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大家车言论 4979浏览 2023-05-04 IP属地: 广东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这几天的“五一”长假,是大家吃喝玩乐休养生息的好日子,所以按照惯例,我们就不聊什么新技术、销量和行业趋势那些正儿八经的话题了,这一期我们来闲聊几个当下车圈里非常流行的网络热词: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其实我也不太清楚“薅羊毛”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据说最早是来自于多年前的一个春晚小品。虽然我出生于广州,而广州又名“羊城”,但我小时候对羊的认知,除了来自于广州著名的“五羊雕塑”之外,就是身上穿的那件羊毛衫了。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按照我的理解,“薅羊毛”的精髓其实在于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做时间的朋友。

所以小至收集各种积分和优惠券,充话费送流量,大至汽车厂商提供的各种免费权益和服务,凡事这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好事,都可以统称为“薅羊毛”。

在新势力品牌还没冒起的时候,我们到传统4S店那里买车都少不了砍价这个环节。每成功多拿到一些优惠,都会让人多一份快感。

所以哪怕你比排在身后刷卡的那位车主还多花了几千块,但你的内心都依然会认为自己才是那个全场最精明的人。

不透明的价格保护的不但是经销商的利润,也保护了某些消费者们脆弱的内心。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所以当前些年特斯拉抛出“以成本定价”的口号,每年降价两三次试图“让利”给消费者的时候,“割韭菜”这个源自于股票市场的热词,也随着特斯拉正式进入了汽车圈。

我特意去翻查了一下,股市里“割韭菜”的含义,是指部分“庄家”通过操纵股价,吸引散户不断追涨买货,当价格涨到差不多之后,便套现离场让散户当接盘侠,股价大幅下跌令散户被套在高位。

然后又再吸引新的散户进场,让股价再次上涨之后“庄家”再次套现离场,股价下跌。如此的反复操作,就像韭菜不断生长又不断被收割一样,所以便有了“割韭菜”的说法。

所以每当特斯拉售价下调的消息传出,不少车主们都难免会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手中的特斯拉新车就是一支股票,高位买入之后“价值缩水”价格下跌,成为了特斯拉的“韭菜”。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谁都不希望手上资产贬值,所以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介意汽车厂商实际赚走了多少钱,只会在意自己的爱车贬值了多少。

当然了,每次特斯拉上调售价的时候,不少老车主都是满心欢喜的。

为了既不背负“割韭菜”的骂名,也能让产品价格在市场上保持足够竞争力,众多新品牌便把本可以真金白银的优惠,摇身包装成了“厂家限时补贴”、“增配不加价”、“积分和权益赠送”这些的新招数。

讲真,这种招数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只是把过去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常规操作摆到了台面上。

这么一来,“背刺”老车主是继“割韭菜”之后,新品牌们的又一条新罪名。

“背刺”这个词就更形象了。

我上网查了一下,背刺带有背后捅刀子的含义。在汽车市场上已泛化为车企在大家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偷袭”,提供更多的权益、更低的价格或更多的配置,令老车主觉得蒙受了损失的意思。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不管是被“割韭菜”还是“背刺”,虽然我能完全理解老车主们的心情,但当看到一些车主动不动就要“维权”时,我都会在想:为何人们对传统品牌的经销商每月甚至每天的“海鲜价”都能坦然接受,但一些新能源车品牌阶段性的价格和权益调整,就会被人人喊打呢?

我觉得不外乎下面两个原因。

第一、的确很多新能源品牌在成立和发展初期,为了吸引新用户关注,往往都有意无意地夸下海口画了些“大饼”,例如其中就包括了新硬件升级、某些智能化功能的OTA等。而不少车主往往也因为对车企的信任,而脑子一热下了订。

但事实上,不少厂商低估了实现承诺的难度,加上受限于各种技术或成本因素,这些承诺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兑现,又或者迟迟未能兑现,车主们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这在车机系统功能升级,或者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开通这两方面表现最为明显。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实际上是误导了消费者。

第二、产品更新迭代更快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跟不上市场变化。这在新老产品之间体现得较为明显。

对于传统燃油车,基本上每年小改款和几年一换代的节奏都比较固定,提升的幅度也大致可知,所以消费者在购车前都有比较清晰的预期。

薅羊毛、割韭菜和背刺

但对于现阶段新能源和智能车来讲,各种新科技日新月异,大家都争相采用最新的技术,以至于相隔才短短几个月,新旧产品在技术上都会有些差异或提升,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期。

第三,当然是因为竞争更激烈了,每个品牌都需要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包括成本的波动以及价格。

过去由于经销商模式的存在,厂家也默许经销商根据市场状况来随时调整终端价格,这也导致每个区域的终端价格都会较大差别。但由于现在厂商直营模式下,厂商需要根据全国的情况来调整价格,所以每次的动作都会展现在全国车主的面前。

而这往往就是老车主眼中最大的“背刺”。

所以我认为,车企和消费者两方面都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对于车企来讲,不能再为了短期销量而随意“画饼”了,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新功能和新技术更应该适当保持谨慎,不要过度拉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更要避免误导消费者。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做不到,都要尽量让消费者有更清晰的认知。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讲,则需要保持理性和开放的态度,选车买车时更看重当下的产品体验和服务水平,不要过分相信某些宣传话术,更不要错把车企的“用户思维”理解为可以无限满足用户所有额要求。

进入新能源车时代,改变的并不只是汽车本身,我们也一样需要改变。唯一不变的,是理性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新能源
 
相关推荐
大家车言论 33.6万粉丝    4023作品 关注 顶级汽车KOL领衔,生产优质的原创内容,输出有影响力的观点。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