径呈现两大特征:

高端切入,规避低端内卷。与比亚迪、奇瑞主攻东南亚、拉美市场不同,理想首选德国(汽车工业腹地)和中东(高净值用户集中)作为出海首站,延续其高端定位。

本地化研发,尊重区域差异。慕尼黑研发中心将聚焦欧洲用户的驾驶习惯(如高速不限速场景)、数据合规要求,避免“一刀切”的产品移植。

短期看,全球化投入可能拖累利润率;但长期而言,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要知道,欧洲新能源车均价超4万欧元,这将为理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化,不应止于“产能输出”,而应升维至“技术标准与品牌价值输出”。理想的海外布局,暗合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端制造的国际势能。若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其品牌溢价将反哺国内基本盘。

尾声

2025年,理想汽车注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增程赛道护城河遭受冲击、纯电车型爬坡压力、全球化投入的财务成本……但财报中的两组数据揭示了其韧性所在:

一是15.3%的高端市场份额,证明其产品力未被竞品稀释;

二是1128亿元现金储备,为其技术研发与全球化提供了充足缓冲。

历史经验表明,伟大企业的诞生往往伴随周期的阵痛,危机感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

理想的财报,恰似一份“危机宣言”——它不掩饰短期的困境,却以清晰的战略路线图,昭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仰。在智能出行这场马拉松中,理想已迈过电动化的起跑线,正以技术、全球化与用户洞察为三驾马车,驶向无人区。

或许,2024年的理想正如2012年的华为:在质疑声中蓄力,在寒冬里等待春天。而春天,终将属于那些敢于在逆周期中播种的人。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电动大咖 5万粉丝    897作品 关注 为您介绍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智能网联新技术、汽车共享新模式!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