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车界江湖 503浏览 2025-08-25 IP属地: 未知

自从车企们很懂事地把“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新能源的下半场,可以怎么玩?

有没有一种可能,电池会成为主角。

我个人对电池并不情有独钟,不过我承认,它是电动车的心脏,是所有焦虑的根源,这几年车评老师们大谈特谈的续航、安全和价值,底层逻辑都会绕回到电池身上。

先聊大家熟悉的磷酸铁锂跟三元锂。

其实早年这俩是有路线竞争的,你现在要说磷酸铁锂是“王者归来”的话,我想没什么人反对,毕竟安全性更高、成本也更低。

磷酸铁锂电池的代表,比亚迪“刀片电池”通常都会高票当选。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刀片电池”的优点很明显:通过将电芯做成细长的“刀片”状,直接构成电池包,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又极大提升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然后系统能量密度也上升了,基本抹平了与普通三元锂电池的续航差距。

比亚迪等于是玩了手结构创新,还顺便把成本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0.45元/Wh左右)。

之前网上有评论“磷酸铁锂电池的胜利是实用主义对性能主义的胜利”,这点我不好表态,但特斯拉Model 3/Y全面转向磷酸铁锂电池的时间点,确实是在磷酸铁锂电池被行业全面接纳之后的事,也算迎合了趋势吧。

换句话来说,“价格屠夫”背后的重要推手,并不只特斯拉本身。

当然了,严格意义上这是个多选题,你看三元锂电池不也没被淘汰吗?那些高端车和性能车,最青睐的就是三元锂,比如蔚来的一些长续航车型。

原因嘛,自然是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用户体验不在同个层级。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到了固态电池这边,完全就成了圣杯故事。

它之所以能被所有人喜欢,我觉得还是因为解决了三个棘手原罪:安全性、能量密度还有充电速度。

传统锂电池,不管结构如何创新,内部都充满了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就像在你的车底捆绑一个装满了高度易燃液体的油箱。

正常情况下,它很安全;不正常的情况下,比如严重的碰撞导致电池包结构受损或者内部出现短路,就可能引发“热失控”。

这是原罪。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虽然车企们通过更坚固的电池包结构、更先进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极大降低了热失控的概率,但“消防”跟“堵漏”解决不了根源问题。

固态电池的优点,就是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从物理层面几乎杜绝了“热失控”和“燃烧”的可能性。

很掀牌桌的做法。

优化了液态锂电池的“原罪”后,固态电池也触发了能量密度跟充电速度的新剧情。

这个故事,想说爱你太容易了。

所以抢C位的很多,丰田、比亚迪、广汽、大众、宝马、奔驰、宁德时代、蔚来、QuantumScape, Solid Power, SES......

热知识,丰田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发固态电池,相关专利数量超过1300项,算是专利巨兽。丰田的路线是最“原教旨主义”的全固态路线,主攻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优点很明显,离子电导率高(接近液态电解液),理论上可以实现极高的充电速度;缺点也很致命,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遇水或空气会产生有毒的硫化氢气体,且制造成本极其高昂。

这就导致丰田的固态电池研发长期处于一种“只开花,不结果”的状态。

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一次又一次宣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次又一次推迟量产时间表”。

没记错的话,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已经属于“展示”阶段,最开始说“2025年量产”,但现在的Slogan已经改成“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相比起来,大众和宝马就聪明多了,它俩的核心理念是“自己不下场,花钱投选手”:大众心仪美国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uantumScape,投资数亿美元成了大股东;宝马深度绑定Solid Power,坐等技术成熟摘果子。

如果要划分帮派,那么像丰田、大众、宝马、奔驰之流都属于保守派,特点是态度谨慎,对量产时间表也三缄其口(虽然现在不藏着掖着了),倾向于合作的方式分摊风险。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国产阵营相对来说就激进派了。

也对,要不怎么弯道超车。

蔚来在2023年底用一场声势浩大的CEO直播,成功将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推向市场。

