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Car司令 775浏览 2025-04-02 IP属地: 未知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致3人遇难的事件,将公众视线从营销狂欢拉回残酷现实。当宁德时代以"不是我们的电池"火速切割、比亚迪弗迪电池陷入沉默、小米汽车连涉事车辆配置都暂时无法确认时,这场迷雾重重的技术博弈,暴露出汽车行业在资本裹挟下的集体失语。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营销话术编织的"安全神话"

翻开小米汽车的官网:

“14层物理防护”

“55°C 高温无热蔓延”

“7.8㎡ 主动冷却面积,165 片气凝胶”

“1050+ 项安全测试验证”

“小米车云协同全天候预警”

诸如此类的产品宣传字眼赫然在目,给人留下品质感十足的印象。其实,如今各大车企的发布会现场,车企高管们将"第一""首创""颠覆"等广告法禁用词汇当作勋章,早已成为常态。用技术术语编织出滴水不漏的安全神话更是公关部PPT的核心诉求。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回到这起事件本身,但当72小时过去,涉事车辆电池品牌竟成罗生门——标准版"随机混装"电池的模糊策略,让消费者在购车时如同开盲盒;事故发生后,连车企自身都难以追溯关键部件的供应链,这种技术自信与信息混乱的强烈反差,让所有安全承诺都显得苍白。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虽然小米雷军公开回应表示:“由于事故还在调查,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一句话很好地回应了公众的知情权,不是不告诉你们,也不是人家拖延时间,确实说得合情合理,不过这无疑也为小米公关部争取到了时间。我们认为通过车牌信息和车辆识别码,很容易追溯到这台车的任何信息,就连小米都公开了车辆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动态数据化信息,至于这台车配的是哪款电池,应该也在后台数据库中显示,只是不方便公开。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相关媒体报道,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液态锂电池在高速撞击下必然存在风险,这是全行业的技术瓶颈。"当诸多车企营销部门将实验室数据包装成"绝对安全"的通行证时,真实世界的复杂工况正无情地撕碎这一场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产业链上的沉默螺旋

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的切割式回应,折射出动力电池行业的生存法则。前者凭借"不是我们的电池"完成风险隔离,后者以"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筑起信息高墙。在这场涉及生死的技术溯源中,供应链上下游不约而同选择自我保护,将公众置于真相的孤岛。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某车之家的车型配置表

这背后是资本市场的生存焦虑:电池供应商与整车企业的深度绑定,让任何负面都可能引发股价地震。但比股市波动更危险的,是行业对技术透明度的集体回避。当消费者连车辆最核心部件的来源都无从知晓,所谓的"用户至上"不过是一句空洞口号。

破除信息黑箱需要制度觉醒

相关部门对"避免内卷"的呼吁,不能止于产能调控的表层。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费用同比激增45%,而研发投入增速仅为18%。当企业将资源倾注于发布会上的数字游戏,而非建立透明的质量追溯体系,行业注定在虚假繁荣中走向畸形。

“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元凶是电池吗?

我们需要更刚性的制度设计: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强制车企在销售时公示核心部件供应商;设立第三方事故调查机构,打破企业自说自话的闭环;开展全民汽车安全科普,用公益广告取代资本操控的营销话术。正如铜陵事故中暴露的,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极限数据,而是事故发生时能追溯真相的钥匙。

结语

我们不是针对小米这起高速事故,只是现实世界的悲剧警示我们:当行业沉迷于创造"全球首款""重新定义"的营销狂欢,真实世界的安全防线正在悄然松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切割游戏,不过是资本逻辑下的应激反应。要打破这个困局,不仅需要企业放下营销战场的刀枪,更需要建立穿透信息黑箱的制度利剑——因为对生命权的敬畏,永远不该成为商业博弈的筹码。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Car司令 0粉丝    63作品 关注 用全新角度解读汽车圈的人和事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