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大动静,吉利汽车把自家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彻底“收编”了。花了172亿人民币,把剩下的股份全买回来,让极氪从美国退市,以后就完全在吉利这棵大树底下乘凉了。这事儿听着挺大,背后到底图啥?对咱们买车、看市场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先说极氪自己:光鲜下的压力
极氪从出生那天起,就顶着“吉利亲儿子”的光环,但一直努力想证明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好青年”。它也确实做得不赖,车子设计有特点,技术也挺敢上,比如那个800伏高压充电、能跳舞的底盘啥的,在高端纯电圈子里算站住了脚。009那大MPV、001猎装轿跑,口碑都还行。
但光鲜背后,压力山大。做高端电动车,尤其是要跟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狠角色抢饭吃,太烧钱了。去年极氪花在研发上的钱,占了收入的18%,这比例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啥概念?卖一辆30万的车,有将近5万5是砸在研发上的,这还没算生产、营销那些成本呢。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卖车。极氪定位高端,店自然也得有格调,不能随便开。结果就是,它在全国主要城市铺开的店,数量有限,大概也就覆盖了50来个城市。想买车的朋友,可能得跑老远去看车、试驾、保养。这跟吉利自家那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销售网点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渠道窄,就意味着潜在客户少,销量增长就受限制。
更扎心的是在股市。极氪去年跑去美国上市,本来想融笔大钱,结果市场反应挺冷淡。上市一年,市值从最高点110亿美元,一路跌到只剩57亿左右,差不多腰斩。这股价跌跌不休,不仅让早期投资者肉疼,也说明资本市场对极氪单独闯荡、持续烧钱的前景,信心没那么足。
再看吉利:为啥非得“合”?
吉利自己是个大集团,家大业大,品牌也多:吉利、领克、几何、银河、极氪... 牌子多看着热闹,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内耗”。
最明显的就是研发。吉利自己本身就要做新能源车(像银河系列),极氪也要做高端纯电,很多核心技术,比如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两边都在投巨资搞。这就像家里两兄弟,明明可以合伙买个大件,非要各买各的,结果钱没少花,东西可能还买重了。据说光去年,这种重复投入就超过了50亿人民币!
卖车渠道也一样。吉利自己的网点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国,甚至深入三四线城市,但极氪为了保持“高端调性”,只能自己另起炉灶建精品店。明明可以借力,却非得单干,效率低,成本高。
还有供应链。电池是电动车最贵的部件之一。吉利集团整体买电池,量大,议价权就高。极氪自己买,量小,价格就吃亏。如果两边能合起来采购,成本就能压下来不少,估计能省个15%。
所以,吉利这次下决心把极氪“收编”回来,核心目的就一个字:省。省掉那些不必要的重复投入,省掉那些自己跟自己打架的内耗。把资源捏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李书福今年初喊出的“一个吉利”战略,就是要结束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模式,转向更精打细算的“集约化作战”。目标很明确:合并后,每年光成本就能省下二三十亿。在现在车市这么卷、价格战这么凶的环境下,省下来的可都是真利润,是活下去的本钱。
合并了,然后呢?有啥好处,有啥风险?
对吉利和极氪这个“新家庭”来说,好处是看得见的:
省钱增效是硬道理: 研发不用重复搞了,渠道可以共享了(极氪的车以后也能在部分吉利的大店里展示或销售,服务网点也能借力),供应链采购量更大、成本更低。这些实实在在的“节流”,能让极氪这个“烧钱大户”喘口气,也让整个集团在惨烈的价格战中更有韧性。
技术能更快落地: 极氪那些炫酷的高端技术(比如固态电池,如果真能量产),理论上可以更快地“下沉”到吉利集团其他更走量的品牌车型上,比如银河系列。反过来,吉利在主流市场积累的制造经验、规模优势,也能帮极氪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叫“技术共享,优势互补”。
出海有靠山了: 极氪自己出海,难度不小,目前海外销量占比很低(约5%)。但吉利在国际市场布局多年,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有工厂,有近千个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点。背靠大树,极氪走出去的步伐能更快更稳。
资本市场压力小了: 极氪在美股表现不好,退市省去了高昂的上市维护费用和股价波动的烦恼。未来极氪很可能会和吉利在港股“整体上市”,依托吉利更稳定的基本盘和“一个吉利”的故事,或许能拿到更高的估值。
但是,硬币都有两面,合并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小:
最怕丢了“魂”: 这是很多极氪粉丝和车主最担心的。极氪能立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那股子“叛逆”、“科技潮”、“用户共创”的独特气质,跟传统吉利品牌的感觉很不一样。现在完全并入吉利这个大体系,会不会被“同化”?那些大胆创新的想法,会不会被集团繁琐的流程和保守的思维给磨平?品牌独立运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最后极氪变得“泯然众人矣”,那损失就太大了。
