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豹5还整上“双智驾”了,联手华为给硬派越野上上强度

豹5还整上“双智驾”了,联手华为给硬派越野上上强度

元汽智驾 527浏览 2025-02-24 IP属地: 未知

文/王俣祺

 

导语:“给越野车上智驾”,这话让越野老炮听见得到的一定是嘲讽,但比亚迪一直做的不就是改变市场规则吗?前不久上市的方程豹豹5智驾版不仅加上了“天神之眼C”,甚至联合华为推出了乾崑智驾版,看来以后硬派越野市场也不安生了。

 

 

硬派越野靠智驾“突围”

 

这次上市的豹5智驾版,可以说是方程豹目前产品矩阵中最重要的存在。

 

外观上还是延续了老款的风格,不过去掉了“獠牙”之后显得更简洁了。

 

从硬派的粗犷到现在的精致 ,也预示了新豹5注定会吸引更多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

 

再看其他方面,前后双电机四驱系统,505kW的综合功率,760N·m的最大扭矩,再加上前后桥差速锁,硬派越野的底子还是在的。

 

当然,还有许多越野老炮对于“在越野路段开智驾”十分不屑,但这也恰恰展现了传统越野市场受众在认知方面的割裂。

 

当此次豹5智驾版用23.98万的起售价格,把双叉臂悬架、前后桥差速锁和城市领航辅助打包上架时,硬派越野的玩法显然已经不同了。

 

比亚迪也迅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目前硬派越野车用户的用车习惯来看,超过80%的用户更多的还是用作日常通勤,就连轻度越野也只是周末或者假期时候的兴趣爱好。

 

而豹5乾崑智驾版搭载的云辇-P液压悬架,城市道路也能自动降低高度,再加上华为智驾的自动变道辅助,让这台大家伙也能在晚高峰时十分灵活。

 

这种“可城可野”的配置,让曾经传统越野车在机械素质方面的优势不再是唯一卖点。

 

 

同一款车的针锋相对

 

这几天,比亚迪的所有销售都在和客户吹自家10万块钱的车都能和其他二三十万的车一样,能自动泊车了;

 

而华为体验店的销售也一样,通过各种技术演示着自家的高阶智驾到底有多智能。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车企间对于卖车的较量,背后更是两种技术路线的PK,而这种技术竞争如今还出现在了同一款车身上。

 

天神智驾版的豹5用的是 “天神之眼 C” 的纯视觉方案,没有激光雷达,主打的就是日常驾驶遇到的大多数场景。

 

就比如在高速上,它可以自动调整车速、保持车距,还能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自动变道。

 

而且,它的硬件成本相对比较低,这也使得比亚迪能够将智驾普及到更多车型上,或者就像这次豹5智驾版的“加量不加价”。

 

对于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年轻的购车群体来说,“天神之眼 C” 的功能完全能满足需求,而且价格相对亲民,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

 

而激光乾崑智驾版则采用了激光雷达+无图的方案,主要依靠高算力的硬件支撑,甚至还具备感知冗余设计。

 

这个版本支持城市/高速领航辅助、代客泊车VPD以及跨车道避让等高阶功能,紧急制动刹停速度达到了120km/h ,号称实现了360°全向安全防护。

 

对于追求智驾体验的用户来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真·高阶智驾还是很香的。

 

当然,虽然价格更低,“天神之眼C”也并不是简单的从成本上妥协。

 

从其他行业媒体的实测中可以发现发现,比亚迪的BEV+Transformer算法对高速路桩桶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7.3%,哪怕是雾天也能保持车道居中。

 

不过在面对城市复杂的交通环境时,华为ADS显然会更加从容,系统决策速度比人要快0.3s。

 

这种差异显然对比亚迪智驾日后的升级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智驾“掀桌”背后的厮杀

 

比亚迪和华为在智驾的发展路线方面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当余承东在朋友圈嘲讽比亚迪“凑合能用”的时候,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已经在处理自家庞大的行驶数据库了。

 

比亚迪通过 “智驾平权” 的战略,将智驾覆盖全系车型,价格更是下探到7万级市场。

 

这使得智驾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且比亚迪依靠全栈自研的能力和垂直的供应链,将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

 

而华为则以技术供应商的身份聚焦中高端市场,合作车型的均价将近30万左右。

 

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强调的就是技术的领先性,吸引了不少追求极致体验的高端用户。

 

这种差异化竞争,让比亚迪和华为都在智驾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比亚迪主攻大众市场,为的就是改写市场竞争规则;华为的目标就是做技术领域的标杆。

 

 

传统Tier1:坏了冲我来的

 

无论是智驾“卷”进硬派越野,还是比亚迪华为的联手,都让本就难干的传统Tier1头都大了。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就曾表示,2025 年智驾供应链从跑马圈地走到短兵相接的地步,空白市场近乎消失,智驾供应商更需看清楚生存路径。

 

锋巢集团联合创始人韩松也也提出过,如今一个车型,高阶智驾的占比,主机厂最多给到5%-10%,中阶智驾车企自研占比 60%,中阶以下的智驾未来就是制造业,毛利很低,对传统 Tier1 智驾供应商的盈利空间并不看好。

 

传统 Tier1 的智驾方案市场份额本来就在下滑,而现在比亚迪和华为又通过垂直整合的方式,可以说直接抢占了车企的合作入口。

 

这也导致部分中小供应商直接开始转型,原先做激光雷达的工厂开始研发域控制器散热系统,原本生产倒车影像的工厂也改成试验BEV算法。

 

这场技术革命可以说直接重塑来整个智驾产业链,不过传统Tier1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就像一堆智能手机品牌崛起的时候,富士康就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比亚迪和华为的联合,同时也让自主品牌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毕竟无论是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还是华为的先进技术,都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抗衡的。

 

这种两难的选择,让车企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智驾战略。

 

一些车企选择了“闷头干到死”,急需加大研发投入,试图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而另一些车企就直接向华为“低头”了,毕竟强如奥迪不都让华为上车了。

 

虽然与华为合作肯定会丧失一些主导权,但一切为了销量,不丢人。

 

 

硬派越野该低头得低头

 

曾经,不光是越野老炮,连越野品牌对于“智驾上车”都不是很看好。

 

坦克品副总经理谷玉坤就说过,坦克500Hi4-Z不上高阶智驾,是因为考虑到很多用户买回去后会做越野改装,可能会给智驾过程带来潜在安全隐患。

 

但豹5智驾版的上市,无疑是为市场走向智能越野开了个头。

 

不仅满足了越野爱好者对机械素质的要求,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智驾体验。

 

同时,通过双智驾系统的推出,也吸引了更多城市用户的关注。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豹5智驾版的订单量只会比以往更高。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智驾也将成为越野车的标配,无论是城市还是户外,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

 

豹5智驾版的出现,就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智驾和传统越野的融合已成定局。

 

未来其他越野品牌还是得追随风向的变化,赶紧把智驾搬上车,当年的电驱冲击都忍了,上智驾就上智驾呗。

 

 

写在最后

 

当硬派越野开始比拼算法和迭代速度,谁能想到有一天硬派越野的消费者会开始纠结激光雷达还是纯视觉。

 

都说今年是比亚迪智驾的元年,我觉得更是越野智驾到元年。

 

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越野爱好者开着自动驾驶穿越各个越野圣地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次“科技平权”带来的福利。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元汽智驾 2451粉丝    1069作品 关注 一起体验智能科技汽车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