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奥迪布鲁塞尔的倒下,和油车市场大溃败!Q5L只要23万了?

奥迪布鲁塞尔的倒下,和油车市场大溃败!Q5L只要23万了?

我有车 2388浏览 2025-03-07 IP属地: 未知

《我有车》原创资讯:2025年3月,欧洲汽车工业迎来震荡——奥迪正式关闭了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拥有超过76年历史的工厂。这座始建于1948年9月的工厂,曾是比利时汽车制造业的象征,累计生产了数百万辆汽车,却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黯然落幕。

这不仅意味着3000名工人失业,更折射出欧洲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变革中的深层困境。这座工厂的兴衰史,恰似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技术路线选择、新能源转型上的阵痛以及市场需求误判等多重矛盾的交织。

▲ 转型失利,奥迪布鲁塞尔工厂永久关闭

布鲁塞尔工厂的命运转折始于2018年。彼时,欧盟正大力推进《巴黎协定》框架下的绿色转型,奥迪将这座传统燃油车工厂全面改造为电动汽车生产基地,首款量产车型e-tron纯电SUV的问世,曾被视为奥迪迎来全面电气化时代的新起点。

数据显示,2023年布鲁塞尔工厂生产了53555辆电动车,占奥迪全球电动车销量的30%,表面看转型成效显著,实则暗藏危机。事实上,早在2018年,该工厂就开始生产奥迪e-tron,2022年改款车型奥迪Q8 e-tron生产,同时生产奥迪Q4 e-tron。

咱就看啊,不论是奥迪Q8 e-tron还是奥迪Q4 e-tron,都不是能够“省油的灯”,就拿奥迪Q8 e-tron来说吧,它使用了MLB Evo平台,严格意义上就不是纯电架构,所以这车外观上更接近传统燃油车设计也就能够理解了;另外奥迪Q4 e-tron即使是MEB原生纯电平台,但它在海外跟国产版相比,应用不到国内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所以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一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布鲁塞尔工厂的转型投入巨大,每辆车的物流成本比德国本土工厂高出38%,自动化率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决策者忽视了欧洲市场特有的消费惯性——在国土面积狭小、航空交通发达、传统燃油车文化根深蒂固的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远大于环保热情。

正如海外某电视台报道,欧盟车主普遍认为“更换电池的环境成本可能抵消电动车的减排效益”,这种认知导致高端电动SUV的市场需求在2024年出现断崖式下跌,旗舰车型Q8 e-tron销量同比暴跌45%。

成本结构的失衡则加速了危机爆发。布鲁塞尔工厂的用工成本比东欧国家高出60%,但生产效率低于大众集团平均水平。当中国新能源车企通过垂直整合将电池成本进一步压低时,从中国进口电池还需缴纳25%关税,仅电池成本就占整车40%,当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砍掉30%成本时,奥迪仍困在传统供应链的泥潭中。

奥迪的电池采购成本仍高达137欧元。这种差距在市场价格战中尤为致命——2024年Q8 e-tron在欧洲的终端售价被迫下调12%,却依然比同级别的蔚来ES8高出8000欧元。成本困境与市场需求萎缩形成恶性循环:2024年前三季度,奥迪营业利润暴跌54.57%,第三季度利润率仅剩0.7%,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低记录。管理层试图通过提前终止零部件订单降低成本,却引发供应商集体诉讼,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线的停摆。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看似为电动车铺平道路,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始终未解——截至2024年底,欧洲每百公里快速充电桩数量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更致命的是产品定位偏差,专注于高端市场的战略使其错失了大众化电动车的增长机遇。当大众ID.3凭借3.5万欧元起售价占据销量榜首时,奥迪仍将70%的电动产能分配给均价6.5万欧元以上的车型。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在消费降级以及欧洲用车习惯本就不适配电车的前提下,2024年欧洲电动车销量中,价格区间3-4万欧元的车型占比已达58%,而6万欧元以上车型份额萎缩至12%。

中国车企的强势崛起则彻底改变了竞争格局。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突破8%,其海豹车型以“LFP电池+CTB技术”组合将续航成本比传统三元锂电池车型降低31%;当然还有蔚来汽车也在积极推进出海路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奥迪Q8 e-tron的,关键蔚来在海外还有BaaS方案,用车和购车体验上将更加灵活。

