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的主导权,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再到日韩,目前到中国的转变。这个过程,也是汽车发展和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汽车是欧洲发明的,美国福特流水线生产降低了成本,日韩过丰田精益生产模式进一步普及到全球。
然而,如今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依靠压缩成本,也依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油车不同的地方是,欧美老牌企业和供应商手握大量的油车专利和8AT,9AT没有用了。半导体,芯片,电池,这些看似与汽车不相关的东西,成为了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在欧美看来,成为了对过去传统汽车秩序的 “威胁”。为此欧美很多国家开始通过关税,限制中国汽车的壮大。而针对美国的对等关税,中国国务院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 34% 的额外关税,中国同时明确了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起诉美国的立场。
以本土生产推动全球化的中国
面对美国政府的贸易施压,中国并未简单对抗,而是从更具战略性的长期视角应对。为规避美国与欧洲的关税壁垒,中国汽车企业开始直接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比亚迪在匈牙利、奇瑞在西班牙建厂。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已从 “出口产品” 转向 “本土化生产 + 全球化布局”,主动追求更深层次的全球化。
中国政府近期还出台计划,旨在解决本土汽车产业的无序竞争问题 —— 抑制盲目降价,引导行业转向以品质与技术为核心的 “质的增长”,从而避免因产能过剩与 “价格战” 导致的行业盈利能力下滑。
为缓解国内市场饱和压力,中国将出口列为核心增长动力。其目标不仅是扩大产品出口,更是通过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一体化的生态布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成为真正的全球玩家,这一长期规划在近期发布的 “2026 年底前汽车产业增长大规模实施方案” 中得以集中体现。该方案包含多项目标与举措,例如今年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提升至 1550 万辆(同比增长 20%),同时大力促进出口、推动技术自主化 —— 这一销量规模已接近美国汽车市场 2016 年的历史峰值(1754 万辆)。若从整体市场看,甚至有预测认为 2030 年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 4000 万辆。
中国将 2025 年汽车总销量目标设定为 323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计划提升至 48%。中国乘用车协会则预测,未来 5 年内中国汽车年销量将突破 4000 万辆 —— 此前西方市场研究机构曾预测这一目标将在 2040 年实现。
为刺激国内消费,中国计划在 25 个城市开展试点项目,采购超 70 万辆新能源汽车用于公共交通;同时提供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车辆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并实施老旧车辆置换补贴政策。农村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也将大幅扩建。
该方案的核心任务之一是 “掌握技术主权”:推动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AI)、全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推进自动驾驶试点项目。
出口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增长引擎,此次方案明确以 “国际市场攻坚” 为目标,大幅提升包含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出口规模。为此,中国政府将鼓励企业开发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构建全球营销与客户服务体系。
方案还包含提升物流效率的支持措施:扩充用于海外新车运输的大型汽车专用船与海运设施,建立海外零部件仓库以降低成本;同时明确提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论坛,扩大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中的影响力。
金融领域也将全面支持出口战略:银行将为汽车企业提供贷款,并加强汇率波动保险支持。
正如预期,中国政府的此次方案或将给全球汽车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目前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车企已进入欧洲市场并扩大影响力,预计在此次政府支持下,其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汽车行业:对政府产业稳定计划的积极响应
中国主要车企及行业内企业对此次汽车产业发展计划总体持积极态度,尤其认同政府 “抑制无序价格竞争、同时推动国内消费与出口增长” 的战略意图。
该方案对销量目标进行了务实调整,明确了成本调查、价格监测、供应链账款支付期限等要求,为过热的市场竞争 “踩刹车”。比亚迪、上汽、长安、奇瑞等头部车企均对政府举措表示肯定,并承诺将建立明确规则,保障供应链健康发展 —— 这有望长期提升行业盈利能力与可持续性。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将今年新能源汽车(NEV)销量目标设定为 1550 万辆,略低于此前行业协会预测值,这被解读为 “中国汽车产业不再单纯追求销量增长,而是着力夯实产业根基” 的信号。专家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已占据中国汽车总销量近半份额,行业正从 “量的扩张” 进入 “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 的质变阶段。
方案还鼓励中国汽车产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明确 “全球化不应局限于产品出口,而应是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一体化的生态扩张”,业内对中国车企成长为全球玩家的期待日益提升。
不过,行业仍面临亟待解决的挑战:汽车半导体供应瓶颈、车路云协同功能不完善、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总体来看,中国政府此次计划的核心并非 “刺激增长”,而是 “稳定增长”—— 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帮助本土企业构建全球竞争力。两个月前,习近平曾就 “重复投资与产能过剩” 问题发出警示,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此次方案便是首个落地成果。
方案的关键在于 “提升本土生产能力、技术实力与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中国正试图超越 “单纯刺激国内消费” 的层面,推动全球汽车市场规则的重塑,其中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是核心突破口。当然,目前这仍停留在 “计划” 阶段,能否有效落地仍需观察 —— 官僚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仍是客观存在的挑战。
2024 年,通用(GM)、福特(Ford)、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特斯拉(Tesla)在美国市场的总销量为 670 万辆;同期中国本土市场销量约 2400 万辆,全球总销量达 3009 万辆 —— 仅从数据来看,两者已不在同一量级。
中国的 “推进” 之势似乎将进一步加速,而美国试图打破这一格局。那么,美国的 “坚守” 能否成功?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曾说:“人类历史上,霸权始终追随着市场的脚步。”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