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野马汽车三度“复活”,巴顿合资能否破“九条命”魔咒?

野马汽车三度“复活”,巴顿合资能否破“九条命”魔咒?

斗子侃车 834浏览 2025-07-18 IP属地: 未知
2025年7月,据多家媒体报道,野马汽车已与巴顿汽车共同成立三家合资企业,包括两家整车制造主机厂一家研发中心。公开资料显示,野马巴顿(四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野马巴顿(四川)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野马巴顿重型汽车(四川)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经营范围均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股东信息显示,上述三家公司均由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巴顿新能源汽车公司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成都)有限公司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51%、49%。


沉寂多年的野马汽车,携三张与巴顿合资的新名片再次“复活”。这匹曾纵横90年代初、一度攀上全国越野车产销亚军高位的“野马”,却在时代洪流中几度沉沦。从巅峰到山寨,从债务缠身到被收购后再度溃败,其命运如同一条扭曲的轮回曲线。如今这第三次“复活”,在资本运作的浮光下,究竟是涅槃重生,抑或只是“僵尸车企”的又一次挣扎?

野马汽车的兴衰轨迹,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本土汽车工业浮沉史。1991-1995年间,野马累计销售2.6万辆,利润达1.23亿元,产品更是国家免检的优质品。但90年代中期,当合资品牌大举进入时,缺乏核心技术与前瞻视野的野马迅速被市场边缘化,沦为“无合资背景且多年未更新产品”的落伍者。

此后,野马被富临集团兼并,更在迷失中走上一条饮鸩止渴的山寨歧途——从模仿斯巴鲁森林人的F99,到廉价“埃尔法”斯派卡,堪称汽车界“模仿祖师爷”。这种路径依赖虽带来短暂喘息,却彻底透支了品牌尊严与技术积累的根基。

更令人扼腕的是,作为国内较早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野马本手握转型先机。2015年推出的纯电动SUV E70,配置理念在当时不乏亮点。然而三电技术薄弱、供应链议价能力低等硬伤,使其在26万高价与仅175km综合续航的尴尬现实前,迅速被市场淘汰。野马在新能源黎明时刻,因内功匮乏错失了宝贵窗口。

2019年雷丁以14.5亿收购背负38亿巨债的野马,堪称一场灾难性的误判。雷丁幻想中的“双资质”金矿,在政策放宽后价值暴跌;未曾察觉的隐藏债务与抵押资产陷阱,最终成为压垮雷丁自身资金链的巨石。资质迷信下的收购狂欢,终以双输落幕——雷丁破产,野马二度溃败。这一惨痛案例宣告:生产资质不再是万能通行证,技术实力与健康资产负债表才是企业生存的硬通货。

此番与巴顿合资成立三家新公司,看似资本结构更优(野马持股51%),但深层挑战依旧严峻。巴顿作为美国USSV旗下品牌,其“战剑”、“战车”等车型本质是福特F系列底盘改装而来的高端定制越野车,以稀缺性和极致性能立足小众市场。这种“土豪大玩具”基因与野马过往的低端大众化定位、亟需走量的现实需求间,存在难以调和的鸿沟。

更关键的是,巴顿自身并无大规模量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与经验积累。合资公司经营范围虽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但技术来源何处?是依赖外部采购,还是仓促自研?在新能源赛道已进入残酷淘汰赛的2025年,缺乏独创三电技术与智能驾驶积淀的野马巴顿,如何对抗成熟对手?

野马汽车的“九条命”现象,折射出一批本土车企在转型浪潮中的集体困境,对政策红利的过度依赖、对核心技术的战略漠视、对资本运作的路径迷信。当新能源赛道已从蓝海变为红海,当“资质”光环褪去、代工模式普及,仅靠资本腾挪与品牌“借尸还魂”,无异于沙上筑塔。

野马巴顿的合资新生,究竟是破茧成蝶还是回光返照?历史经验已发出沉重警讯——若不能真正跨越技术断层、重塑产品灵魂、摆脱对政策与资本套利的依赖,野马的三度“复活”终将难逃魔咒。在新能源竞争步入深水区的当下,唯手握硬核科技者,方有资格在牌桌上续写命运。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不需要“九命野马”的神话,而需要真正脚踏实地、以技术创新驱动未来的实力派。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相关推荐
斗子侃车 0粉丝    219作品 关注 嘻笑怒骂皆文章,车来人往尽话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