不止于此,大众汽车集团的MEB平台电动车,在海外软件故障率比传统车企高出了几倍,车机卡顿被戏称“诺基亚装安卓”。整车平台上肯定是没问题的,MEB平台兼具了大空间和好开的驾驶特性,但在智能座舱体验上,还是落后于新势力一大截。

布鲁塞尔工厂的关闭引发连锁反应,暴露出欧洲汽车工业的系统性风险。大众集团同步启动的裁员计划涉及3.5万个岗位,梅赛德斯-奔驰净利润同比下降28%,这些数据昭示着传统跨国车企巨头们正经历“大象转身”的艰难时刻。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当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的100GWh电池工厂投产时,欧洲本土电池产能仍不足需求的40%,这种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产业链自主性。

布鲁塞尔工厂的关停,意味着奥迪失去了一个关键的电动SUV生产基地,这将对奥迪未来1年多的产品交付构成直接影响。但布鲁塞尔工厂的兴衰也给予了行业深刻启示:首先,技术转型必须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之上,任何脱离消费现实的“环保理想主义”都将付出代价。

其次,成本控制能力是电动化竞赛的核心竞争力,从电池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垂直整合能力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工厂关闭迫使奥迪对其供应链进行重大调整,包括寻觅新的供应商、重新规划生产任务等。

再者,智能化体验正在重构汽车价值体系,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传统制造经验反而可能成为创新桎梏,这也直接影响了现阶段奥迪MLB Evo平台以及MEB平台车型的市场发展前景;最后,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要求企业具备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奥迪将Q8 e-tron转移至墨西哥生产的决策,正是应对贸易壁垒和成本压力的现实选择。

不仅仅是纯电车,奥迪的油车也是岌岌可危,要知道奥迪纯电车在海外的销量本身就没那么高,占比基数并不大。而且从奥迪集团在财报中明确指出,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复杂、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奥迪集团首席财务官Jürgen Rittersberger表示,该公司在欧洲和中国市场都面临非常激烈的汽车价格竞争。2024年奥迪集团全年交付新车167.1万辆,同比下滑12%,其中中国销量同比下滑10.9%,德国下滑21.3%,北美下滑13.0%。

这就意味着,奥迪现有的电车卖不动,只是在拿现有的燃油车产品通过诱人的优惠,来换取销量罢了……

▲ 奥迪Q5L“一口价”来了!

近日,一张海报图再度激起了行业讨论,奥迪Q5 L quattro典藏版23.88万元起,海外来源出自某一汽奥迪授权经销商。要知道这可是今年2月份新上市的25款年型车,奥迪Q5L 45周年典藏版车系售价34.98万起;Q5L Sportback 45周年典藏版售价37.98万起。

事实上,奥迪Q5L这波“一口价”销售政策,除了即将面临换代以外,其实也是前不久奥迪Q7“一口价”销售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蛇年开年没多久,一汽奥迪Q7便直接开出了“一口价”,降至45.99万起。这样的价格体系,无疑是对现款奥迪Q5L生存空间上的挤压,此次海报标注“23.88万元起”,降价幅度堪称史诗级“腰斩”。

单以产品维度,奥迪Q5L是一款很正统中型SUV,国产加长以后使得车内空间具有不错的优势,而且整车调校配合2.0T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确实是很好开的存在。而且以奥迪在的品牌沉淀和市场影响力,2年以前Q5L所能给到的“面子”还是有的。但现在市场格局发生了不小改变,真正考验大家的时刻也来了,“一口价”23.88万元起的奥迪Q5L,你觉得还有面子吗?这价格体系都快与全新探岳L产生重叠了……

事实上,不只是一汽奥迪,包括上汽通用、北京现代、广汽丰田等均在近期陆续推出了一口价销售政策,降幅均相对明显。从当前来看,积极推行“一口价”模式的多为合资品牌,我觉得随着越来越多的“一口价”车型出现,合资品牌需要考虑如何在透明定价的同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我有车》总结: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布鲁塞尔工厂的关闭不仅是某个工厂的终结,更是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缩影。当特斯拉通过上海超级工厂实现产能飞跃,当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颠覆成本结构,传统车企的转型已不能停留在产品更替层面,而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到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

跨国汽车公司能否在这场转型阵痛中重生,取决于能否打破路径依赖,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找到新的价值锚点。这场变革的终局尚未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将技术创新与市场洞察深度融合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驶向未来。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我有车 5844粉丝    1694作品 关注 即刻关注《我有车》,获取第一手新车、买车、用车资讯!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