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双推动,中药老字号价值重估

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双推动,中药老字号价值重估

证券市场周刊 851浏览 2025-04-16 IP属地: 未知

文丨付文 编辑丨张桔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药老字号迎来全面价值重估,投资者可以沿袭三大方向布局。

2025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中药被誉为中华瑰宝,中药老字号品牌大多拥有保密药方与独特制作技法,具有稀缺性甚至是排他性。品牌中药历史悠久,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下游需求稳定。因此可以说,品牌高度、历史厚度、市场广共同决定了中药老字号的独特价值,是长期价值投资的重要标的。

 

政策保护重塑中药老字号价值

通常来说,中药被视为大消费的组成部分之一,2023年中药行业市场总规模超7000亿元。但与一般消费品不同,中药独家品种众多,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中药老字号,通常会在一些特定疾病治疗上具备理想疗效,由此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壁垒,从而使得供给侧格局相对稳定。

具体来看,中药老字号的壁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独家配方,部分知名企业拥有国家级保密、绝密配方,在细分领域具有垄断性。其次是道地药材产地认证。中药特别讲究药材产地,如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川藏虫草等,在地域上具有排他性。再次是独特的技艺技法。中药炮制讲究传统技法的传承,炒制、炖制、蒸制、焙制、酒制等特殊工艺,与西药的工业化生产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已经有100多项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入选非遗。

中药老字号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从近年来的政策导向看,国家支持和鼓励中药老品牌健康发展。2023年新版《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实施后,经典名方审批效率明显提升,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周期也明显快于化学药。观察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也可以发现,中药独家品种获得了较高保留率。在政策细心呵护和积极推动下,市场竞争格局不断优化,中药老字号的品牌护城河进一步拓宽。

 

终端需求持续升级具备强黏性

与一般药品不同,中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部分品种还具有滋补养生的功能,不仅是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对品牌中药的接受度也在提高,整体看消费者自发性购买意愿较强。

2023年,中医药零售市场药品销售规模达5015亿元,同比增长3.3%。该增长来自老龄化社会对中医药长尾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年轻群体对中医药养生新趋势的认同。

上述独特的市场需求现象表明,品牌中药相较一般消费品具有更强的终端黏性和更稳定的复购率,自发性购买和个人自费意愿较强,因此中药老字号企业具有定价权,成本转嫁能力较强,在医保集采和药品价格治理的行业性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经营稳健。

 

集采影响与成本压力充分消化

集采带来的降价压力,药材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制约中药企业估值的两大因素。目前,这两大压力均得到明显释放。

集采方面,根据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整体平均价格降幅为63%,相比以往批次的降价幅度更高,但较少涉及上市公司重点品种。同时,中成药首批扩围接续采购价格降幅温和,部分品种顺利实现不降价续约,有利于未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成本方面,中药材价格指数从2022年11月开始持续上涨,中药板块毛利率承压,由2023年一季度的46.54%逐季下降至2024年三季度的39.98%。2024年7月开始,中药材价格指数见顶回落,下游中药企业成本压力逐步减弱,2025年有望开始逐步修复。

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迎来边际改善的基础上,中药老字号品牌价值有望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实现重估。

 

独家大单品穿越周期稳健成长

在近年来的行业景气波动中,拥有独家知名大单品的龙头企业,凭借稀缺性定价权优势,通过不断提高价格转移成本压力,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成长。

例如某上市公司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拥有一个国家绝密级配方(全国仅有两个),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心产品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其原料采用了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等名贵药材。牛黄、麝香的天然原料入药严格准入和配额制管理,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2024年公司的品牌价值达到422.89亿元。

它的核心产品在肝病、肿瘤、炎症、抗病毒等方向上具有临床优势,在国内以及东南亚等地消费者中具有很高的产品认知度和品牌认可度。2004年-2023年间,该产品零售价从325元/粒涨至760元/粒,基本保持了每年提价一次的节奏,年均提价幅度9.7%,较为有效地对冲了近年来天然牛黄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

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07.69亿元,同比增长7.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9.74亿元,同比增长6.32%。公司表示,营收增长主要来自核心产品的销售增加。

 

全产业链生产确保精品国药市占率

对比来看,另一家上市公司拥有精品国药品牌矩阵,2019年-2023年,安宫牛黄系列、牛黄清心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等拳头产品稳居销售前列,前五大单品销售额在公司医药工业销售中占比稳定在46%左右,同时毛利率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表现。

中医药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该公司的一大看点,业务涵盖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药品零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这种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确保了上游原料“道地药材”的制药原则,延续了“药材好、药才好”的品牌价值观念,具备很强的口碑效应。

其主打的安宫牛黄丸双天然产品,对中风昏迷等病症具有理想疗效,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并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实现了价格和市占率的持续双提升。虽然国内拥有安宫牛黄丸生产批文的企业超过120家,但公司所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国内市占率超过50%,在香港零售市场市占率一度高达94.2%。

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归母净利润15.26亿元,同比下滑8.54%;扣非归母净利润14.82亿元,同比下滑10.55%。虽然全年业绩承压,但毛利率指标逐步改善,2024年一到四季度,毛利率分别为42.9%、45.0%、43.2%、44.7%,盈利能力显示出回升态势。

 

国企改革释放品牌价值提升分红回报

国企是中药上市公司中的主力军,有超过20家A股中药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为国资背景,占比约为30%。2023 年,中药国企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市值占比均达到约60%。在国企改革逐步深化、政策要求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分红回报的背景下,中药国企上市公司频频出现资产整合、管理层变革、股权激励等消息,有助于降本增效,进一步释放品牌价值。

例如,作为央企华润集团旗下企业的某中药板块公司,核心产品是具有补气养血、美容养颜等功效的知名中药,品牌认知度高。2024年,公司核心产品实现双位数增长,继续保持OTC第一大单品地位;主打产品及系列产品实现营收55.44亿元,同比增长27.04%;毛利率73.61%,同比提升1.23个百分点。

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59.21亿元,同比增长25.57%;归母净利润15.57亿元,同比增长35.29%;扣非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33.17%。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该公司坚持高分红回报股东,2024年实施了首次中期分红,当年全年累计派发现金红利15.5亿元,分红率达到99.7%。

对比来看,作为广药集团旗下的某中药上市企业,实控人为广州市政府。作为大南药的代表,该公司拥有十余家中华老字号成员企业,包括陈李济、中一药业等具有百年历史的药厂。2024年,其实现营收749.9亿元,同比下滑0.7%;实现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下滑3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下滑35.2%。目前,公司正在深耕华南优势网络的基础上,择机拓展全国网络,加大推广药食同源产品,有望在今年迎来修复。

分红方面,公司近年来分红率保持在30%左右,2024年公司预计派发现金红利13亿元(含中期已分配现金红利6.5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到45.9%。公司表示2025年拟发放中期分红,体现出管理层对今年企业经营的良好预期。 

(本文已刊于04月12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证券市场周刊 9粉丝    272作品 关注 职业投资人之选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