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特斯拉的隐忧,Model Q就能解?

特斯拉的隐忧,Model Q就能解?

汽车公社 1963浏览 2024-12-12 IP属地: 未知

当地时间9日,有媒体在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中发现了来自特斯拉的内部消息——传说中的廉价版Model系列车型,计划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


在报告中,透露信息的人是特斯拉投资者关系主管(Tesla's head of investor relations)特拉维斯·阿克塞尔罗德,其透露新车型的内部代号为“红衫”(Redwood)。


尺寸上比Model 3小约15%,重量则轻了约30%,其制造成本(相较于Model 3)减少一半。该报告还提到了汽车的两种电池配置,53度电以及75度电的版本,当然动力配置也区分单电机和双电机。



在披露之初,不少人对上述消息表达了怀疑,认为不过又是特斯拉例行的话题空白期的例行炒作。但在10号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Becky Peterson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声称阅读过该报告的副本。


同时她还给出了一些细节补充:新车将可以直接使用现有产线,在美销售车型经由《通胀削减法案》给予的免税额度补贴后,其售价价格不会超过30000美元等等。


当然,德意志银行关于特斯拉报告的爆料,其实也不只是这么点,比如还透露了Robotaxi服务项目至少在初期,特斯拉将组建自有车队运营该业务,并且会配备人类远程安全员提供安全支持等等这些。不过,这些内容本次不做具体牵扯,有机会以后再谈。



如果说,这种间接的消息转述,因为此前屡见不鲜而缺乏可信度的话,那么实际也可以从特斯拉官方近期的文件中找到线索。就在一个半月前,特斯拉发布的2024年度Q3财报 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Preparations remain underway for our offering of new vehicles — including more affordable models — which we will begin launch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5.


我们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推出新车——包括更便宜的车型——准备工作仍在进行中。


宏图计划的“补完”


第一步打造一款低产量跑车,该车型价格昂贵;


第二步用赚到的钱,打造一辆产量适中,相对经济实惠的汽车;


第三步,再用赚到的钱,创造一款量产的、价格亲民的车型;


第四步在做到上述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提供太阳能电力)。


没错,这就是2006年8月,马斯克发在当年自己脸书主页上的“宏图计划”(Master Plan)原始版本。


坦率地讲,历经十八年的历史和发展,马老板最初的这个商业战略框架,早就如同清朝建国宣言《七大恨》那样,经由细节上反复调整和修改实际已经面目全非。



比如说在1.5版Roadster纯电跑车量产以后,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正式上市的ModelS以及Model X,其无论在美国本土还是全球其他市场,价格早就脱离了“相对经济实惠”的范畴。


至于第三步“量产的、价格亲民的车型”, Model 3/Y分别42490美元和44990美元的裸车价似乎也谈不上美国的“价格亲民”,除非你勾选了“Include est. incentives of $7,500 and 5-year gas savings of $6,000”选项(默认),系统自动会折算《通胀削减法案》给予的免税额度,外加换算整5年燃料开销。


否则距离美国标准的3万美元一线的标准平民车价格,仍有相当的距离。



在汽车市场有一句话,无论在中还是美,乃至于欧洲、日韩,都是能够言之成理的。那便是所谓“得A级车得天下”。那么,关键就在于多年来特斯拉的“都市传说”——Model Q。


早在2021年,就有美国科技媒体报道称,特斯拉正在设计一款续航里程250英里(略低于400公里)尺寸更小的电动车。这个消息在传到国内以后,逐渐有鼻子有眼,比如出现了“电池采用来自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之类的细节。


其中不排除临港超级工厂在启动生产前,动力电池供应商确实找过比亚迪,甚至以讹传讹的情况。至于这款车的具体型号,有说叫Model 2的,但更多是倾向于Model Q。


实际上,将外界流传的各种片段拼接起来,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商业大背景加以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马斯克本人最早在2020年初的时候,首次提到了“一款价格实惠的特斯拉”,并暗示其起价为25000美元,和所有特斯拉品牌的汽车一样搭载FSD系统,将在德州奥斯汀工厂生产,并且在三年内开始量产。


彼时有媒体爆料称,援引两位内部消息人士的信息,特斯拉为了研究如何造更便宜的汽车而“拆解了一台本田思域”。



但有关低价特斯拉的官方消息,在2022年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彼时,马斯克本人开始将鼓吹的重点转向了Robotaxi项目,并且宣称该产品会在2024年投产。


如果推测没有错的话,廉价版Model车型应该是在2023年末的某个时间节点,回到议事日程内的。


彼时决策层想必已经了解到了2023年的业绩显著低于预期,并有了重新进军平民车型赛道获得新增长点的想法。


而这个不知道是否叫Model 2还是Model Q的车型,想必和后来在2024年10月“We, Robot”大会上发布的特斯拉Robotaxi,是基于相同的新一代平台。


