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偶有人事调整并不稀奇,但短时间内十几家车企在“换防”上整齐划一,这件事显然无法用常规调整来解释。有相关媒体统计发现,短短一个月内,有80后新帅扛起品牌大旗,85后副总裁开招研究生,也有CEO提前被开、黯然离场,甚至退休高管都被“请去喝茶”。
车圈掀起人事“风暴”,绝非空穴来风。从前几年的“价格战”,到去年高喊“反内卷”,再到今年加入的“技术平权”,行业竞争的深度正在不断加深,激烈程度有增无减,对车企决策与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风终究还是刮到了车企内部,车圈的这场人事飓风折射出行业激烈竞争之下,变革阵痛与蜕变无可避免,车企必须让更合适的人去指挥“打仗”。那么,这场人事巨变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复杂成因?“人才流动”的利弊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01人事变动背后的复杂成因
最近几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2025年以来的“价格战”“技术战”更是让不少车企感到压力山大。而压力的核心不难猜测,新能源与新势力在发展上的迅猛势头,对传统燃油车的版图造成了近乎颠覆性的冲击,以往“守成”就能吃的不错,现在压根不存在“躺赢”一说。说白了,这是一场追逐游戏,思路与行动是决胜的关键。我们可以放眼车圈看一看,比亚迪等车企早早就在思路上跟上了进程,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碾压优势明显,特斯拉、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也早就凭借对智能化的理解,提前俘获了主流消费者心智。越来越多车企意识到,如果想搭上新能源这艘大船,必须进行深度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往往在于领导者的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于是,人才调整,结构优化自然成了必须要走的路。
另外,如今车企造车不止是造车而已,业绩欠佳的车企往往面临着资本与行业、战略调整的多重压力。从战略层面来看,哪怕是业内混得风生水起的车企,都在考虑向外生长,拓展多元化业务。比如吉利推出的曹操出行,滴滴与比亚迪等车企合作打造的定制化网约车。而这种企业战略的调整,需要更加对口的人才进行主导。另一方面,国际化布局如今也是车企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吸引了诸多车企出海。想要抓住这一风口,同样需要具备大格局与决策能力的高层引领。
02良性流动背后的新局面
看上去是一场人事飓风,实际上,这一变动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换句话来说,良性的人才流动正悄然推动行业迈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过去几年,汽车行业竞争大多都聚焦于产品硬件本身,燃油车大家卷三大件,电动车大家卷三电,而随着市场与技术的变革,价值竞争的维度正在不断拓展,开始向新能源技术、智能化体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发散。这个时候,车企需要一些新的扩张思路,而高管的流动,恰好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思维与资源,助力车企在新的竞争维度中维持上升姿态。
这一次,有车企并非是无增无减的高管变动,而是为自己扩充新人。新加入的高管往往拥有多元背景与经验,有人跨界而来,有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比如,擅长运营的高管,将会为车企注入更新颖的运营思维,这对于当下车企推动智能座舱与车联网服务的优化,提升用户的数字化体验都有着积极意义。而具有新能源领域深厚积累的高管,则可以助力企业在电池技术、电动化平台等方面实现突破,强化新能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才流动还有着“打破边界”的作用。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技术路径往往存在差异,人才的流通可以无形中促进车企之间发展经验的交流与借鉴。比如,新势力车企灵活的创新机制可以被传统车企学习、吸收,传统车企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也可以成为新势力学习的方向。双向助推的结果,对于各家车企来说一定是正向的。毕竟,通过这种交流,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可以更快速地提升,进一步推动行业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技术、服务、品牌等多维度价值竞争转变。
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长期主义意识的人事飓风,其背后是车企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研判。激烈的“价格战”让诸多车企在过去几年身心俱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次人事变化促成的人才良性流动,也为行业开拓了一个全新竞争局面:大家已经有意识的让行业竞争从传统竞争模式向价值竞争新阶段转型。让越来越多车企加入到长期主义的战队中来,让行业竞争逐渐变得健康起来,不管怎么说,这一点都值得欣慰。
03行业洗牌是否会因此加剧?
良性流动的指向一定是好的,但下一轮竞争依旧会无比激烈。众所周知,人事大调整背后往往折射的是企业的未来动向,这场变动也是一样,其或许意味着行业内的洗牌将再次加剧,优胜劣汰的势头也将更加明显。根据相关媒体统计,9月份前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有13家车企进行了高管岗位调整。其中包括了国内9大自主车企,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广汽、东风、理想、蔚来、小米。同时,海外车企以及合资品牌如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一汽奥迪、雷诺集团也传出了人事调整的消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调整,有些涉及肃清防腐,有些涉及战略发展,也有些是出于新业务布局考虑,也就是说,各家车企都已经感知到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并且都有了积极采取措施的意思。
再进一步来说,当这些头部或是主流车企开始优化结构与人才,竞争力随之提升,市场份额或将加速向这些企业集中。一些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滞后的车企,很可能会在接下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此次人事变动也涉及了不少新势力车企,也就是说,未来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从动向上看,比亚迪挖来了斑马智行原CTO王军,而王军在斑马智行积累的座舱架构设计与地图研发经验丰富,恰好可以提升比亚迪在智能座舱与智驾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小米汽车挖了多个海外高管和各方面的人才,比如本月内有消息称,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 · 施默尔兹(Fabian Schmlz) 已正式加入小米汽车团队,将负责领导公司在欧洲的外观设计工作。2025年,来自海外品牌的高管至少有六位被曝加盟小米汽车,这些人才带来的新思路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小米汽车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而广汽则通过反腐与内部整肃来清除隐患、重塑纪律,估计是为接下来的硬仗打造一个更高效、更清廉的组织环境。同时,广汽近期启动了全球招聘,计划招募8名核心高管,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总会计师等决策也展现出其提升决策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适应新能源、智能化转型需求的决心。不难发现,新旧双方势力都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试图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并非局限于过往单一的“价格战”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前提。
04结语
车圈这场高管的“大流动”,涉及面够广,基本上都是目前提得上名号的车企。虽然调整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大家或是扩充,或是纠偏,但这场人事变动的深层逻辑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不管是9月,还是整个2025年,众多车企的人事调整都映射出了大家对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集体焦虑。而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的变动里,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焦虑。这一现状背后有市场竞争、技术发展的外在压力,也有企业战略调整等内在原因,所以,焦虑之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主流车企的积极变革态度。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依然激烈,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竞争方向将会是多元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节奏也会进一步加快,整体还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样的高管“流动”不会就此止步,你们觉得,这次人事变动之后,谁会在2025年的竞争中,夺得头筹呢?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