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安徽汽车,拿下三个第一丨一句话点评

安徽汽车,拿下三个第一丨一句话点评

汽车公社 2164浏览 2025-07-30 IP属地: 未知

安徽,正式登顶中国汽车第一省!


随着上半年省市自治区汽车产量数据全部出炉,安徽反超广东18万辆,坐实了汽车冠军省份的头衔。按照这个趋势,2025年全年,大概率也将是这个格局。


要知道过去10年,广东一直是汽车产量第一大省,随着新能源的加速发展,广东汽车产量还在持续增大,且大幅领先第二名。以2024年为例,广东汽车产量是570.74万辆,第二名安徽是262.03万辆,广东断崖领先安徽308万辆。


除了冠亚军之争,其实2025年上半年,各大省份汽车产量的排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迎来大洗牌,具体来看:



广东从第1下滑至全国第2,上海从第6滑落至第8,湖北从第10滑落至第13,广西从第12下滑至第15,河北从第13降至第16。


有降就有升,除了安徽从第2跃升至第1外,陕西从第7上升至第6,浙江从第8上升至第7,河南从第17上升至第12,最为夸张的是湖南,从第18上升至第9。


除了排名的变化,数据的变化也非常大,比如广东2025半年产量为131.34万辆,同比直接少掉97万辆,预估全年会接近300万辆,总体差不多会直接比2024年少掉近一半。


湖南的汽车产量去年是61.05万辆,今年上半年则高达74.76万辆,直接增长了54万辆,翻了3.5倍多,增幅位居全国第二,直接推动半年产量高于去年全年。


还有贵州,去年上半年产品为2.66万辆,今年直接变成了9.74万辆,同比增长了266%,翻了近3.7倍,上半年产量增幅全国第一。


而江苏、安徽增量位居前列,两省的增量都在30万辆以上。



按理说,汽车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数据层面的排名不会像今年上半年这样迎来剧烈的变化,核心原因就是汽车产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其实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加强对汽车产业的管理和内卷治理的一种方式。数据统计变化后,有利于更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避免重复统计或数据失真等,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了解各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倒逼地方从“数据注水”转向“真抓实干”,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目前国内第一车企比亚迪为例,以往比亚迪在全国各地的公司和基地生产出来的汽车,都计入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深圳的名下,所以2024年深圳的汽车产量达到了293.53万辆,超越广州、重庆,登上了汽车第一城霸主的坐席。


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比亚迪在安徽合肥的超级工厂(规划产能132万辆/年)的产量直接归入安徽,比亚迪在长沙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现在也直接归为湖南,直接推动了安徽和湖南汽车产量排名的蹿升。



此外,出口车辆的统计规则同步调整为“生产地归属”,避免了原规则下“销售地统计”导致的偏差,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例如,奇瑞在安徽生产的出口车辆不再计入其他省份,这直接推动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反映其产业竞争力。比如比亚迪在海外设厂时,新的产量归属更清晰,避免冲突导致的国际经贸摩擦。


除了汽车产量和出口,在新能源领域,安徽也以73.09万辆的新能源产量,拿下了省份产量第一的名头,成为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排头兵。


当然除了统计口径的变化让安徽登顶汽车第一省外,其实近几年来安徽自身的工业发展,也是让安徽的汽车产量超越广东的重要因素。


这几年,安徽的汽车产业势如破竹,在全国汽车产业的角色,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2024年,安徽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高达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这一规模位居全国第六位,远高于其GDP排名,汽车制造业就成为安徽工业强悍的主要支撑力。安徽汽车产量历史性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68.4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8。



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形成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汽车全产业链条。


在安徽的造车产业链上,合肥和芜湖是绝对的产业核心。


合肥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的14.5万辆,攀升至2024年的135万辆,跃居全国第二,超过了上海。这里拥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5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合肥下线。


而安徽的第二大城市芜湖,与合肥的经济体量差了8387亿,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只有5120亿的城市,却自主培育出了汽车制造业的龙头、世界500强的奇瑞汽车。2024年奇瑞汽车以260.4万辆拿下中国车企第二的排名,推动芜湖汽车产量占全省的46.2%,汽车出口量占全省近80%。



包括GDP仅仅只有安徽全省4%的宣城,也迎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宣城已经成为除了合肥、芜湖之外的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宣城已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25家,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


其他各市也没有懈怠,都在打造自己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各显神通,目的就是要将自己整合进安徽的汽车产业链条里。


从皖北平原到长江沿岸,安庆打造车灯产业、宣城打造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打造镁基新材料产业、亳州打造零部件产业、马鞍山打造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铜陵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淮南打造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打造新型储能产业、滁州打造“新三样”、淮北打造陶铝新材料产业、蚌埠打造玻璃产业、阜阳打造装备制造业、宿州打造云计算产业、黄山打造汽车电子产业……


除了安徽,湖南的汽车产业进步其实也非常突出。目前,湖南有长沙 比亚迪、北汽株洲、湘潭吉利、长沙广汽埃安、中车电动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了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今年上半年,湖南汽车制造增长25.1%,新能源整车制造增长167.7%,成为经济主要拉动力。



同样,河南新能源汽车也带动相关产业高速增长。在郑州比亚迪、中州时代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上半年河南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21.2%。上半年,河南汽车产量67.94万辆,由去年第17位提升至第12位;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33.31万辆,由去年第18位晋级全国前十。


安徽的逆袭,湖南、河南汽车产业的快速攀升,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逻辑:以技术自主性替代规模优势,以产业链韧性对冲市场波动。当广东仍在消化合资品牌转型阵痛时,安徽已通过“整车+核心部件+场景应用”的垂直整合,建立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分析过去十年,汽车第一大省的变化,也随着产业逻辑和生态发生了变迁。比如2016年前的燃油车和合资的时代,吉林、湖北、广东、上海等分别是汽车强省的代表,长时间主导前十。


而在近几年新能源起势阶段,随着头部车企布局的深入,陕西、安徽排名飙升,湖南/河南因比亚迪长沙/郑州基地投产,新晋十强;吉林/湖北因为东风、一汽转型滞后而退出。随着当前统计口径调整,汽车强省的格局也在加速重构,比如安徽首超广东,一直没有核心汽车品牌的江苏冲进前三。


当然谁是真正的“汽车第一省”的这场暗战远未终结——2025年雷克萨斯工厂落地上海,北京小米汽车火爆带来的产能攀升,西安比亚迪二期投产,一系列的动作还将持续重塑产业格局。


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产能竞争,似乎已经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而技术定义权和产业链生态可能才是终极较量。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83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