夯实特斯拉的根基


上周末的时候,美国银行首席分析师约翰·墨菲应邀访问了特斯拉德州奥斯汀千兆工厂。


在搭乘了升级到FSD v13.2版本的测试车后,这位据称有超过二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股票分析师,对特斯拉的股票给予了“买入”评级,并将价格预期上调至400美元。



而就在当地时间12月9日,TSLA美股价格也确实冲上了400美元大关,一度摸高至每股404.8美元高点。这也是在经过2022年8月末的一拆三操作后,股价迄今为止的最高点。


尽管马老板本人,现在或许因为“薪酬包”诉讼完败(另文介绍),可能实在没心情去庆祝。但这对于广大特斯拉的投资者,乃至于美国车主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而若上述消息结合上月中,有关美新总统团队正计划将“构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联邦框架”作为美国交通运输部的优先事项之一的爆料,特斯拉股票表现如此强势也是有理有据的。


但以往的各种事实证明了,将企业的发展寄托于这一领域,一般是不能持久的。早在今年第三季财报上,马斯克本人就坦承目前推进FSD服务最大的问题,是面临着各州无人驾驶汽车法律的多样化局面,“逐州(按法规)去实行非常痛苦”。



此外,尽管马老板目前虽然有了“官身”,但“元老院”内部也是各种利益纠葛纷繁复杂,此外各州的地方势力彼此利害关系也是纠缠不清的状态。


所以虽然问题都看到了,但想要在全美推行统一的智能驾驶标准甚至新的法律,一切又谈何容易?


所以现阶段,特斯拉的总体状况虽然仍保持稳定,但本质上仍旧是通过不断释放好消息的“消息驱动”模式。


而这种增长模式,随着现阶段北美车市行情全面看跌,曾经被视为明星产品的赛博卡车自正式交付以来,既无法突破产能瓶颈也没有在市场表现上展现成果公布之初那种市场表现力。



当然,赛博卡车发布之初的热度,以及随之而来在车企看来如同天文数字一般的订单,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预订仅需100美元而且可退的缘故。


其前前后后的累计订单号称达到200万规模,但实际保留到现在的还剩下多少,马斯克应该心知肚明。


简而言之,公社的崔老师本周一已经在《特斯拉不是神,Cybertruck卖不动很正常》一文介绍过这一问题,则针对其折射出来的深层问题,破解之道便是要化虚为实,将那些目前只能靠吹概念通过消息面拉动的部分,化作尽可能多的新车销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Model Q上面,特斯拉会运用其最新的压铸技术以及开箱工艺(Unboxed process),在继续降低整车生产的成本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而进一步降本增效对于特斯拉维持当前的高毛利率,是非常必要的。



毕竟今年特斯拉的全球总销量,将面临其自进入到产品量产之后,首轮降幅。对应地,与马老板钱包息息相关的股价,大概率会在财报亮灯之际,会有一波俯冲行情。


除非,特斯拉能够适时地打出廉价版车型这张已经迟到很久很久的王牌。



在认知与解析特斯拉的基本策略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以往对国内合资车企的认知,而陷入中国市场中心论的主观意识陷阱,从而忽略其本质上是一家非常彻底的美国车企。


其市场战略,显然是以立足美国本地市场为先,再考虑辐射全球的。当然,也正因为“America First”的基本逻辑,马斯克才会和懂王走到了一起。



现阶段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Y,已经成功地在全美B级车市场占据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生态位。


不要因其配置简陋而诟病,因为那也是站在中国视角去看待的结果,毕竟所有在美同级油、电车型竞品,比如起售价46700美元的bZ4X,或者是39000美元的亚洲龙


国人取笑的“毛坯房”内饰,实际对比一众配置和内饰同样差劲的油车以及“杂牌”电动汽车,最起码这不是有个15寸大屏么,更何况还有科幻炫酷的FSD系统这个期货啊。


当然这种相对较高的定位,也就使得其增长势头必然会因为当前美国经济的大环境而触及天花板。


事实上赛博卡车的出现,是马斯克计划中的,特斯拉尝试从美国特色皮卡赛道里,攫取新增长点的一次努力。


只不过现在已经证明,这次努力实在不能算是成功,起码不可能那么快取得成功。


所以,是到了痛下决心继续去下沉市场,去一众日系A级油车贴身肉搏的时候了。



企业的股价和市值有起有落,可以通过消息面和炒作来一举冲高,比如2017年特斯拉年销售额百亿美元的时候,已是全球市值第五(580亿美元)的车企,尽管第一位丰田的年销售额2576亿美元,市值也仅仅1839亿美元而已。


回过头来看历史,别看2017年特斯拉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如何亮眼,但如果2018年在华独资的项目没有能够签下来,Model 3无法在大洋彼岸实现真正的量产,其命运又将会如何呢?


这其实不算个问题,因为答案是明摆着的。至于现在,也唯有尽快拿出Model Q一途而已。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574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