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吉利“收编”极氪:一场豪赌,还是不得不做的生意?

吉利“收编”极氪:一场豪赌,还是不得不做的生意?

车界慢慢弹 310浏览 2025-07-19 IP属地: 未知

最近车圈有个大动静,吉利汽车把自家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彻底“收编”了。花了172亿人民币,把剩下的股份全买回来,让极氪从美国退市,以后就完全在吉利这棵大树底下乘凉了。这事儿听着挺大,背后到底图啥?对咱们买车、看市场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先说极氪自己:光鲜下的压力


极氪从出生那天起,就顶着“吉利亲儿子”的光环,但一直努力想证明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好青年”。它也确实做得不赖,车子设计有特点,技术也挺敢上,比如那个800伏高压充电、能跳舞的底盘啥的,在高端纯电圈子里算站住了脚。009那大MPV、001猎装轿跑,口碑都还行。

但光鲜背后,压力山大。做高端电动车,尤其是要跟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狠角色抢饭吃,太烧钱了。去年极氪花在研发上的钱,占了收入的18%,这比例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啥概念?卖一辆30万的车,有将近5万5是砸在研发上的,这还没算生产、营销那些成本呢。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卖车。极氪定位高端,店自然也得有格调,不能随便开。结果就是,它在全国主要城市铺开的店,数量有限,大概也就覆盖了50来个城市。想买车的朋友,可能得跑老远去看车、试驾、保养。这跟吉利自家那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销售网点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渠道窄,就意味着潜在客户少,销量增长就受限制。



更扎心的是在股市。极氪去年跑去美国上市,本来想融笔大钱,结果市场反应挺冷淡。上市一年,市值从最高点110亿美元,一路跌到只剩57亿左右,差不多腰斩。这股价跌跌不休,不仅让早期投资者肉疼,也说明资本市场对极氪单独闯荡、持续烧钱的前景,信心没那么足。


再看吉利:为啥非得“合”?


吉利自己是个大集团,家大业大,品牌也多:吉利、领克、几何、银河、极氪... 牌子多看着热闹,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内耗”。

最明显的就是研发。吉利自己本身就要做新能源车(像银河系列),极氪也要做高端纯电,很多核心技术,比如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两边都在投巨资搞。这就像家里两兄弟,明明可以合伙买个大件,非要各买各的,结果钱没少花,东西可能还买重了。据说光去年,这种重复投入就超过了50亿人民币!


卖车渠道也一样。吉利自己的网点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国,甚至深入三四线城市,但极氪为了保持“高端调性”,只能自己另起炉灶建精品店。明明可以借力,却非得单干,效率低,成本高。


还有供应链。电池是电动车最贵的部件之一。吉利集团整体买电池,量大,议价权就高。极氪自己买,量小,价格就吃亏。如果两边能合起来采购,成本就能压下来不少,估计能省个15%。

所以,吉利这次下决心把极氪“收编”回来,核心目的就一个字:省。省掉那些不必要的重复投入,省掉那些自己跟自己打架的内耗。把资源捏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李书福今年初喊出的“一个吉利”战略,就是要结束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模式,转向更精打细算的“集约化作战”。目标很明确:合并后,每年光成本就能省下二三十亿。在现在车市这么卷、价格战这么凶的环境下,省下来的可都是真利润,是活下去的本钱。


合并了,然后呢?有啥好处,有啥风险?


对吉利和极氪这个“新家庭”来说,好处是看得见的:


省钱增效是硬道理: 研发不用重复搞了,渠道可以共享了(极氪的车以后也能在部分吉利的大店里展示或销售,服务网点也能借力),供应链采购量更大、成本更低。这些实实在在的“节流”,能让极氪这个“烧钱大户”喘口气,也让整个集团在惨烈的价格战中更有韧性。

技术能更快落地: 极氪那些炫酷的高端技术(比如固态电池,如果真能量产),理论上可以更快地“下沉”到吉利集团其他更走量的品牌车型上,比如银河系列。反过来,吉利在主流市场积累的制造经验、规模优势,也能帮极氪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叫“技术共享,优势互补”。

出海有靠山了: 极氪自己出海,难度不小,目前海外销量占比很低(约5%)。但吉利在国际市场布局多年,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有工厂,有近千个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点。背靠大树,极氪走出去的步伐能更快更稳。

资本市场压力小了: 极氪在美股表现不好,退市省去了高昂的上市维护费用和股价波动的烦恼。未来极氪很可能会和吉利在港股“整体上市”,依托吉利更稳定的基本盘和“一个吉利”的故事,或许能拿到更高的估值。


但是,硬币都有两面,合并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小:


最怕丢了“魂”: 这是很多极氪粉丝和车主最担心的。极氪能立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那股子“叛逆”、“科技潮”、“用户共创”的独特气质,跟传统吉利品牌的感觉很不一样。现在完全并入吉利这个大体系,会不会被“同化”?那些大胆创新的想法,会不会被集团繁琐的流程和保守的思维给磨平?品牌独立运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最后极氪变得“泯然众人矣”,那损失就太大了。


人才会不会流失? 当初吸引很多牛人去极氪,看重的就是它的独立性和创业氛围,觉得能大干一场。现在变成吉利完全控股的子公司,那种创业公司的激情和灵活性能否保持?核心团队会不会觉得“理想幻灭”而离开?这需要吉利拿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新激励方案(比如集团层面的股权)来稳住人心。


市场不等人: 就在吉利忙着内部整合的时候,外面的对手可没闲着。小米汽车一上来势头就挺猛,特斯拉动不动就降价挤压生存空间,比亚迪更是全方位出击。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需要时间显现,但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并不宽裕。如果整合慢了,或者效果不及预期,就可能错失战机。


对行业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吉利和极氪的合并,不是个例。它其实反映了一个大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狂奔了几年后,开始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渗透率都超过50%了,增量没那么大了,大家开始抢存量。以前那种靠疯狂出新品牌、多线作战抢地盘的模式玩不转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你看奇瑞也在整合,蔚来更不用说了,亏了1000多亿,所面对的压力比极氪更大。大家开始明白,想活下去、活得好,得攥紧拳头,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从“多生孩子”转向“精养孩子”。吉利这次整合,算是给行业打了个样。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短期内可能是好事。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会让车子更有性价比(当然,车企愿不愿意让利是另一回事)。渠道整合后,买车、修车可能更方便些。极氪的充电网络接入吉利更庞大的体系,充电便利性理论上会提升。


但长期看,也有点隐忧。如果合并后极氪的创新锐气被磨掉了,市场上少了一个有鲜明个性的选择,那也挺可惜的。另外,行业加速整合,强者恒强,未来可供选择的独立品牌可能会减少,市场的多样性也可能受影响。


结语:一场豪赌,未来难料


吉利彻底收编极氪,是一场豪赌。赌的是通过内部整合、消除内耗,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在新能源车的下半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这步棋,有不得不走的现实压力(烧钱、内耗、股价低迷),也有对未来的野心(全球化、冲击更高目标)。

账面上的好处(省钱、协同)是清晰的,但无形的风险(品牌基因稀释、创新乏力、人才流失)却难以量化。成功与否,关键就看吉利这个“大家长”的手腕:能不能在榨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呵护好极氪那颗“不安分”的创新之心,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氧气继续生长?能不能让合并真正产生“1+1>2”的效果,而不是变成简单的“大吞小”?


这场整合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效果如何,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它不仅是吉利和极氪自己的事,也是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穿越激烈淘汰赛、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咱们就静观其变吧。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车界慢慢弹 33.6万粉丝    4828作品 关注 从客观的角度,用事实评论汽车圈,说出自己的声音.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