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上汽MG陈萃哽咽失声,靠卖惨能造出好车吗?

上汽MG陈萃哽咽失声,靠卖惨能造出好车吗?

牛车网 2693浏览 2025-08-13 IP属地: 未知

上汽名爵MG4预售发布会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90后总经理陈萃身上。当提及中国技术反攻47%关税时,他的声音突然哽咽,背过身悄然拭泪。

令人意外的是,针对这位90后新帅的情绪突变,评论区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人感慨这是技术人的赤诚,也有人质疑,这是演技派总裁的悲情营销。

上汽MG陈萃哽咽失声,靠卖惨能造出好车吗?

其实导致此次MG4预售口碑两极分化的关键所在,还是离不开发布会的核心卖点:一辆预售起售价7.38万元的MG4,竟要上车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业内皆知,半固态电池成本高达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3-5倍,仅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成本已近29万元。而MG4即使是顶配售价仍然不足其三分之一,有关上汽名爵赔本赚吆喝的嫌疑挥之不去。

陈萃究竟是唱戏作秀还是真情流露,一切都要从MG4上车半固态电池一事说起。

半固态电池的庐山真面目

要理解这场喧嚣,得先回到起点,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究竟差在哪儿?简单来说,液态电池用的是液态电解质,能量密度有限,安全性受制于热失控风险;而固态电池则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体,理论上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安全性,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全固态电池在材料稳定性、界面阻抗、量产工艺和成本控制上仍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难以真正落地。

上汽MG陈萃哽咽失声,靠卖惨能造出好车吗?

于是,半固态电池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更像是一次技术妥协下的过渡,在液态电解质中加入固态成分,或采用凝胶态电解质,试图在性能与可行性之间找平衡。显而易见,这种中间态本身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也就是说,半固态电池的本质,仍然是液态电池,只能说在形态上无限趋近于固态电池。

而即使是这样的半固态电池,都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这次MG4预售发布会宣称上车半固态电池,但真正搭载可能要半年后,而当前预售的四款车型仍为传统液态电池。这不禁让人困惑,我们今天掏钱买的是什么?是当下就能用的产品,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消费者在“买”与“等”之间反复权衡,信心被拉扯得支离破碎。

更值得推敲的是,半固态这个标签本身。既然其核心仍是液态体系,技术路径并未脱离现有框架,那为何非要冠以半固态之名?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它是否更多服务于营销话术,而非技术突破。毕竟在行业现有认知中,固态二字自带科技光环,仿佛一沾上,续航、安全、快充就全有了。可现实是,半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有限,成本却显著增加,如果不能清晰透明地告知用户实际增益,所谓的技术领先,便极易沦为概念包装。

而最令人难以信服的,是半固态电池在成本上的断裂。以蔚来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其半固态电池包成本逼近30万才能勉强消化。可MG4定位十万级市场,如果半年后MG4真的全系标配半固态电池,每卖一辆车岂不是要承受巨大亏损?

这背后要么是100亿融资在疯狂输血,要么就得在其他环节动刀,智能化配置缩水、售后服务降级、生态建设滞后。无论哪一种,最终受损的都是用户体验。消费者要的不是低价噱头,而是可持续、可信赖的产品价值。一旦技术营销与商业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裂痕,再多的PPT渲染,也难以填补信任的鸿沟。

陈萃的算盘打在哪?

从半固态电池提前释放消息,我们实际上能够看出,MG的急迫感已近乎溢出屏幕。这不像是一个从容不迫、按部就班推进技术落地的品牌所为,更类似于一场精心策划却难掩焦虑的舆论抢跑。为什么非要在这个节点,把一个尚未量产、性能增量有限的技术推上风口?答案或许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品牌当下所处的十字路口,MG需要一场足够响亮的发声,来证明它仍在领跑节奏。而这股急于抢答的冲动,恰恰暴露了它背后不容失败的压力。

实际上,MG的急,是有根源的。这种急,不单是产品节奏上的快,更是一种品牌命运转折期的焦虑。自从周钘离开,MG仿佛失去了一位既能画饼、又懂落地的操盘手。在任的半年时间里,周钘开始梳理MG品牌的定位、未来两年的产品,并推动营销和销售中台的关键岗位完成竞聘等工作。这些工作看似复杂,但成效如何,短期内无法印证,而上汽乘用车方面对周钘提出,2025年MG营销费用减一半、国内销量翻一番的要求,随着1-5月MG品牌累计同比增长超29%的成绩出炉,越来越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周钘却还是希望市场相信,MG不再只是上汽体系里那个“便宜、能卖”的二线品牌,而是一个有态度、有野心、有故事可讲的全球化新势力。

上汽MG陈萃哽咽失声,靠卖惨能造出好车吗?

如今,这些承诺的账单留了下来,需要有人接单。这个人,就是陈萃。他必须在热度未散之前,迅速推出能延续声量的新产品,否则周钘打下的心理预期就会迅速坍塌。MG4的推出,更像是一场续命之战,它必须快,必须炸,必须让媒体和用户继续谈论MG。于是,半固态电池、一体式热管理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些标签被密集抛出,哪怕技术细节模糊、落地时间存疑,也要先抢占舆论高地。因为对现在的MG来说,沉默就意味着被遗忘。

而在上汽集团的棋局中,MG的角色也愈发关键。它被赋予了自主品牌突破和新能源转型先锋的双重使命。尤其是在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合资品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汽需要一个能打的自主品牌来证明自己的战略能力。MG被推到了前台,承担着远超其历史定位的期望,它不仅要赚钱,还要讲出比性价比更高级的故事;它不仅要卖到欧洲,还要在国内重塑品牌形象;它不仅要快,还要稳。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短期的声量能否转化为长期的信任?营销的喧嚣退去之后,用户最终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可持续的品牌承诺。接盘容易,续写辉煌,却难得多。与MG们共勉。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牛车网 1.2万粉丝    1万作品 关注 牛车网是汽车互联网江湖的挑战者,立志打破汽车与消费者之间信息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