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营销噱头盖过实力:汽车产业需要“清醒”

营销噱头盖过实力:汽车产业需要“清醒”

特穆车生活 1577浏览 2025-08-13 IP属地: 未知

汽车品牌的毒饵:过度营销“翻车”的荒诞困局

在当下信息如潮涌的时代,任何一举一动都极易被置于公众视野的放大镜下。

在汽车行业,舆论的泥淖从未如此喧嚣。

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事件,让整个行业为之一震。评论区的沸腾、网友们发布各种调侃的视频,满是对事件质疑、揣测与嘲讽,而这沸沸扬扬的场景,正是品牌营销“翻车”带来的舆论生态恶化生动写照。

看似“亮眼”的营销操作,却很快沦为一场荒诞闹剧。理想本身成为了受害者。

面对这场风暴,理想汽车试图以公关手段转移话题焦点。然而,网友们并非轻易被摆布的看客,他们凭借自身的理性与判断力,对这种“巧妙”周旋并不买账。

6日晚间,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以理想和中国汽研官方致歉的诚意,让这场闹剧收场。

事实上,过度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行业现象,尤其是新势力品牌甚是明显。

汽车企业在营销之路上,究竟该如何把握分寸,避免因过度营销而摔得鼻青脸肿,陷入舆论的漩涡?

汽车品牌过度营销,看到的是对自家产品的不自信

从心理学层面看,“缺什么,就越迫切证明自己不缺什么”,例如,急于展现安全性能,恰恰暴露了其在产品安全方面的心虚。若安全性能真如宣传中那般无懈可击,又何须借助如此夸张、博眼球的方式来证明?

1真正有底气的产品,无需这般大费周章,其优势自会在日常使用中自然凸显。

2真正的产品优势,绝非靠精心制作的PPT数据解读,或是在实验室里设定“标准实验”来验证。

产品的优势需历经长期市场历练,在无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中接受检验。就像汽车安全性能,复杂多变的真实交通环境里,车辆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绝非一场特定条件下的对撞测试所能涵盖。

多年来,那些在市场上屹立不倒、口碑极佳的汽车品牌,无不是凭借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良好反馈,逐渐积累起安全可靠的形象。它们的安全优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常出行、一回又一回的突发状况应对中得以彰显,而非靠精心策划的营销测试。

汽车企业若想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信赖,应摒弃过度营销的浮躁做法,把精力聚焦于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上,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力说话,而非试图用营销手段掩盖产品可能存在的短板。

过度营销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当消费者发现产品实际与宣传不符时,对品牌的信任将瞬间崩塌,品牌形象也将遭受重创。汽车企业只有回归产品本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长久青睐。

哗众取宠式的营销噱头,坏了行情,伤了用户心

在当下内卷的车市,一些企业为博眼球,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一场场哗众取宠式的营销闹剧。

短期内,那些充满噱头的营销手段,如天花乱坠的宣传话术、夸张离奇的对比实验,确实能吸引用户的目光,给予他们一时的“情绪价值”,瞬间点燃消费者的激情,促使他们冲动下单。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一次次购车、用车体验中逐渐成长,对汽车产品的认知愈发深刻、理性。此时,仅靠贩卖“情绪价值”,而产品本身却毫无真材实料的品牌,便会如泡沫般,在消费者的审视下原形毕露。看似坚不可摧的“品牌粘度”,也会如冰雪遇暖阳而悄然消散。

这种企图凭借“挣快钱”的资本逻辑与“快速圈粉”的互联网思维在汽车产业大捞一笔的做法,终究只是黄粱一梦,遗留下的只有市场的混乱与消费者的失望。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过度营销行为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那些潜心钻研技术、脚踏实地提升产品力的品牌,本应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却因不善营销,在这场喧闹的营销大战中被埋没。

为求生存,部分拥有真技术的品牌也无奈卷入营销内卷的漩涡,被迫偏离专注产品研发的正轨。长此以往,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被带偏,消费者迎来的是充斥着“伪创新”、“真技术”大打折扣的产品。

消费者购车,最核心的诉求不过两点:

其一,汽车本身的优势,诸如动力性能、安全配置、空间舒适度等,能否精准契合自身的刚性需求,满足日常出行、家庭使用等实际场景。

其二,汽车品牌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例如从环保理念到社会责任,能否与自己的“三观”高度对位,使消费者在拥有爱车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层面的认同。当企业舍本逐末,将精力都耗费在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时,无疑是在背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自毁长城。

车企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放弃浮躁的过度营销,回归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的正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用实实在在的产品优势说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赢得消费者的真心信赖与长久支持,让汽车行业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

为何会频繁出现营销“翻车”?

在汽车行业的营销版图中,“翻车”事件频发,这背后映射出的是品牌方深层次的问题——“急”与“浅”。

一、首当其冲的,便是营销决策者的“急”。

毛竹哲学,大家并不陌生。毛竹在最初的几年,生长极为缓慢,几乎不见其长,实则是在地下默默扎根,让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为日后的拔节生长积蓄能量。待时机成熟,它便能以惊人的速度蹿升。

在汽车产业这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中,毛竹哲学更应“奉为圭臬”。可当下一些品牌,急于求成,妄图通过几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迅速打开市场、提升销量。

例如,有的新势力车企,产品上市不久,就频繁推出各种博眼球的营销噱头,却忽略了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供应链体系的稳固搭建以及售后服务的完善。这种急于收获果实,却不肯耐心培育根基的做法,注定会在营销的道路上栽跟头。

二、营销团队的“浅”也不容忽视。

当下,为实现品牌年轻化,不少汽车品牌(尤其新势力)的营销团队成员构成普遍年轻化。年轻团队虽富有活力与创意,思维活跃,能紧跟潮流,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他们往往缺乏稳重和风险意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不够周全。

营销并非简单的创意比拼,更是一场综合考量市场、用户、产品以及潜在风险的复杂博弈,缺乏深度思考与丰富经验的团队,极易在这场博弈中败下阵来,让品牌陷入营销的泥沼无法自拔。

汽车企业若想在营销之路上稳步前行,决策者需摒弃浮躁,秉持毛竹哲学,潜心深耕;营销团队则要不断沉淀,提升专业素养与风险把控能力,如此方能避免因过度营销而摔跟头,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


结语:

汽车行业当下的竞争态势,“内卷”似乎成了无法回避的热词。有观点犀利指出,内卷式竞争正是过度营销的幕后推手。环顾四周,各类博眼球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从天花乱坠的性能鼓吹,到剑走偏锋的对比测试,车企仿佛陷入了一场疯狂的营销军备竞赛。

但长远审视,这种乱象必须成为整个产业谋求良性发展时重点反思的对象。一个健康的产业发展观,获益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与品牌的茁壮成长,更能让广大用户享受到优质产品与服务,推动整个产业迈向繁荣。就像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汽车巨头,凭借扎实的技术研发、可靠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稳健前行,为用户带来安心体验,也为产业树立标杆。

本文虽不针对任何品牌发声,却期望如同一记警钟,敲醒沉迷过度营销的从业者,促使整个产业深入反思,挣脱短期利益的枷锁,回归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正道,让积极正向的力量引领汽车产业驶向光明未来。

(完)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特穆车生活 250粉丝    35作品 关注 特穆带领大家深入解读,让高科技产品更进一步为我们现代生活增添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