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奔驰开始反击国产车,华为开始升级,谁的胜算更大?

奔驰开始反击国产车,华为开始升级,谁的胜算更大?

路咖汽车 2200浏览 2025-08-10 IP属地: 未知


国产豪华车的崛起,正在逼出最强奔驰。

曾经买奔驰是冲动消费,但现在却转变成了理性消费。最新的消息是,奔驰要改变之前自己的很多规则了,比如通过体系改良,能将减少1-2轮车辆实测的时间。

在2025“奔驰标准”科技日里,在对媒体展示,奔驰是如何建立标准并打造独特的驾驶质感的环节里。它通过四位一体的体系创新,给到了我们上述的最新结论。

我问:“1-2轮实测时间,预计能提升多少效率,可以量化吗?”

奔驰的工程师:“要看具体测试什么,而且不同的车辆也不太一样。”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奔驰会在整个体系上有明显的加速,不过,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我们还无法判断它和国产车之间在效率上的优劣。而现在,中国车企确实是卷到了世界第一,很多车企造一辆车最慢只要2年,最快则只要7个月左右。并且,这些车辆在很多的销量榜单上都排在高位,这在汽车行业内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本质上,如今汽车市场的竞争是关于底线和选择。有人选择必须要按照标准进行测试,比如奔驰和宝马都有至少经历2个冬天(也就是2年以上)的测试,来优化车辆上的各种功能、声音、震动等。当然,这样的做法显然就意味着,无法和一众国产车来PK。现在热门的头部国产车惯例是,一年进行一次大更新,甚至2次,到3次。当然这背后,更多是依靠仿真、模拟,而少了一遍又一遍的实测。

不过,随着竞争烈度的不断升级,现在的情况也已经是明牌。最大的变化是,对中国豪华车市场影响最大的品牌-华为,在和一众合作伙伴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和体系深度绑定。奔驰、宝马,分别亮出了明牌,要开始和一众中国豪华车开始正面竞争,也就是正式反击。于是,新一轮洗牌开始。

奔驰的反击,核心变化在哪?


虽然没有喊出类似“500万内最好”这种能够快速传播的金句,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奔驰的变化极大。变化的幅度,在其诞生近140年的历史上都不多见。

具体的表现有:

本周,奔驰明确的表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新车发布计划将在几个月后就开始陆续落地;

2024年开始,奔驰就已经多次提出中国市场的新任务,其品牌的全球创新引擎;

在更多的行为上,奔驰开始更勇敢的针尖对麦芒亮出肌肉,就比如奔驰标准科技日上的种种。

那么,拆分这3点,就能看出来奔驰究竟想对外展示什么。归纳一下就是,“我可以不喊遥遥领先,但我是领先的”“是的,消费者要什么,我就可以给什么”。

先从史上最大规模的新车发布计划上看,这份来自投资者文件里的信息,目前已经被确认为真。

在2026年开始,奔驰将至少推出18款新车,而2027年这样的攻势还将继续,预计有14款新车推出。换算下来,相当于到2026年,平均每20天就有一款奔驰新车推出。这样的速度,将超过比亚迪、吉利,当然也更明显超出蔚小理、鸿蒙智行。

这份名单里将包括很多全球熟悉的经典车型,经典车型的智能和新能源版本。比如,奔驰GLE的中国国产版本、新的奔驰C级和奔驰GLC,包括奔驰GLC的纯电版本。包括奔驰S级和奔驰EQS的中期改款,当然还有能让燃油车拥趸所开心的,新的燃油车、V8发动机等。

如同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那样,如此数量的新车进入市场,消费者的认知肯定会变。喜新厌旧向来是消费的铁律,只要是配置给的够多、价格给的到位,还没出现过失败案例。

很显然,奔驰是有机会给到更惊喜价格的。因为同样在2025年开年时,它就提出了目标,包括在2027年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超过30%。通过供应链协同与生产柔性化,到2027年降低10%的生产成本。

定价上会留出惊喜的空间,智能驾驶辅助和魔毯悬挂等新技术会充斥在和问界M9、尊界S800等竞争的市场里。

以我们的实际体验为例,2025奔驰标准科技日上,共设置了关于座椅、底盘、线控转向+EABC等具体的技术体验环节。奔驰的座椅特色是,它不止是大沙发,不追求绝对的软和绝对的硬。而是,座椅是和整车的底盘进行一同设计,同时考虑减缓底盘的冲击和传递到座椅上的冲击。

本质上,这才是“开宝马、坐奔驰”的标准答案。方便理解,再举个例子,这相当于是做青椒肉丝盖饭,只做好大沙发相当于只盯着菜,但奔驰还要盯着做好米饭。

总之,这就是奔驰的标准,关注全局。当然,这样做下来成本不菲,所以在当前的消费环境里,仅凭着座椅好,让人买单这并不现实。不过,在试完悬挂、敏捷操控系统、EABC、线控转向之后,答案其实也就呼之欲出了。

目前的新一轮国产车,虽然特别喜欢把迈巴赫放在发布会的PPT里对比,但距离奔驰的E-ABC差距很明显。确实,现在20多万的车上已经开始配备了空气悬挂和主动预瞄等技术,但从技术角度来看,奔驰还是这方面的王者,即便是拿尊界S800来对比也一样。

奔驰不会的,国产车目前也不会?


