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小米SU7又闯祸了

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小米SU7又闯祸了

元汽智驾 2521浏览 2025-02-18 IP属地: 未知

 

文/王俣祺

 

导语:小米智驾又“翻车”了,要么急刹车要么停不住,雷总快别直播了,赶紧看看你家SU7吧。

 

 

伤车更伤心的小米

 

最近,小米汽车可真是祸不单行。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断轴”风波还在争来争去,这又一桩糟心事儿让小米陷入了舆论危机。

 

1月31日,杭州的蒋先生驾驶着小米SU7在高速上开启了智驾功能,结果车速竟然毫无征兆地从94急刹到33,导致后面李先生的车来不及躲开,直接发生了追尾。

 

这一撞不仅让蒋先生的爱车挂了彩,更让他对小米SU7智驾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事故发生后,交警方面判定“李先生因未注意观察,制动不及时的过错,负同等责任;蒋先生因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车速低于规定时速,负同等责任”。

 

但是蒋先生觉得很委屈,他认为这次事故完全是小米智驾系统的“误识别”引发的,应该让小米官方来承担责任,但是小米方面却拒绝承担责任。

 

从蒋先生提供的录音中我们能听到,小米汽车相关的负责人表示,“这个事情,确实是属于‘误识别’这个场景。在整个行业当中,在NOA智驾的角度来讲,它也属于业内的一个难题”。

 

同时甚至还大言不惭的表示,“包括我自己开特斯拉也是一样,这个东西目前来讲,它确实现在无法攻破”。

 

这一说法,不仅让小米SU7的用户感到寒心,甚至还让特斯拉也跟着一起“无端躺枪”。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让人满意,毕竟按理来说高速已经属于相对比较简单的路况,按理说绝不该出现这种低级失误。

 

 

智驾问题谁来“兜底”

 

从价格上判断,蒋先生的小米SU7大概率是辆标准版,在智驾相关配置方面,采用英伟达的DRIVE Orin芯片,算力仅有84TOPS,并且没有激光雷达,只配备了毫米波雷达。

 

这样的配置,决定了其智驾功能并不属于高阶智驾的范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驾驶,但远远不能达到让驾驶员放手的程度。

 

然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因为车企的营销宣传,对智驾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就像蒋先生这次,就是过于相信小米智驾,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无独有偶,昨天小米SU7又被爆出追尾了一辆智界R7,虽然具体细节官方还没公布,但要知道这两台可都是号称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

 

雷军就曾在直播中明确表示, 现阶段没有 100% 安全的智能驾驶,方向盘比算法更可靠,并且大方承认小米智驾曾存在误刹问题,也表明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的现状。

 

话说今年刚开始没多久就事故频发,这不得不让人对小米汽车的质量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小米汽车是不是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车辆质量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各种花式营销?

 

毕竟在去年,小米就曾大规模召回 30931 台小米 SU7 标准版,原因就是部分车辆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到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存在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看,在现如今智驾系统还不够成熟稳定的情况下,急于推广又是不是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智驾宣传是“画饼”吗

 

回顾近两年的智驾事故我们会发现,高阶智驾和基础智驾对行车过程中的帮助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

 false

基础智驾功能,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刹车等等,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传感器和算法,对行驶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这些功能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下,通常才能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然而,一旦遇到复杂路况或者恶劣天气,基础智驾功能就很容易出现误判或失效的情况。

 

而高阶智驾,像自动驾驶、遥控驾驶、自动泊车等等,对技术的要求则高得多。它需要更为先进的传感器或者激光雷达,来获取更精准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需要强大的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平台,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即便如此,高阶智驾也不是绝对安全。目前,业内对于高阶智驾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应对能力,比如复杂的路口或者有临时道路标识等施工路段等等,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前不久,比亚迪官宣将开启“全民智驾时代”,号称10万以下的车也将搭载高阶智驾,这一消息可以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对此余承东更是两度公开发声,质疑比亚迪将基础智驾辅助混淆为高阶智驾的做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就曾在报告中指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仍存在瓶颈,“安全” 便是其中之一,未来 5 年,运行安全将成为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的重大难题和研究焦点。

 

另外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在如此低价的车型上实现真正的高阶智驾,确实是天方夜谭。毕竟,一套高阶智驾系统,只是包括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硬件成本就高达2万块钱左右。

 

在目前国内车市价格战激烈,单车利润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车企想要实现“加量不加价”还保质保量地普及高阶智驾,难度可想而知,几乎可以说是现阶段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华安证券也曾在研报中指出,各家车企曾出现过智驾软件系统漏洞导致车辆出现异常行为的情况,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企业品牌和用户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软件的更新和维护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给车企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所以说,“全民智驾”的愿景固然是美好的,但在追求普及的同时,安全问题绝不能被忽视。

 

从小米SU7的事故,到行业内对智驾概念的争议,都在提醒我们,智驾技术虽然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新的可能,但目前还远没达到可以完全信赖的程度。

 

作为消费者,在享受智驾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牢记自己才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写在最后

 

对于车企而言,在大力推广智驾的同时,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培训,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智驾的边界和局限性,避免因过度依赖而引发更多的安全事故。

 

并且相关部门也得加快完善智驾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明确事故责任认定。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全民智驾”才能真正成为实在的出行方式,而不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元汽智驾 2451粉丝    1177作品 关注 一起体验智能科技汽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