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华为智选车总裁汪严旻:汽车要重构架构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华为智选车总裁汪严旻:汽车要重构架构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汽车商业评论 8浏览 2024-01-17 IP属地: 北京

华为智选车总裁汪严旻:汽车要重构架构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撰文 / 刘宝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1月11日,造车新势力里销量最好的理想宣布官降,最高降幅超过4万元,入门车型门槛拉到了30万元以内。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为新款上市做准备。

舆论场还有另一种说法,问界新M7的热卖、M9的发布让理想压力山大。李想自己曾公开发微博称“2022年三季度,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并直接加速了从理想ONE升级到L8。此次问界新M7大定超过12万,M9发布7天大定超3万后,就有舆论判断又会倒逼理想升级车型。

手握12万订单的问界新M7是车市一条鲶鱼,3个月后,华为又投下另一条鲶鱼问界M9。问界之外,华为智选车与奇瑞合作的智界开启了首款车型的销售,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也在进行之中。

2024年,华为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变量显然会更大。

图片

1月11日,汽车商业评论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华为旗舰店专访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话题从问界M9搭载的新技术到华为在研中的重大技术课题如大模型、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做不做垂直整合,再到华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涉猎甚广,也是华为智选车高管少有的对外密集释放信息。

其中谈到盈利问题。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在2022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说过汽车是华为业务板块中唯一亏损的。问界M7、M9的强势表现显然会扭转这一局势,汪严旻透露智选车业务目标是今年盈利。

采访谈到的其他信息与观点筛选归纳如下。

要做伟大公司,必须重构汽车架构

“如果你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必须要重构汽车的架构。”是采访中最袒露华为雄心的一句话。

它来自技术探讨的自然延伸,汪严旻说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来自行业外部,这几乎是众所周知、人人认同的定理,具体到华为,他认为“华为从ICT领域、消费电子领域、智能领域进入汽车领域,我们发现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再精确一下,汪严旻认为人工智能是华为最有可能带给汽车行业的颠覆性技术,“过去汽车的产业已经变成了被分配好的利益蛋糕,你只能吃这一块,整车厂通过品牌溢价能够控制最核心的器件,比如发动机、车身设计等,能够控制这个东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你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必须要重构汽车的架构。”

图片

“我们看到前面有特斯拉已经慢慢重构这个架构了,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过去一百多年传统汽车的角度看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就是要智能化,如果不涉足底盘机械的话,很难智能化。所以边界未来都会打破,我觉得未来是充满想象的时代,充满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要实现自动驾驶,必须掌控底盘

问界M9搭载了11月28日随智界S7首发的途灵智能底盘,结合华为ADS 2.0智驾系统,拥有全场景智慧道路预瞄系统,配合自适应主动悬架,可平稳应对不同路况。ADS路面信息感知扫描每秒进行20次,支持悬架100次/秒悬架调节频率,提前预瞄道路信息后,实时调节悬架阻尼状态,走烂路也能如履平地。

底盘,似乎不是ICT企业造车的天然强项。汪严旻说,华为有专门团队研发底盘技术,过去汽车底盘技术被少数巨头垄断了,几个厂商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常核心、强势的地位,比如制动、转向、驱动、摆臂、转向节等,汽车行业经过多年淘汰赛竞争,形成了相对固定封闭的体系。

这是传统汽车时代的运行规则,如果站在智能汽车的角度看,这种生态对智能化是很大的挑战。

“比如底盘控制,大脑下达的这些指令,你的执行器,你的手和脚,必须要统一的听从指挥。但是如果说你的零部件厂家有单独的ECU控制,另外一家厂家也有单独的有ECU控制,就需要不同的供应商配合你,那我的控制就受制约。”汪严旻举例。

“很多新的特性,过去执行的话,比如说发现了某个方面的变化,还是通过ECU发回CAN总线,然后这里来下达指令,整个路径是很长的,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这样。我们可以在很短的路径上,就可以把路况、扭矩的变化及时输出到动态驾驶去,这种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缩短。”

他的结论是,如果要实现真正的、未来的自动驾驶,真正要实现对车的全域控制,必须要在底盘上投入很多人力研究它,把多轮桎梏打通,实现统一控制,这是从传统汽车走向未来智能汽车的必由之路。

但同时,华为在这个阶段没有做转向、没有做制动、没有做具体的执行部件,而是和很多厂家做了非常多的技术,对执行器的控制逻辑、算法做了很多的验证,对传感器的接口标准做了统一要求。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问界M9上市7天就有了3万订单,2024年2月26日开启交付,汪严旻称目前因为一些供应上的限制,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华为在加速解决,预计到3月交付会提速,4月交付量会爬升到相当高的水平。

图片

核心原因是问界M9用了很多新技术,这些技术需要每个供应商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同时达到相应水平,难度不小。初期有供应商在良率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很正常,新产品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包括智界S7也遇到了同样挑战,供应链、产能、交付都需要时间爬坡。

垂直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短缺,做得好的话还有可能降低成本,近年来在汽车业备受推崇。华为在正式进入汽车业之前就有多年的零部件供应商身份,是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垂直整合的。

但汪严旻明确回答,华为不做垂直整合,“不管是跟赛力斯也好、跟奇瑞也好,华为主要投入到对产品的把握、智能化技术、产品定义,以及在品牌、零售渠道的优势。我们通过这个跟传统的车厂进行互补。中国的产能比较大,我们不会重新再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做我们擅长的事情,优势互补,做到多赢,华为跟主机厂、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在新的生态模式上,都会找到各自最擅长的点去做。”