之所以敢这么下结论,因为试过以后就能发现,其实奔驰的钢板悬挂调的甚至比很多国产车的空气悬挂更好。而E-ABC,也就是魔毯悬挂的迭代产品-主动车身控制系统,这也要比问界M9和尊界S800上的效果更好。

原因在于,稳定、系统运行几乎无感、也没有不适感。在测试过目前的很多国产车之后,多数车型会面对三个相同问题,一是开船感,二是Y向和Z向的运动控制,三是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突发不适感。

所谓开船感,是感觉车内的震动会比较小,空气悬挂会尽可能的吸收冲击,但代价就是放弃了路感。因为空气悬挂或者空簧的加入,车辆依然能正常驾驶,但是明显感觉不到传递到方向盘上的路感。车自然是能开,但是这也就和驾驶乐趣等等无关,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运行就是这样,如果不能直接感知,那先天的会产生信心不足。

Y和Z向的运动控制也是如此,在空气悬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多车主发现一件事,排除车辆点头、制动力回收的拉扯之外,驾驶者感知不到晕车,但乘客会感觉到。这是因为,空气悬挂或空簧为了尽可能的吸收所有的冲击,所以在Y向(纵向)底盘总是在持续的回弹和压缩。

而这也就涉及到汽车的深层逻辑了,只追求某一项的绝对效果,就会起到反效果。在缺失了足够的韧性,只追求舒适性时,就会发生Y向始终在波动,于是发生晕车感。理想汽车不久前更换新的空气弹簧和空气悬挂,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而这些,在奔驰E-ABC上都不会出现。核心原因是,它不仅在理念上是中国目前很多底盘技术的祖师,在结构上也是完全不同。四个车轮都有48V机构,再配合上几年前就可以实现的对路面的预瞄,所以各个车轮可以分别应对路面的弹跳、起伏等。所以,就在测试过程中其实就能发现,不仅是感觉不到车内的太多起伏,甚至感觉不到悬挂的压缩和回弹。简言之,差异很容易体验的出来。

于是,技术上的结论也就很清晰了。掌握底盘、驾控、安全、品质等方面优势的还是属于奔驰这种沉淀了100多年的企业,而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这也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看看华为德研所目前所做的,在德国大量就在一直吸收曾就职于奔驰宝马的工程师,再将学来的东西通过大量的模拟仿真计算等,快速的应用在实车之上。

本质上,德国豪华车和中国豪华车,如今是在互相学习,重新磨合份额的阶段。除了奔驰之外,接下来宝马也将开始在这一方面试图对中国豪华车产生竞争优势。9月要在德国发布,年内将在中国国产的新世代车型,它在智能上最核心的应用是“超级驾控大脑”。

单个车轮可以被控制、积攒上百年的核心驾控数据可以被AI算法利用,有一组今年4月官宣的话术是,在非紧急状况下,新系统可实现145公里/小时以下,98%的日常制动场景无需机械制动参与,车辆从运动到静止,都能无比平顺丝滑,彻底摆脱了顿挫感、噪音和震动。

上述这些,很明显会将豪华车的质感拉升到新的高度,而宝马如此,奔驰还会继续加码。至于国产车是否会进行反击,这会是后置动作。理想在德国成立了底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华为德研所也同样在进行储备,但先发的肯定是奔驰和宝马。

此消彼长,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之外,其实最大的核心还有整个体系的变化,最终才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即“重新梳理成本”给到中国市场该有的定价。

问界M9、尊界S800、问界M8如今能够在市场里完成收割,再算上小米SU7和小米YU7的成功案例。本质上并不是传统车企做错了,只是传统车企的定价体系,已经不足够跟上如今新势力们所带起来的新模式。

而这,也就要提及华为最近的一系列新升级,定价体系有望继续发生变化。

华为和奇瑞合作的智界,最新官宣进入2.0阶段。不再有掌控权之争,而新的2.0模式,核心的主旨不止是技术快速进步,还有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下探。本质上,这是华为和小米等企业独步江湖的秘籍,也是奔驰和宝马如今面对竞争的核心差异。

智界独立,将投入百亿资金,组建50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接下来,华为主导从产品定义、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管理。

另外,相关的升级案例还包括长安、东风两家车企身上展示出来的共创模式。阿维塔和华为的合作进一步加深,2026年将推出阿维塔的新一代车型,奕派科技则和华为共创,2026年推出新的全尺寸SUV。满血华为已经不是终点,而会是起点。

本质上,没谁能说接下来稳赢,也无法为XXX必败做出推测。因为,对成本、技术的角力,现在仍然是混战。Momenta在智能辅助驾驶上带来的战绩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比如帮助中国车企进入澳大利亚右舵车市场,系统快速学习本地交通环境后,得到好评。再比如,Momenta已经在目前超过130款车型上搭载,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而华为则在技术上面对着理想、小鹏等车企的挑战,理想和小鹏都把VLA新技术定档在了8月,想要做到的就是利用时间差(华为乾崑ADS4已经定档在9月发布)建立消费者对华为乾崑智驾的认知优势。

写在最后:

本质上,技术都是好技术,也都是顶尖技术。

各家车企的造车逻辑有所差异,因为路线选择不同。很多车企目前所做的是抓大放小,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第一性的充分应用。而奔驰、宝马等车企,它们的选择还是,如何能延续100多年以来的,每个维度都是高水准。毕竟,它们所要参与的不止是中国车市的竞争,更重要的还是兼顾在全球市场保持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奔驰能快速完成自己的体系优化,对成本实现新的优化,国产车还会继续面对它的压力。毕竟在很多技术方面,它依然是领跑者,如今国产车的崛起,是赢在效率和成本。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