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价格狂降,销量却不见暴增,是消费者“傻”,还是厂商猫腻太多?

价格狂降,销量却不见暴增,是消费者“傻”,还是厂商猫腻太多?

西游社 0浏览 2023-03-29 IP属地: 内蒙古

3月份即将结束,不少车企制定的疯狂降价计划也接近尾声。

然而,各大厂商并没有放出多少销量暴涨的消息,持续将近一个月的跳楼大甩卖,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大幅降价为消费者带来的真的是福利,销量上或许不会这么惨淡。

剖析其原因,不少消费者与这波降价潮保持距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降价并不等于赚翻,价格并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唯一要素。

01

中汽协发声,价格战弊端尽显

3月2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表示此轮汽车行业大降价是一种炒作行为,应该尽快降温,使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

这种表态,似乎与全行业大降价的大环境不符。

但实际上,中汽协发布这样的文章并非故意给行业泼冷水。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3月份全国各地4S店的到店客流量的确在大幅增长,但成交量却出现显著下滑。

3月1日-19日,全国乘用车销量70万辆,环比下跌4%,终端客流的转化率相当低。

也就是说,此轮降价潮,各大厂商疯狂拿降价幅度做文章,击穿了此前的价格底线,导致持币待购、看热闹的消费者居多,并没有起到促销效果。

除此之外,中汽协还指出了此轮降价潮中的“猫腻”。

譬如,厂商们推出的优惠车型很多都是老款、长期库存的车型,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般。

举个例子,丰田bZ4X,这款纯电动车型上市之后几乎无人问津,证明其产品性能没有得到用户认可,降价是迫不得已。

与此同时,不少车型在本轮降价之前就已经有比较可观的优惠价格,但厂商刻意把降价的的参照物与官方指导价挂钩,从而制造出了一些惊人的降价幅度。

以奔驰E级为例,这款车在北京地区降价幅度高达7万元左右,但实际上在3月份以前这款车就有着比较高的降价幅度,沃尔沃、凯迪拉克旗下的主力车型更是常年打折销售。

对于这些掺了水的降价行为,中汽协直接将其定性为“误导消费者”。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该怎么选车才能避免被误导呢?

02

“产品力”才是真正的准绳

汽车降价,人见人爱,因为它至少从字面意义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消费者在购车时不但会考虑价格,还会考虑品牌信誉、厂商技术实力、售后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在综合考量之后才会做出决定。

以雪铁龙凡尔赛C5 X为例,这款车拥有来自雪铁龙的底盘调校、升级版360THP发动机和8AT变速箱,以及L2.5 C-Pilot辅助驾驶系统、C-Connect 3.0智能网联系统,同时还大量采用先进高强度钢,性能、品质都比较有保障。

除此之外,凡尔赛C5 X还有一个特点,它基于雪铁龙第三代EMP2平台开发,该平台与欧洲同源同步,因此凡尔赛C5 X属于人们常说的“全球车型”。

换句话说,它的车身用料、材质以及所遵循的安全标准均符合全球多个市场的要求,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内容,但往往就是这些“台面下”的努力,这也决定了一款车的品质。

过去一年时间里,凡尔赛C5 X先后拿下“2022年度智能时尚座驾”奖、英国汽车网站Parkers评选的“2023年最佳大型家用车奖”等多个奖项,并且荣获2022年中国汽研企业标准“领跑者”一级水平、中国汽研“驾乘品质之星”认证,整车品质得到了业内较高评价。

这样的车型,虽然它并未在降价潮中得到过多的关注,但显然,消费者是看得见的。

而在服务层面,雪铁龙还为用户提供了“五心守护行动2.0”权益,包括7年可退换、1年保价、原厂备件终身质保、终身免费救援、一站式管家服务、7折保养合同等内容,都是消费者购车后比较希望得到的服务。

上述的还只是众多车型中的一些代表,仔细研究一下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品牌和车企也有不少。

对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汽车都属于大宗消费品,用户需要与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长期打交道,“购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产品性能能满足用户需求,售后服务让用户满意,再加上合理的价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产品力。

03

降价潮中,该如何选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宣布降价的汽车厂商有可能在4月份放弃降价政策。

当然,也有不少汽车厂商制定了时限更长的优惠政策,因此,汽车行业后续的价格走势并不太容易判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降价将会成为常态。

原因很简单,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规模在2000万辆以上,这么庞大的体量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

事实上,中国车市早就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近期疯狂的价格战并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降价狂潮之后,产品力会重新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主要参考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与“价格战”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那些品牌影响力较强、售后服务比较到位的品牌。

售价可以变动,但售后服务、技术水平等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剧烈变动,如果因为短时间内的低价格而盲目出手,很有可能让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结束语

2023年中国车市将会发生巨变,但无论怎么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造车理念都不会过时。作为消费者,购车时还是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更为舒心的用车生活!

文章标签: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西游社 2086粉丝    356作品 关注 推动中国汽车走出去!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