人才会不会流失? 当初吸引很多牛人去极氪,看重的就是它的独立性和创业氛围,觉得能大干一场。现在变成吉利完全控股的子公司,那种创业公司的激情和灵活性能否保持?核心团队会不会觉得“理想幻灭”而离开?这需要吉利拿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新激励方案(比如集团层面的股权)来稳住人心。
市场不等人: 就在吉利忙着内部整合的时候,外面的对手可没闲着。小米汽车一上来势头就挺猛,特斯拉动不动就降价挤压生存空间,比亚迪更是全方位出击。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需要时间显现,但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并不宽裕。如果整合慢了,或者效果不及预期,就可能错失战机。
对行业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吉利和极氪的合并,不是个例。它其实反映了一个大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狂奔了几年后,开始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渗透率都超过50%了,增量没那么大了,大家开始抢存量。以前那种靠疯狂出新品牌、多线作战抢地盘的模式玩不转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你看奇瑞也在整合,蔚来更不用说了,亏了1000多亿,所面对的压力比极氪更大。大家开始明白,想活下去、活得好,得攥紧拳头,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从“多生孩子”转向“精养孩子”。吉利这次整合,算是给行业打了个样。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短期内可能是好事。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会让车子更有性价比(当然,车企愿不愿意让利是另一回事)。渠道整合后,买车、修车可能更方便些。极氪的充电网络接入吉利更庞大的体系,充电便利性理论上会提升。
但长期看,也有点隐忧。如果合并后极氪的创新锐气被磨掉了,市场上少了一个有鲜明个性的选择,那也挺可惜的。另外,行业加速整合,强者恒强,未来可供选择的独立品牌可能会减少,市场的多样性也可能受影响。
结语:一场豪赌,未来难料
吉利彻底收编极氪,是一场豪赌。赌的是通过内部整合、消除内耗,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在新能源车的下半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这步棋,有不得不走的现实压力(烧钱、内耗、股价低迷),也有对未来的野心(全球化、冲击更高目标)。
账面上的好处(省钱、协同)是清晰的,但无形的风险(品牌基因稀释、创新乏力、人才流失)却难以量化。成功与否,关键就看吉利这个“大家长”的手腕:能不能在榨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呵护好极氪那颗“不安分”的创新之心,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氧气继续生长?能不能让合并真正产生“1+1>2”的效果,而不是变成简单的“大吞小”?
这场整合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效果如何,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它不仅是吉利和极氪自己的事,也是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穿越激烈淘汰赛、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咱们就静观其变吧。
19.79万元起!新一代智己LS6震撼上市,成就20万级最强爆品!
一家人的移动大客厅 每个人都有好位置,魏牌高山7预售启动
比亚迪又一“爆款”!方程豹钛7上市,长近5米,低至17.98万起
一个月2次发射 吉利星座第五轨卫星成功入轨
纯电新旗舰,广汽丰田铂智7工信部首次公示,车长超奔驰E级
【E汽车】全新大众T-ROC探歌慕尼黑首秀
【E汽车】“含华量” 增加,上汽通用五菱赢面扩大
【E汽车】吉利星瑞全新东方曜/星越L全新东方曜开启预售
车圈苦乱象久矣。
9月10日,腾势汽车正式宣布,科技安全旗舰SUV——2026款腾势N9将于9月17日重磅上市,并携手著名演员高圆圆担任新车形象代言人。日前,腾势N9发布全新双拼车色紫瑢金、红雅金官图,让人眼前一亮。据悉,新车在易三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将迎来再次进化,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智......
车圈苦乱象久矣。
宏光MINIEV九月首周登顶中国汽车市场榜首
大众2030年固态电池量产,从杜卡迪赛车试验起步
方程豹钛7售价17.98万元起 比亚迪诠释什么是“大五座天花板”
200万车主认的国民车!红旗H5 PHEV限时焕新价14.18万起。
【E汽车】售价17.98万元起/定位中大型SUV 方程豹钛7正式上市
【E汽车】现代Concept THREE概念车亮相 有望明年量产上市
工信部第399批新车申报解读
官宣!“国民女神”高圆圆牵手科技安全旗舰SUV腾势N9,2026款新车定档9月17日上市!
9月9号,方程豹旗下新成员钛7正式上市。主打潮玩个性的钛系列,全新7系给出了意想不到的价格:17.98万元起。百变空间全新玩法,拥有大空间和多项的硬核配置,智能化和舒适体验,还有硬派个性潮玩的外观,更好地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需求。定价也是诚意满满,感兴趣的可以前往试驾体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