华为认为供应链整合有利有弊,在手机时代,公司就不做屏幕、摄像头、电池等硬件,而是发挥自己最核心的优势。如果没有优势,垂直整合成本并不比专业供应商低,某些时候弊大于利,垂直整合并不代表高利润。

华为对一项技术、一款产品做与不做的标准是看壁垒,如果壁垒高,技术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或者这个技术点能带来更多创新空间和能力,这种技术和零部件一定要想办法去投入。反之,难度比较低、外部供应环境比较卷的技术没有必要投入过多。

大模型上车,成为助手、师傅

问界M9是首搭鸿蒙4.0的车型,鸿蒙4.0引入了华为盘古大模型3.0。

汪严旻称,华为大模型是完全的自主研发,算法和模型都完全自主,不依赖其他企业,原因显而易见,有任何技术依赖就有可能被卡脖子,“如果哪一天雷达不卖给你了,那你怎么训练?你要不断迭代,所以我们希望华为的大模型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大模型,我们是完全能够具备自主的升级、迭代、演进能力的大模型,从端到端的到模型本身。”

图片

华为希望从根技术上掌握大模型,而不是在应用层做一些开发,或者是调用某一些模型的接口。后者的方式也能回答问题,但依赖于根技术的提供方。同时,华为在大模型上也保持对外合作,比如为科大讯飞提供算力训练。

具体技术落地在车上,“问界M9上会率先把LLM基于语言对话的形式,在原来的小艺上做的更加流畅、更加人性化,内部已经测试一轮了,最近下一个版本就要推出。第二个,我们会基于车本身的场景会做深度的优化,让消费者在用车、保养车、使用车上面能够做得更加便利。”

汪严旻认为大模型上车后不仅有客服的功能,“你甚至可以叫它助手,甚至是你的师傅,它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有时候是客服,有时候是专家,有时候是顾问。我更愿意说的是,未来如果进一步发展,它可以进一步了解你、学习你的驾驶习惯,能够针对你的习惯学习,这是我们在大模型方面的一些思考。”

单靠供应商,15万元的车城区智驾绝无可能

华为智能驾驶已经跻身第一梯队,从去年开始,整个行业的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开始做减法、降低门槛,去激光雷达、去高精地图方案盛行,有企业宣称要在15万元的车上实现城区智驾。

汪严旻对这种路线不乐观,“不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他们不太清楚,传统的供应商和主机厂的模式对于自动驾驶有多么的不靠谱,如果一个主机厂不构建自己的一个系统,单靠供应商做城市的NCA,15万的车里面能够包含我觉得绝无可能。要实现这个东西,你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大量的平台算力,因为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交互、学习,不断的迭代,还有你的数据中心的投入,你的版本,你人的投资,说这个话的人我觉得完全是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复杂和难度。”

图片

华为自动驾驶在行业内技术领先,成本也较高,汪严旻认为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对城市NCA的投入,因为要解决很多场景。自动驾驶属于体验优先的技术,需要先把体验做好,这样消费者才有可能喜欢用。对自动泊车、高速与封闭道路的智驾更是高频产品,必须把质量和可靠性做得非常高。

2024年是许多厂家城区智能驾驶的开城大年,对华为来说也非常挑战,尤其是华为也选择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路线,完全依赖感知能力、算法能力以及背后的学习、迭代能力。“而且每个城市的特点都不一样,包括交通的标识、路口的标识,是大量需要学习和积累的东西,希望自动驾驶团队会重点服务于这方面,也会在2024年加快我们学习这方面的技术。”汪严旻说。

M9的场景思维

华为从3年前启动智选车业务,在赛力斯原有车型基础上参与改造了问界M5、M7,问界M9则是华为真正全新打造的首款车型,使用全新平台,在产品定义的最初阶段就完全融入了华为对汽车的理解和理念,也搭载了所有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先进技术。

比如智能化方面,华为最先进的智驾系统、鸿蒙座舱4.0、盘古大模型3.0、途灵智能底盘、192线激光雷达、HUAWEI ARHUD临境抬头显示系统都搭载于M9。

还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贴心设计,比如三排之前座椅下面地板全平,SUV能达到这样效果的很少。M9的电池包被称作业界最薄,只有110多毫米,再加上空悬可以上下调节各40厘米,标准离地间隙195毫米,最低可以降到135毫米,和轿车不相上下,这样一来上下车非常方便,空间舒适性和进出便利性都得到保证。

图片

汪严旻举例说雪佛兰的全尺寸SUV,优点是空间大,缺点是悬挂太软,像开船,停车难,上下车费劲,得抓着扶手,完全不适合国内使用环境。M9从设计上尽力融入SUV的优点、规避缺点。

即使第三排座椅都有座椅调节、充电口和杯架。全车有线充电功率66瓦、无线充电功率50瓦,这些配置能明显提升用户体验,但在传统车企的产品上很难看到。

过去汽车是按尺寸、级别、商用/家用来分类的,汪严旻说M9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而是场景造车的产物。

“我们有五个核心场景,第一个就是办公通勤的场景,有PC、华为的平板,强调生产力的东西;我们有个人场景就是手机、耳机这些传统的手机终端领域的产品融入车;我们还有家庭场景,有鸿蒙家庭的大屏设备等;我们有出行场景,包括智选车、人车互联等。我们把一个人定义成个人、家庭、办公、出行以及运动健康,所以M9其实不论在哪个场景里面都是适合的。”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商业评论 7112粉丝    6467作品 关注 推动新汽车向前进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