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在智能驾驶技术加速演进的浪潮中,车企自研与第三方方案商的博弈愈演愈烈。元戎启行CEO周光以“物理AI”的前瞻性视角,试图打破传统智驾的技术天花板。而在特斯拉的技术代差与本土化突围的双重压力下,周光如何在商业化与技术理想主义之间找到平衡?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EV视界专访了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共同探讨智能驾驶的发展与未来。
当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车企自研趋势愈发明显。面对这一挑战,周光坦言:“车企自研更多集中在中低阶功能,高阶智驾仍需时间积累。元戎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深度与物理AI的前瞻性布局。”他进一步解释,高阶自动驾驶需要海量数据闭环、训练体系以及跨领域人才储备,而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复制。元戎将自身定位为“物理AI公司”,而非传统智驾方案商,其RoadAGI产品试图突破专家系统局限,构建从感知到决策的通才模型。“智驾只是物理世界AGI的第一个落地场景,我们的目标是推动AI从工具向通用智能进化。”
谈及特斯拉FSD的技术领先性,周光承认:“V13架构确实在技术代差上领先行业,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由于数据采集受限,特斯拉无法直接优化中国场景的训练集,而元戎通过本土化数据闭环,正在加速追赶。他强调,数据质量而非数量才是端到端架构提升的关键。“高质量数据需要与模型迭代同步进化,简单堆砌数据反而可能拖累算法效率。”元戎正在推进类似V13的架构落地,预计下半年实现技术对齐,同时保持对中国特色场景的适应性。
面对“智驾平权”这一行业热词,周光认为降本不能以牺牲技术路径为代价。“我们不会选择低算力芯片来妥协AI能力,而是通过多芯片平台适配实现成本优化。”他透露,元戎将在2024年推出面向中端市场的量产方案,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降低部署门槛。这种策略既满足商业化需求,又保留技术迭代空间。“真正的平权不是价格战,而是让高性能智驾成为行业标配,而不是少数玩家的专利。”
元戎新发布的VLA(视觉动作空间多模型)架构被周光视为从专家到通才的转折点。“VLA的本质是构建时空统一的认知框架,这为实现L5级自动驾驶提供了底层支撑。”而对于L3的商业化浪潮,他保持审慎态度:“L3的本质是工程问题,AI能力越强,兜底设计越简单。”他指出,部分车企通过高精地图实现的“车位到车位”功能实为技术倒退,属于对工程能力的过度依赖。元戎选择在保留核心AI能力的基础上,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过渡方案,既不放弃技术追求,也兼顾商业价值。
当被问及算力需求时,周光认为当前行业尚未进入真正的“大模型时代”。“如果连VLA架构都未采用,谈算力Scaling Law毫无意义。”他判断,未来3-5年内车端算力将从100T向1000T演进,而云端训练算力需求会随着模型架构升级呈现非线性增长。特斯拉V13已初步采用大模型范式,而国内玩家仍停留在专家系统阶段。“端到端是大模型的必然选择,只有彻底抛弃传统机器学习范式,才能真正享受技术红利。”
对于理想汽车对AGI短期商业价值的质疑,周光回应称:“通才系统与专家系统的研发并非零和博弈。”他以红绿灯下的铁轨场景为例,说明通用认知能力对安全性的关键作用。“真正的L5需要幼儿园级别的通用理解力,而非仅靠堆叠车道线识别专家。”元戎通过在移动能力领域的垂直整合,既实现技术进化,又保持商业化节奏。“我们的目标是用最小的额外成本,构建物理世界的通用AI基础设施,而非陷入场景堆砌的陷阱。”
周光将AI发展类比为人类认知进化:从弱专家到通才,再到强专家。“Waymo的局限性在于仍属于专家系统,而真正的开放世界需要通才模型支撑。”他坚信,智驾行业正在经历类似语言大模型的技术范式转移。“只有完成从specialist到generalist的跃迁,才能避免在下一轮技术洗牌中被淘汰。规模效应的前提是进入正确时代,否则数据和车辆数量都是无效资产。”
**写在最后**
周光描绘的元戎蓝图,既是对AGI的技术执念,也是对商业现实的清醒认知。在智能驾驶从“炫技”走向“普惠”的关键节点,他的选择是:用通才系统重塑行业规则,同时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技术定力。当多数玩家还在争论L2+与L3的优先级时,元戎已然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AI的星辰大海——一个属于“物理世界AGI”的全新时代。
探店2025款小鹏G6 你会选择哪个配置呢?
树安全标杆
喜讯:一汽丰田荣获丰田全球服务表彰十连冠特别奖
“一口价”成为合资品牌流行的营销方式,但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套路
降维打击!MG7把B级轿跑打成“A级价”
聚焦产品、聚焦资源、聚焦精力,是蔚来的当务之急。
智美B级轿跑MG7全国限时一口价10.99万元起,B级轿跑首次进入10万级价格区间。
吉利放大招!2025年买车必须看它?安全、智能全拉满!
品质为锚、价值为帆,就是上汽大众的长期主义
一汽丰田3月销量惊人!销量暴涨22.3%,销售新车超7万台
当下,汽车市场迭代加速,多极竞争格局下的此消彼长已是行业主旋律。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份额突破了60%,合资车企普遍面临销量下滑压力。但也有例外,譬如一汽丰田2024年累计销量达800,199辆,成为唯一实现连续两年正增长的主流合资车企。
用车无忧,换车更值钱:一汽丰田为用户打造全周期价值保障
一汽集团销量数据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高端化不应是单选题,而是动态平衡的战略艺术。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代表企业之一的奇瑞,从1997年成立以来,到2025年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全球用户的高度认可与青睐。KGM作为具有71年历史的韩国第二大汽车集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越野及SUV技术见长,旗下多款产品在韩国及部分海外市场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口碑。在面......
海洋超值驾,惊爆一口价!比亚迪海鸥、宋PLUS DM-i等六大爆款车型齐发一口价,最低5.68万
奇瑞控股集团与韩国KGM集团今日在奇瑞全球总部签署中大型SUV联合开发协议
插混才是更优选择 插电混动技术比增程更强更全面
奇瑞与韩国KGM深化战略合作 共拓全球市场
2025年3月国内品牌造车新势力销量出炉,这个月的销量看点十足,理想失去榜首位置,而前三名中则有一匹黑马杀入,究竟谁才是新的爆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