因为是由卫蓝新能源供应的电池包,而且半固态成色备受争议(准确地说是“固液混合”),当时我还亲自下场跟蔚来粉丝Battle。

不过,这块半固态电池确实做到了超过1000公里的实测续航。

我比较阴谋论,会认为蔚来的目的不在于大规模销售这款电池包,而是通过“炫富”来给自己贴上“技术领先”的标签。

总的来说,算是一次成功的营销吧。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和蔚来有一拼的是宁王。

宁王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积极研发全固态电池技术,二是率先推出所谓的“凝聚态电池”。

“凝聚态电池”本质上也是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500Wh/kg,重点是已经量产,不过主要应用在电动航空领域,想要在汽车领域铺开还要再等等。

国产阵营里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比亚迪。

目前似乎没有听到什么“比亚迪研发固态电池”的消息,但小道消息的爆料是:它在下一代电池技术(包括固态和钠离子)上的研发从未停止。

搞不好是闷声发大财。

至于QuantumScape、Solid Power,虽然有大众跟宝马的BUFF,但因为量产的确切消息不多,我就不展开说了,你只需要知道这些都是“技术理想派”,作战方针是毕其功于一役,要么封神,要么破产。

发现了吗,行业的研发进度基本都卡在了“量产”环节。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所以,它到底难在哪里?

传统液态电池的生产,有一套非常成熟和高度自动化的流程,但固态电池的制造完全是另一回事:怎样把每一层材料(正极、负极、固态电解质)平整致密地压制、“干法”与“湿法”技术如何选择、陶瓷电解质该怎么在保证材料不开裂、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烧结......

圈子里有一句话,叫做“制造固态电池,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制造半导体芯”,难度系数一下就具象了。

而且,这只是实现量产的其中一个难关,怎么把昂贵的原材料价格打下来?固态电池内部可能出现的短路问题怎么解决?还有供应链怎么重构?

看起来困难重重的,对吧!

应该是提前预见了游戏难度,所以现阶段的玩家普遍把重心放在营销层面,蔚来、宁德时代、广汽都是一副“营销>技术”的姿态。

关键是,有没有效果。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假设我是蔚来车主,半固态电池带来的体验虽然不是颠覆性的,反正看不到“续航1000公里、充电5分钟”的神迹,但增量确实够了,最起码我会发现车子的冬天续航比以前更扎实。

其实就有点像iPhone 14 Pro变成了iPhone 15 Pro,体验更好,并非革命。

消息是好消息,只是没那么好,可能只有当制造成本和工艺难题被彻底攻克后,固态电池才具备向主流市场渗透的资格。

这个过程理论上很漫长,车企们虽然官宣2027年、2028年落地量产,但普惠应用怎么也要到2030年了。

固态电池肯定会成为新能源下半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肯定不会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以大爆炸的方式突然降临,现实只会是一场马拉松。

到这里或许会有人提问:“那是不是当下车企就该躺平了”。

固态电池更像单点技能,你不会期望靠一招鲜去赢得下半场的比赛。

刚才我也讲过,固态电池只是下半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储备、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用户体验、全球化布局等等,都会出现在下一个战役里。

所以答案就是:车企应该在积极布局未来的同时努力做好现在,毕竟活着才有资格去迎接固态电池的到来。

2025车市“大逃杀”:不拼智驾,就拼命

江湖车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想过很多落脚点,比如电动平台,比如能源补给,但我觉得都不够直接,因为消费者的感知力度不够强,电池就很开门见山的感觉。

绿牌车出现那么久了,关于“续航焦虑”的讨论就从没断过。反过来,这样侧面佐证了固态电池在新能源下半场的重要性。

有时候也很感慨,明明电气化才喊了没几年,行业发展却已经翻天覆地,从一开始的PPT造车、到追捧虚无缥缈的概念、再到后来回归货比三家的理性,只能说良币正渐渐驱逐劣币,这对那些认真造车、认真为用户着想的车企来说是好事。

只有当潮水退去,我们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谁又在穿着真正能抵御风浪的泳衣,不是吗?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车界江湖 1.4万粉丝    7020作品 关注 是非黑白终须明,车行江湖自有道。车界江湖,聚焦车界为您而来!
推荐作者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