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也就是2019年最后一天,大众发布了一段名为《The Last Mile | Beetle》的纪录片,以此来宣告甲壳虫的停产。
在视频最后,当甲壳虫飞向远方,“where one road end,another begins.”的字样出现在公屏上,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同时也预示大众ID.时代的到来。

进入2020年,大众ID.家族首款纯电动车ID.3已经行驶在欧洲的道路上。几个月前,首款长续航纯电动SUV ID.4也完成了全球首秀。而就在昨天,大众基于ID.4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两款纯电紧凑型SUV,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正式亮相,并同步开启预订。

至此,大众在中国激烈的新能源战场上发起了猛攻。
一汽大众ID.4 CROZZ,上汽大众ID.4 X
在近两小时的发布会上,冯思翰博士没有像美国地区ceo scott在ID.4全球首秀上那样风趣幽默、玩着各种梗,而是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井然有序地cue着流程,一步步的把ID.4的设计理念、续航里程、智能座舱这样的关键信息呈现给用户,非常务实。
我们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肩上担负的就是走量的重任。

ID.4 CROZZ和ID.4 X两款车的NEDC综合续航里程都超过550公里,并且在100kW的充电功率下,45分钟内可将电量充到80%,综合来看,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表现。

不过大众也在现场提到,TA们为ID.4搭载的节能舒适系统可最大限制控制空调和座椅加热的能耗,使表显的续航里程更加真实。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将在后续的实际测试中进一步印证。
在智能化方面,ID.4一改大众往日的保守做派,带来AR 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IQ.Drive 智能灯光系统和ID.Light智能交互呼吸灯三个时下主流的科技配置。

其中,IQ.Drive 智能灯光系统实现用户和ID.4的外部交互,意在给用户带来专属的尊贵感。当用户走近ID.4时,前大灯会有一个“抬头”的动作,后尾灯也会依次点亮开来,表示对用户的欢迎。
AR 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可将虚拟指令和动画投影至前方道路上,从而使驾驶和路况信息与现实融为一体。具体可显示的信息包括导航时的转向指示、跟车距离、车速以及交通标志等,弥补了5.3英寸仪表屏观感的不足。

ID.Light智能交互呼吸灯是一条位于中控台上方的灯带,TA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指令给予回应,从而让用户得到更加明显的视觉回馈。例如,当副驾驶唤醒智能语音助手时,灯带则在副驾一侧闪烁。再比如当导航系统提示下个路口左转时,灯带也会实时进行闪烁。
在外观设计方面,ID.4脱胎于Tiguan,但采用了更年轻化的发光式标徽与无缝式设计风格,侧面线条优美有力,尾部贯穿式大灯极具辨识性。ID.4 CROZZ完全保留了纯正的德式设计,而ID.4 X在下进气格栅处做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细微调整。不过,两款车的风阻系数都达到0.28Cd的水平,远超同级别车型。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总结,ID.4通过5.3英寸仪表屏、12英寸中控屏、AR HUD加上一个智能灯带所组成的“三屏一带”的智能座舱体系,以及电动时代年轻化的外观设计,从内到外打破了用户对大众汽车的固有认知,完全从过去蜕变而来。
三大隐形优势
如果说ID.4的产品卖点不足以成为用户购买的决定手,那么TA背后隐形的三大优势却是“压垮用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优势一,产能充足,用户可以随时提车。从此前的消息来看,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和上汽大众安亭工厂已经在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预计明年初ID.4就能达到经销商处。并且光一汽-大众一家的年总产能就高达60万辆,这对于造车新势力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

优势二,自建充电网络,降低用户补能焦虑。一方面,大众和一汽、江淮牵头成立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宣布到2021年底,在十个重点城市内实现每五公里就有一个充电站的网络铺建。另一方面,大众也与初创企业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并计划从下半年开始在中国生产灵活储能快充桩。

显而易见,在国内积极搭建充电网络是大众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届时,所有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大众的APP来查看充电桩的信息,只是针对大众车主,还特别提供免费预约、地锁占位控制、即插即充等一站式便利体验。
优势三,创立专属网站,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不久前,大众把ID.3全球首家线下体验店落地在位于德累斯顿的透明工厂,以此来彰显大众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如今,大众专门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了ID.家族车型专属移动互联平台——连线ID.,加之其日积月累的经销商体系,消费者可以获得极佳的购车体验和保障服务。

ID.4竞争力分析
自大众在中国实行南北大众双车战略以来,从没有将一款姊妹车型同时发布过,可见大众对ID.4寄予的厚望之重。但话又说回来,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来说,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的入局更像是一颗重磅炸弹,让本就激烈的战火愈演愈烈。
从ID.4售价25万元的区间来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爱驰、威马、哪吒、天际等第二梯队的造车新势力,因为TA们没有在窗口期打出足够的差异化特征,而且所在的价格区间又是国内纯电SUV最残酷的一档,所以面对大众ID.4的全面来袭,TA们本就艰难的销量将被进一步挤压。
相反,由于蔚来、小鹏这样的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已经具备旗帜鲜明的调性,所以面对ID.4的入场,TA们不会感到太大压力。即使是小鹏P7和蔚来即将推出的首款轿车可能都在这个价格区间,但蔚来积累的特色服务体验和小鹏的极客标签都比ID.4更能吸引到用户的关注。
那么,国产Model 3和即将到来的Model Y呢?就算保守估计,国产后的Model Y价格也一定会降到25-30万元的区间。再加上国产Model 3的火爆基础,对SUV车型更加钟爱的国内消费者也一定会买单Model Y。所以,特斯拉才是ID.4最大的竞争对手。
显而易见,在特斯拉擅长的领域,自动驾驶、续航里程和加速体验上,大众ID.4都占不到优势。可是尽管ID.4各方面都表现平庸,但对于消费者已经足够了,他们相信大众这么长时间积累下的产控和服务在ID.4上也能延续下来。
有口皆碑,然后便是蜂拥而至,这是大众最可怕的一点。

现在购买电动车的人群大多数是极客,是一小部分年轻消费者,他们当然更倾向特斯拉这样有个性的品牌。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相信全民电动车的时代也不会太远。
到那时,电动车已经不是一个小众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庞大消费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阶层,他们又会选择谁呢?
总结
就目前来看,大众集团已经有奥迪e-tron和保时捷Taycan两款电动产品在中国市场“开疆扩土”,加上即将到来的走量产品ID.4,大众集团在国内电动车市场的布局已经初具雏形。
到2023年底,大众还希望基于MEB平台推出8款ID.家族产品,给中国用户更丰富的电动汽车选择。届时,大众希望成为中国用户在新能源领域的首选品牌,延续大众在燃油车时代的荣光。

where one road end,another begins.
大众从ID.4开始,吹响了传统车企在电动汽车时代反攻的号角。
附:在全网搜罗到的更多关于ID.4的信息
美国地区大众ceo scott表示,ID.4的驾驶质感有着大众GTI的灵魂;
2021年后提供双电机版本,最大功率可达302马力;
美国地区提供三年免费快充福利,但是中国市场目前还不得而知;
ID.4 CROZZ长、宽、高分别为4592*1852*1629 mm,轴距为2765 mm;
ID.4 X长、宽、高分别为4612*1852*1640 mm,轴距为2765 mm;
ID.4虽然定位于紧凑型SUV,但外媒实测的乘坐空间达到了中型SUV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